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探究.docx
10页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探究 摘要:民族认同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可与偏爱,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多方面影响,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需要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指导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认知方式的差异、外部行为迥异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情感依附较少等方面的困境,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在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民族认同干预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出发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干预模式,并分析实现这一模式的过程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干预 一、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族群国家,由56个大小不一、文化各异的族群(Ethnic Groups)组成,每一个族群都有其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一个民族(Nation)通常包含多个族群(Ethnic Groups)[1]藏族作为我国众多族群中一支,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鲜明的地域风情西藏地处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提倡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扶持下,西藏各族群对于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上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无疑也与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由于藏族与其他族群认知方式的差异、行为方式的迥异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情感依附较少等方面的心理影响,藏族的民族认同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困难,可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融合、提高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下面以藏族民族认同的干预模式探讨为主题,致力于构建一种适合于藏族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以解决藏族大学生在我国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交往中的心理调整和行为适应问题 二、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与心理成分分析 国外研究中,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与所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认同,这一词始于心理学,后来才衍生出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如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个体参加该民族的文化实践和活动,对该民族的积极态度、归属感,并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3]Carla(1998)指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4]国内学者中,王希恩(1998)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5](P140)陈枝烈(1986)认为民族认同“是关于个人的思考、知觉、情感与行为组型归属于某一族群的情形”[6](P275)。
秦向荣(2005)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承诺四个成分[7](P10)可见,大部分研究人员从心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认为:民族认同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可与偏爱,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而民族认同感是指民族认同的自醒意识,即民族认同性 藏族作为国内诸多族群之一,其民族认同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藏族的本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二是藏族的中华民族统一体认同即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而此处的民族认同侧重于指向中华民族统一体认同的讨论,即对中华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民族身份依附的培养,同时也是对作为中华民族成员其国家归属的认可与偏爱的指导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为民族认同干预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先例值得借鉴如国外学者E.Erikson & J.Marcia(1968,1966)的认同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和共有文化之间建立同一[8]这一干预模式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干预国内学者佐斌(2000)的观点是将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心理成分归结为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并据此来分析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9]藏族大学生有其特定的民族认同倾向,即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从小深受独特的藏传文化熏陶,其干预模式应放置于整个中华文明背景之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心理干预模式中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前期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干预模式中行为成分这一实际来进行后期构建。
三、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差距与困难分析 在西藏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藏族大学生作为对文化感知较为敏锐的知识群体,在强烈感受着主流文化冲击的同时又对藏传文化怀有深深眷恋当下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张扬与开放,致使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性[10]也就是说,藏族同其他族群在民族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上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正是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因此需要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以达到增强藏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大家庭中对本族群(Ethnic Groups)和自己国家(Nation)身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因为藏族的民族认同在各个心理成分上的差异性是影响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为干预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认知方式差异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特有的文化背景,藏族学生的本土(第一)语言是藏语,而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普通话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藏语的语言构架通常是“主—宾—谓”,而汉语的语言构架一般为“主—谓—宾”,因此语言习惯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方式另外,如有的藏族大学生做问卷调查时不理解“健谈,等词”是什么意思,在个体身上作为主流文化的普通话(汉语文)的影响没有优胜于母体文化。
