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讲 陈寅恪.ppt

33页
  • 卖家[上传人]:慢***
  • 文档编号:229201815
  • 上传时间:2021-12-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4.50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讲陈寅恪一、生平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7月生于长沙祖父陈宝箴,父亲是清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属于书宦之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在家塾中还学习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 1902年,年仅12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师曾,民初大画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因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1905年冬,因患脚气病返国,次年在家疗养 1907年,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高中程度)1909年,从复旦公学毕业 1909年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1912年短暂回国 1913年春入巴黎大学次年秋回国 1918年冬获江西省官费赴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希腊文、巴利文等时在哈佛留学的吴宓即惊其博学,在给国内朋友的信中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当时在哈佛的陈寅恪、汤用彤和吴宓因学问超群而有“哈佛三杰”之誉 1921年9月,离美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巴利文及东方古文字学直至1925年回国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余年,却未猎取任何学位,完全为读书而读书。

      这在留学生中实为罕见早在留学期间,即有读书的声名 杨步伟回忆: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的乱的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人是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毛子水说:在柏林有二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 1925年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推荐者有几说:梁启超、吴宓、胡适),以父病请假一年1926年秋始到校任教1928年与唐筼在上海结婚,时年38岁 1929年国学院停办后,任中文系、历史系合聘教授,并为两系的研究所开专题课在中文系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等;在历史系开“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课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因其上课时常有教授听课 1930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主任,又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 1932年为清华出招生试题:作文题梦遊清华园记,对对子:“孙行者”引起争议 1938年起,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39年春,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夏,从昆明至香港,准备全家搭轮船赴英,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

      返昆明上课 1940年夏再到香港,等待赴英时机未成行,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许地山死后,继任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占领香港,学校停课,陈寅恪在家闲居半年困居香港期间,陈家生活相当艰难,此可从他与傅斯年的书信中反映据说因寅恪懂日文,日军对他还较客气1942年5月始离香港6月至桂林,任广西大学教授1943年底至成都,任教于燕京大学 1945年初,陈寅恪左眼视网膜剥离加重,终致失明,虽经医生施手术,未奏效他为当年生日所作三绝中可见其悲恨之情: 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愿得时清目复朗,扶携同泛峡江船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国牛津大学约先生赴英国治疗目疾,希望痊愈后仍留牛津讲学虽经手术,但没能治好次年离英归国,绕道美国,到达纽约,当听说美国良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应校长陈序经之邀,任岭南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授 1952年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名义取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4年中国科学院邀先生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他坚辞不就。

      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提出两条:第一条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是,“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寅恪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晚年撰柳如是别传(19541964年,历十年) “文革”开始后,陈寅恪受到迫害助手黄萱被红卫兵赶走,公家所派护士亦被赶走红卫兵抄家,将家中可拿之物,大到落地收音机,小至茶杯,无所不拿后又要抬先生去大礼堂批斗,结果由前系主任刘节(早年学生)代表他去挨斗因被指为特号“反动学术权威”,工资和少量存款都被冻结 1969年10月逝世,终年80岁 陈寅恪先生是现代大史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主要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均收入陈寅恪集(计十三种十四册),三联书店2001年版二、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 陈寅恪特别强调学者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他一生所坚持的思想精神1929年6月,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中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对王国维的高度评价,也是陈寅恪自己的写照 他曾说,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有人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学人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陈寅恪那样将这种精神和思想保持到这种强度和纯度 陈寅恪因长期留学海外,深得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之精髓,加之他深厚的旧学根柢,使其“治学方法,用思之细密极于毫芒虽沿袭清人治经途术,实汇中西治学方法而一之”他没有作专门的治学方法的文章,而是在其论文、序跋中或课堂上常常谈及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概括王国维的三种治学方法(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实际上也是他本人的治学方法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所开的课目及指导学生的研究范围就有:“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比较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回纥文及中央亚细亚诸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等,主要是运用比较研究法陈寅恪以其广博而深厚的语文知识,使他在研究中常能发现问题,发他人未发之覆他早期运用此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考释佛教经典,考证蒙古史料等方面 陈寅恪的文学造诣极深,曾任清华大学和岭南大学的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在文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以诗证史、以史释诗的诗史互证法更为学术界所称颂,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法以诗证史,或称诗史互证,即以诗歌、小说证史,又以史释诗以诗证史,前人有过先例然而把诗歌作为治史材料,使之成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陈寅恪实开其端陈寅恪以此方法治史的典型例证有,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元白诗笺证稿及晚年写的柳如是别传等 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着眼点不在诗文而在历史他治史极重考证,他的历史考证,不在为考证而考证,而在以考证求得史实。

      因而,陈寅恪的历史考证,“往往分析入微,证成新解,故其文胜处往往光辉灿然,令人叹不可及”三、学术成就与评价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主要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佛教史等方面,成就巨大 陈寅恪是一个纯粹的学人,以博学与通识著称1919年,吴宓在哈佛初识陈后,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倾佩至极”胡适也认为,“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世人也多惊其熟谙一、二十门古今语言作为一个“三无”学人(即无学位无著作无名望),陈寅恪能进清华国学院而与王、梁、赵等共事,实与他的深厚功力和广博学识密不可分,也与当日学术单位选才原则有关他的治学以以小见大、尺幅千里见长学界一说其治汉学,一说其讲宋学,这正证明他的学术并不囿于一家,而是博采众长既不止于考据,也不空谈义理,而是求真实,供鉴戒,在扎实的考据的基础上获得新解,解决大问题 他于抗战时撰写的两部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资料缺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前书系统地论述了从汉魏至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和演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比如,过去,学术界有人认为隋唐制度都是继承西魏和北周的陈研究后认为,隋唐制度,不出三源:一是北魏、北齐;二是梁、陈;三是西魏、北周。

      三者中,又以北魏、北齐为主后书从三个方面论述唐代的政治,一为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二为政治革命及党派的分野,三为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两书一经问世,颇获好评这里以燕京学报的书评为例书评”认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分别事类,序次先后,详举例证,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互相发明之处尤多两书体大思精”,足以自成一家之言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固其宜矣 今陈氏一洗斯弊,而于隋唐二代三百年之制度,元元本本,综合比观,推究其渊源,明述其系统,不具成见,实事求是,不特此书足以阐明隋唐二代制度之所从出,兼可通其前后历代所以因革流变之故故空论少而发明多,建设多而破坏少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书评说:陈寅恪氏为当代研究中古史成绩最著之学者,其所撰论文,久为学术界所称道 陈寅恪以诗证史、以史释诗的典范之作元白诗笺证稿,初稿完成于战时的成都,但迟至1950年才由岭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室刊行汪荣祖说:“元白诗笺证稿内容之美富,犹如满天烟火,虽多而各有其规范,不见零乱,而且时相呼应职是之故,这是一部研究唐代具有多方面贡献的书。

      文学家可欣赏其解诗之精,社会学家可由此得到意外的材料,而史学家更可领会到由诗证史、以史释诗的妙境 一直以来,陈寅恪的学术为学林所重,评价甚高周一良听了他的课之后,产生一种想法:别位先生的学问固然很大,但自己将来长期努力积累,似乎并不是办不到;而陈先生的学问,似乎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无从着手,不可企及 阅读书目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