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淋巴清扫术的分类.docx
5页颈淋巴清扫术的分类(一)目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分类方法1. 按手术方式分 (1)传统性颈淋巴清扫术亦称经典式颈清扫术,指手术基本按 Crile (1906年)所提出原则进行,不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是目前采用最广 泛的一种术式 (2)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亦称保守性颈清扫术,保留颈内静脉、胸锁 乳突肌和副神经,或仅切除颈内静脉而保留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优点是能较好地保留颈部 和肩部的外形和功能2. 按治疗目的分 (1)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已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颈淋巴结有癌转移,为治疗目的而施行的颈淋巴清扫术 (2)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虽未发现转移淋巴结,但根据原发癌的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经验证明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为预防其 转移或治疗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而行的颈淋巴清扫术3. 根据手术范围分 (1)部分颈淋巴清扫术 ①舌骨上区颈清扫术仅对病变局限,不能耐受大范围手术的体弱者采用,只能起到姑息作用,目前已很少应用 ②上半颈(肩胛舌骨上)颈清扫术多作为选择性颈清扫术术式,用于口腔颌面部癌瘤 ③内半颈(颈内静脉区)颈清扫术主要在喉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 (2)单侧颈淋巴清扫术 (3)双侧颈淋巴清扫术4. 按是否合并原发灶切除分 (1)单纯性颈淋巴清扫术不施行同期原发灶切除的颈 清扫术,适用于经病理证实但临床上找不到原发灶,且病变局限,估计可以切除的颈部转移 瘤;或原发灶控制后出现的颈淋巴结转移癌。
(2)联合颈淋巴清扫术需行包括原发灶 在内的颈清扫术二) 美国头颈外科及肿瘤外科采用的分类方法1. 全颈颈淋巴清扫术 指切除第一至第五组颈淋巴结的所有颈清扫术式,包括:(1)传统的根治性颈清扫术 (2)扩大根治性颈清扫术,切除五区淋巴结之外的淋巴结 或牺牲其他结构,如颅神经、肌肉、皮肤等 (3) I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选 择性地保留副神经 (4)11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保留副神经及胸锁乳突肌(5)11型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该术式保留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及颈内静脉2. 部分颈淋巴清扫术 也有多个术式,选择性地切除颈部N0但可能存在微转移灶风险的某几区淋巴结,包括: (1)肩胛舌骨上颈清扫术,用于原发口腔癌,切除第一、二、三区淋巴结 (2)颈内静脉区颈清扫术,用于下咽和喉癌,切除二、三、区组淋巴结 (3)中心区颈清扫术,用于甲状腺癌,切除邻近甲状腺的颈中部和气管食管沟淋巴 结 (4)后外侧颈清扫术,用于头皮后部的鳞癌和黑色素瘤,切除枕三角、颈后三角、 第二、三、区组淋巴结(三) 国内推荐的分类方法1. 按手术性质分为: (1)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适用于临床N1〜N3病例 (2)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适用于临床N0病例2. 按手术方式分为: (1)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 (2)后外侧颈清扫术 (3)外侧颈淋巴清扫术 (4)前间隙颈淋巴清扫术 (5)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6)根治性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 (7)扩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颈淋巴结分区 (分区和分类):颈部淋巴结位置,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副神经、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在内的颈部I区 至V区的所有颈淋巴结。
随着对肿瘤手术保存功能的重视,Suarez(1944)提出了改良性颈清 扫术的概念,主张在彻底切除颈淋巴结的前提下,保存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及副神经,以 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功能损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合理地缩小切除范围,提出了选择性或分区性颈清扫术,达到既要根治肿瘤又要减少手术 创伤的目的,目前这种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颈部 淋巴结位置包括颏下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 根据颈清扫术的需要,1991美国耳鼻咽头颈外科基金学会将颈部淋巴结分为6个区:第I区(Level 1)包括颏下及颌下淋巴结第II区(Level 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起自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 缘,后界为胸骨锁乳突肌后缘第III区(Levellll)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自舌骨水平面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 处,前后界同II区第W区(LevelW)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自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至锁骨上,前 后界同II区第V区(Level V)为颈后三角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 界为斜方肌,下界为锁骨第可区(LevelW)为颈前隙淋巴结,亦称内脏周围淋巴结,包括咽后淋巴结、甲状腺周围 淋巴结、环甲膜淋巴结及气管周围淋巴结。