可见,语言与文化背景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其认知方式,藏族个体对本族群意义上的民族归属感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统一体成员意义上的认同感 (二)情感依附性较少 藏族个体的中华民族情感依附性较少,总的来说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地理位置西藏地区特有的边远位置与高原地势造成了族群长期聚居于特定区域范围,内部交流频繁但与中、东部地区其他族群互动较少,以至于本族群人在本地区交流通畅,而对其他地区了解沟通较少,从而使得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情感依附较少西藏地区人群生物学特征与其他民族差异大,也是影响本地区个体民族情感依附较少的原因之一二是生活起居在西藏地区,农牧民大都喝酥油茶,吃牛羊肉、青稞、糌粑;平常穿长袖袍、无袖袍、靴,配腰带,戴帽、发饰、首饰等其他佩饰;住帐篷、碉楼,喜欢骑马;信仰藏传佛教相对来讲,藏族保留了其长期留传下来的本族群传统习惯,与中、东部其他族群有很大差异,因此藏族个体对本族群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感依附较强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依附较弱 (三)外部行为迥异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西藏高原环境,交通、通信不便等原因使其发展相对封闭,融入现代社会较晚,本土人群受游牧文化的影响还相当浓厚。
比如,藏族大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时,口头语言较少、身体方式更为直接,很多时候是一种面部表情与目光交汇的沟通方式;由于从小就能歌善舞,从而也善于、乐于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这些外显的行为方式与其他族群(长期受农耕文明熏陶,近现代受工业化文明影响较深)有一定的不同,直接原因就是思维方式比较直接、简单,用行为(身体语言)表达想法,不像其他族群细腻、含蓄思维方式导致外部行为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几点表明,西藏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藏族在认知、情感及外部行为上都与其他族群有很大不同,以至于对中华民族统一体文化、心理与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不够透彻与全面,在对中华民族统一性产生强烈认同感方面有一定障碍因此借鉴国内外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同时针对上述分析中所存在的差距与困难,需要对藏族大学生进行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 四、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干预模式的实施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3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迫切,情感、情绪体验强烈,个人与归属同在,等等)。
对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干预的实施,适合其生理成熟、心理尚不成熟的特征,在充分认识到上述所存在的民族认同差距与困难的基础上,可以将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情感、行为,来构建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以培养并完善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一)干预模式构建 民族认同首先是由于出生的周边环境因素造成个体对本族群有着深层次的认同,随着个人成长逐渐对中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认识,并对各族群的存在产生认可,从而对整个国家产生热爱,最终体现于外显行为上认同的产生可以建立一个构想图如图1,实现认同的过程是:新事物→注意→认知→赞同→相关情感依附→外显行为民族认同的产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发生有三个关键点: 1.新事物→注意,首先应当使每一个藏族个体注意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科技水平与时代特征,以便为认同建立基础 2.认知→赞同,认同发生在“认知→赞同”这个关键的节点,通过认知的一系列操作,使藏族个体自觉发现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并对其产生认同 3.情感依附→外显行为,在藏族个体对中华民族产生特有的情感依附并有意无意地通过行为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时,才算是达到了深层次的民族认同 (二)干预过程的实现 基于“认同建立模式图”中三个关键点,在此介绍对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进行心理干预的实现过程。
该干预过程主要从三个关键点出发并结合上文中藏族民族认同的困难,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注意新事物,消除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西藏地区,有着优良的高原文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生活方式,但对实现文化大融合后的整个中华文明的了解还不够语言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影响认知方式差异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到:其一,努力让所有西藏地区的儿童入学事实上很多城镇地区已经实现藏汉双语教学,但是广大农牧区还没有实现而语言是了解民族的首要人口,让所有学龄儿童入学使其注意到这门语言,才能真正置身于整个民族文化氛围中其二,加大区域间人才流动目前,国家实行的援藏计划、内地西藏班,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还应进一步扩大“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加强藏族大学生同内地高校的沟通与交融实现这两点,使藏族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新事物,了解国家发展状况,以达到消除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的目的 2.深化民族认知,建立本土文化与中华多元文化双重认同引起藏族个体的注意后,怎样使其产生认同是干预模式的第二个关键点通过认知产生赞同其实质就是认同的产生过程,认同是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地认可要实现这个过程应当注意两点:(1)尊重藏族本土文化、自治政策、经济现状、社会生活方式;(2)干预过程融合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支持的政策、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是有利于藏族长远发展的。
这是两个前提也是原则如果没有尊重,即便是好的政策与方针也会遭到排斥民族认同应当认同优秀与精华,正因如此,在干预过程中应当剔除封建糟粕与资本腐化等不良现象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否则难以达到心理干预的预期目标在这两个前提下,使得藏族大学生愿意认识与接纳“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并主动沟通与实现文化交融,产生民族认同 3.建立情感依附,实现行为外显建立情感依附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必须与藏族个体相关的事物建立依附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避免”与“一个应当”:“一个避免”是避免操之过急,以免引发藏族在民族认同建立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只有经历一定时间的情感依附培养,民族认同才会水到渠成;“一个应当”是指所有干预应当建立在有益于西藏地区人民安居乐业、有益于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益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等基础之上一旦个体对多元族群文化产生了情感依附,便会愿意更多地关心整个民族发展并关注国家大事,并有意无意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下意识行为外显,能够反映出藏族个体大学生是否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