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52例疗效观察.doc
3页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52例疗效观察戴娟 ,王良君S刘书林彳(1.沈河区妇幼保健所,辽宁沈阳110013;2.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作者:戴娟(1962),本科,主治医师硏究方向:儿童保健邮箱:dai juan2000@sina. com【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小儿腹泻患者, 均采用中药、中医推拿配合两药治疗结果:痊愈38例,好转1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 96.1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推拿;小儿腹泻;轮状病毒肠炎小儿腹泻(infant订e 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所导致的以大 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科常见病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 (乂称秋季腹泻)是常见的小儿腹泻病Z-,多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据统 计儿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均感染过轮状病毒⑴西药治疗本病缺乏特异性药•物, 主要是对症治疗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系由感受外邪,饮食不洁,使脾失运化, 湿热下注大肠所致⑵笔者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取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观察患者52例,西医诊断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小 儿腹泻的诊断标准⑶;中医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实施《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小儿腹泻标准⑷艸 男性33例 女性19例,平均年龄(4. 55 0.45)岁,病程 l-5do2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 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葛根黄苓黄连汤为基础方葛根 10-15g,辭 2-5g,艇 2-5g,炙甘草5go湿盛者加茯苓10-15g,车前子5-10g; 热盛者加公英10-15g,连翘5g;兼有脾虚者加党参10-15g,白术5-10g;兼有 伤食者加神曲5-10g,麦芽5-10g;兼有呕吐者,加生姜5引竹茹5引兼有腹胀 者加厚朴5g,木香5引兼有脱肛者,加黄茂10g,升麻5引若久泻不止者,加 诃子5g,荧实10中药水煎,每口 1付,分3次服2.2推拿治疗⑸ 小儿推拿选穴:脾经(拇指末节罗文面)、大肠穴(食指挠 侧缘,自食指尖到虎口一直线)、小肠穴(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 线、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天枢(脐旁2寸)、龟尾(尾椎骨 端)操作:清脾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2.3西药治疗 饮食调整,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利巴韦林 10mg/ (kg-d)静脉滴注,口服维生素,对症治疗。
应用a干扰素0. 15〜1万U / ( kg • d) , 1次肌内注射,连用3〜5d3疗效观察3.1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⑷,即痊愈:食欲明显增 强,饮食量增加,大便恢复正常,每天1-2次,体重增加^0. 5kg,各项实验室 指标均恢复正常者;好转:食欲好转,饮食量稍有增加,大便每日4-6次,恢复 到正常水平的3/4,体重增加^0. 25kg,伴随症状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改善; 未愈: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3.2治疗结果 全部52例患者中,痊愈者38例,好转者12例,未愈者2例,总有效率为96. 15%o4讨论小儿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属于小儿多发常见病,以其发病急,病情 重,迅速出现脱水症状,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影响到患 儿的生长发育常规治疗给予抗病毒、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 衡失调等,但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总体属丁•对症治疗我国传统中医学多将本病归属丁“泄泻”范畴,由于小儿身为稚阴稚阳Z体, 五脏六腑均娇柔嫩弱,其形体结构、四肢白骸、气化功能均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 尤其是脾胃运化腐熟功能较弱,因此,小儿极易患消化系统疾病本病系由感受 外邪,饮食不洁,使脾失运化,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所致。
故其治疗宜表里双解, 清热利湿,方用《伤寒论》经方葛根黄苓黄连汤为基础方,攻补兼施,攻不伤正, 补不留邪考虑到小儿体质弱,故药量宜轻不宜重同时,小儿推拿以其对机体 无伤害性、简便、经济等优势,更适宜小儿腹泻的治疗清脾经以情中焦湿热; 清大肠、揉天枢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小肠可清热“利小便以实大便”, 配合揉龟尾以理肠止泻如此,再结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具疗效较单纯西医治 疗为佳总Z,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标本兼治,尤其是配合对机体毫无伤害性 的小儿推拿,操作简便,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 广应用参考文献:[1] 曹向东,曹向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Jl.p国当代医药.2009, 16 (14): 166.[2] 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2-53.[3]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66.[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35.[5]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