两侧界为颈总动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 窝颈部淋巴结位置分类方法较多,按手术适应证分为选择性颈清扫术及治疗性颈清扫术; 按手术切除组织分为全颈清扫术及改良性颈清扫术;按手术切除区域分为全颈清扫术、分区 性颈清扫术及扩大颈清扫术目前临床应用多趋向如下分类:1.根治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切除包括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 颈内静脉和副神经、颈外静脉等在内的颈部I〜V区的所有淋巴结及结缔组织2.改良性颈清扫术(modified neck dissection)是在清除颈部I〜V区所有淋巴结的 基础上,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三个结构中一个或多个结构,并根据被保留的 结构而进行命名,如保留颈内静脉,则命名为“保留颈内静脉的改良性颈清扫术”3. 选择性颈清扫术(elec tive neck dissec tion)或分区性颈清扫术(selec tive neck dissection)根据原发癌淋巴结转移部位进行分区性颈清扫术所有分区性颈清扫均常规保 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及副神经这一手术方式尤其适合于N分区性颈清扫术大 致包括:⑴上颈清扫术(II区)切除颈内静脉上组淋巴结,多见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者。
2) 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I〜III区)切除颏下、颌下淋巴结及颈内静脉上、中组淋巴结 ⑶颈侧清扫术(I〜W区)切除颏下、颌下及颈内静脉上、中、下组淋巴结(4)颈前清扫术(W区)切除喉前、气管前、气管旁、甲状腺周围淋巴结5)颈侧后清扫术(II〜V区)切除颈内静脉上、中、下组及颈后三角淋巴结4. 扩大颈清扫术(extend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切除范围超出了根治性颈清扫 术的范围,包括切除根治性手术不清扫的淋巴结(如咽旁及上纵隔气管旁淋巴结)及颈部结构 组织(如颈内动脉、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等)颈淋巴清扫术,于1906年由Crile提出,至今将近一个世纪50年代经过许多颌面外科专家的改 良及完善,形成了许多术式,同时也形成了多种分类,目前常用的颈淋巴清扫术有如下分类方法:1:按手术适应症分类(1 ):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2):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therapeutic neck dissection)2:按手术切除组织分类(1) 全颈清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comprehensive neck dissection)(2) 改良性颈清术(modified neck dissection)3:按手术切除的范围分类(1) 全颈清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 )(2) 分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3) 扩大根治性颈清术(extend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目前还有药物性颈淋巴清扫术一一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生物导弹,作用于病灶。
1、 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是指颈部尚无临床确诊的淋巴结转 移,即N0期,但根据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分类等等判断,潜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此 时可考虑此法因为大量研究显示口腔癌,如舌癌微转移在N0期已经存在2、 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therapeutic neck dissection)是针对一些患者通过临床检查 发现颈部已存在淋巴结转移而进行的手术,即N1-3期患者3、 分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是由于临床及研究证实口腔癌并非向颈 部所有淋巴结转移,淋巴引流具有集中趋势,某些肿瘤淋巴结常转移至相对恒定部位,这样不需 要将所有区域的淋巴结都做清扫,如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4、 改良性颈清术(modified neck dissection)又称功能性颈清术,是指手术中保留胸乳 肌、颈内静脉、副神经等结构,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 倡此术式5、全颈清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是指根据解剖部位,切除胸乳肌、肩胛舌骨肌、 颈内外静脉、颈横动脉、副神经、颈丛神经等,连同这一区域的淋巴结全部切除,这一术式目前 在口腔癌的治疗中已少用。
颈清的解剖分区颏下、颌下I颈深上II颈深中III颈深下IV颈后(脊副)V颈前VI胸骨后VII通常按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协会建议的颈部淋巴结分区将颈部淋巴结的部位分为 五个平面:平面I (颏下三角及颌下三角)淋巴结位于双侧二腹肌前腹和下颌骨颏 部 形成的 颏下三角以及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组成的颌下三角内平面II (颈深上)沿颈内静脉 及副神经排列的上颈部淋巴结上自颅底,下达颈动脉分叉或舌骨水平,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平面III (颈深中)下缘到肩胛舌骨肌中间腱或环甲切迹的颈部中1/3淋巴 结,前后界同平面II平面IV (颈深下)下缘到锁骨的颈部下1/3淋巴结,前后界同平面II、111 平面V (颈后三角)副神经下部、颈横动静脉周围,锁骨、胸锁乳突肌后缘及斜方肌所形成的三 角内的淋巴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