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整理——人文思想、饮食、古代刑罚.docx
13页古代文化常识——人文思想、饮食、古代刑罚【孔子】(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瓯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在鲁国做过襄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 (管理畜牧)等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曾周游宋、卫、陈、蔡、 齐、楚等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曾整理《诗》《书》《礼》《乐》等 古代文献,修订(春秋》有弟子约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自 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 孔子的学说主要讲的是“礼”和“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即 “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即强调社会有序仁”即“爱人之心”, 是做人为官的道德标准流刑】流刑起源很早商周时代只是把犯人遣送遥远地区,并不服劳役,同于 后世的流放作为五刑之一的流刑始于隋代《隋书•刑法志》记载: “流刑三:有一千里,有一千五百里,有二千里应配者,一千里居作 (作:服役二年,一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二千里居作三年服役 期满,可留在当地落户生活,可还归原籍以后各代大体沿袭隋制族诛 灭族】古代一人犯罪,而父母兄弟妻儿等全族被杀者,古书上也单称“族: 古代有灭三族、灭九族的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法初有 三族之罪”指诛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儿;一说指父族、母族、 妻族。
连坐】古代一人犯罪,其家属亲友邻里连同处分者《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J (相牧司:相互举报廷杖】明代皇帝惩办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杖死者 杖,皆用生荆做成,长六尺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以礼治国, 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等《史记•太史公自序》常言:“法家不 别亲疏,不殊费贱,一断于法,那么亲亲尊尊之恩绝矣《韩非子》是战 国末期韩非的著作本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3者结合的法 家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该书是法 家思想集大成之作,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武器,也为后来封 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老子】(约前571—前471)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初次提出了系统 的宇宙观、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等,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张是“道 法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对中国哲学的开展具有深远影响。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 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 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 肉串;干肉那么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 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 “脍炙人口”庄子】(约前369—前286或前27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 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 竹熊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二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 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 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 床便大怒J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 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 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 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 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局部其 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儒家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生发出假设干关于为政和修身的思想 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强调“德治”“仁政”“内 圣外王”,重视伦常、忠孝礼”“乐”与“伦常”】儒家思想中的"礼''指社会应有的道德秩序在孔子 看来,东周以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强调礼、乐、 伦常,外表看是维护周礼,实那么是希望君民各守其位,稳定社会秩序 强调“尊尊”“亲亲” “君君”“臣臣”等“伦常”关系,强调各种仪礼 制度等,其实是在通过“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对 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认识和定位所以,礼、乐、伦常虽有崇尚等 级制度不平等的弊端,但实那么是封建时代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仁”与“仁政”】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爱人仁”的提出,主要不是对 百姓的要求,而是对统治者的希望,希望君王能够怀仁而爱 民。
所以,儒家主张的“仁政”思想强调君王应该顺应民意, 以德治国,以仁为政,通过“内圣”到达“外王”,而非通 过武力达成霸业仁政的提出,看起来是服务于君王治国的 利益,实那么是为了到达稳定社会、利于百姓的宏大理想义”与“忠孝”】在伦常的基础上做符合道义的事,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 妻之间、兄弟之间等都有道义的约束,对君王要忠心,对长辈要 孝敬,对丈夫要顺从,对兄弟要尊重,对朋友要诚信,为官要清 廉……以期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营造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庸”与“忠恕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观点,主张治学为人、处世都 要不偏不倚、合乎节制、中正中和恰到好处中庸之道的主要原那么 有3条:一是慎单独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其实,在 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强 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以到达人际关系和谐亲密、 自身修养至诚至善的目的中庸”的具体要求有,三达德:智、 仁、勇五达道: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见弟及朋友 之间的关系行九经: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保护亲族、敬重大臣、 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儒学开展历程】【春秋】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提出“仁”这一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主张 “礼”,期望维护周礼,到达社会稳定。
仁”与“礼”的提出,奠定了 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奠定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战国】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 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家经典毁于一旦,无形的儒家思想虽然不 可消除,但儒家跌入谷底,仅存埋藏的微弱生命等待复苏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苏了儒家思想的同时,又以儒 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 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 露》唐朝】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思想的盛行,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到唐朝中 期,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 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促成了儒家思想的复兴宋、元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程”是北宋哲学家程颖、程顾, “朱”是南宋哲学家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 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作为理学集人成者,继承了二程思想,开展 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把> “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朝中期】一代大儒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件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 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明朝后期】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儒家道学的虚伪,反对 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驱,也是当时促 使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的人明末清初】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 轻商,撼动了传统儒学的地位;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 主专制政治;王夫之批判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指出“气” 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理相依”的唯物主义观 点这时期,儒家思想既被打压,又逐渐开展完善道家】道家以“道”与“自然”为核心,具体生发出道、无、无为、虚无、自然、 天性等重要思想内容及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便是道法自然与无为道法自然】“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常用“一”“恒”等概念指代,是指 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强调自然界万物处于运动变 化之中,“道”是其基本法那么不仅如此,“道”也是万事万物的本 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自然”于道家而言所指并非自然界, 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道家认为, 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 规律运动变化,如果人为干预,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道 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 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即“道法自然”正如魏 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尊重天性,主张无为】“天性”是道家认为的“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 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道家主张应尊重万物天性, 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无为”作为道家最鲜明的特征,说法不 一总起来看有随波逐流、不加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 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通常人们认可的“无为”是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的 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 不为等意思道家崇尚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不去人为干预,让万 事万物按其天性自为并彼此相互作用,自然而然形成理想的状态和秩序道家的开展历程】⑴道家的起源与黄帝、伊尹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可能与殷商文化相关 ⑵春秋时期,道家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泥之一明确出现春秋末年,以老 子的《道德经》为标志,道家思想系统地形成了道家也叫“道德家”,以“道” 为核心理念而得名,其主要思想即“道”“自然”的地位与儒家思想并肩⑶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庄子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明确提出了 “无为 而治''的思想等。
道家于战国时期形成了老庄、黄老、杨朱3派,尤其是黄老 道家思想成了重要的治国思想,也成为道教重要的理论依据4)秦汉时期或崇尚法家或推行儒家,道家那么除了 “文景之治”之外整体处于 被打压状态⑸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魏晋玄学,让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复活之后,道家 思想不断明行潜藏地影响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墨家】墨家的功绩有人文思想方面的,也有军事、工程、几何、力学,光学等科学 技术方面的其中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10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 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兼爱】完全的博爱,不分亲疏远近与高低贵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维护人类和平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选贤而立,由下至上达成一致,上下一心为民谋益、为社会兴利除弊天志】天是有意识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所以应该行义兴利明鬼】对未知心怀敬畏也指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非命】反对命定思想,强调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礼乐束缚,废除繁琐的音乐活动,批判奢靡享受,提倡节省财物与 精力节用】勤俭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浪费节辨】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不把财富和精力浪费在已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