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在新中国建立中的贡献.docx
7页哈尔滨在新中国建立中的贡献 文/马 杰1946年4月28日是哈尔滨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哈尔滨成为中国第一座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的大城市解放后的第五天,即1946年5月3日,哈尔滨市政府成立从此,哈尔滨进入了 个新的历史时期6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附属机关全部进驻哈尔滨市尽管哈尔滨回到了人民手中,但当时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武装进攻的威胁依然存在,在其封锁下,物资极其匮乏,经济接近崩溃,直接威胁到哈尔滨当时近70万人口的吃、穿、用;潜伏敌特分子、封建残余、地痞流t民的造谣和破坏等,使刚刚获得解放的城市,陷入危机四伏之中在这种局面下,东北局陈云、彭真、吕正操、林枫等领导同志,或来哈尔滨指导工作、或坐镇哈尔滨,与市委领导钟子云、刘成栋等一起,面对险恶,共商大计,并于7月1日做出了《对于目前哈市工作的决定》于是,党和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哈市周边农村的土地改革:肃清敌特势力、镇压反革命;整饬金融、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扶持和发展工商业;掌控调拨生活物资,保障城市人口的吃穿用。
这些强而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伴随着各项工作逐步开展,彻底扭转了危机局面、稳定了形势,使哈尔滨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哈尔滨 直是东北地区党政机关的所在地,是东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后方基地,为全东北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参军热潮风起云涌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了全面内战,仅在东北战场就调集40多万军队,前锋抵达陶赖昭 带,妄想进攻黑龙江[来自www.lw5U.com],占领全东北党中央号召东北党、政、军放手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根据党中央和东北局的战略部署,地处战争后方的黑龙江地区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前线兵员、民工、担架、车马及粮食、被服和军需的供给哈尔滨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响应号召当时,他们的口号是:“ 切为了前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扩军委员会,运用多种形式动员适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6年至1948年里,市区参军人数2.3万人,占适龄青年的23%据资料统计,仅1947年6、7月间松江省辖区内14个县参军人数就达到了10余万人这些新兵源源不断涌入主力部队,保证前线主力部队旺盛的战斗力。
二、参加战勤,积极支援前线哈尔滨市人民在热烈参军上前线的同时,积极踊跃参加战勤支前活动,同样做出了伟大贡献据有关资料记载:1946年11月末哈尔滨开始战勤动员工作12月,哈市铁路总工厂成立军工部,修枪造炮,支援解放战争在“三下江南”和冬季攻势中,参加战勤民工2 500余人,马车2 000余辆,车夫3 500佘人1947年3月,哈市医务界组织2 500人的医疗工作队,分期出发,奔赴前线7月,由工人、店员、市民组成3 300人的哈尔滨市担架队,分十个中队,开赴前线救护伤员10月,工人、店员第二批工作团和民夫300余人又火速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11月至1947年末,全市参加战勤8 500余人;出动马车2 300余辆、车夫3 800余人;出动民工担架队4 800余人;上前线的医护人员300余人在三年多的东北解放战争中,哈尔滨市有1 000多名汽车司机和2 500余名医护人员开赴前线,参加运输和救护工作有2.5万副担架,13万匹马,3万台大车活动在战事的第线三、热烈开展拥军活动作为战事后方的哈尔滨市人民,除了在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外,还以最大的力量从经济上、物资上和精神上慰劳子弟兵,保证前方战士吃饱穿暖,以饱满的士气投入革命战争。
首先是保证军队粮食的供给黑龙江地区广大翻身农民努力生产,千方百计多打粮食,多交粮,交好粮1947年,黑龙江省完成13.5万吨粮食生产任务,其中哈尔滨完成了7 000吨的交粮任务,保证了前方对军粮的需求其次是捐款捐物1946年末以前,哈尔滨市捐款76万元(当时的东北币,下同),1947年全年又捐款达30亿元同时,还组织群众做了大批棉衣、鞋子献给子弟兵1947年8月前,哈尔滨市完成了23万双军鞋的生产任务1946年12月,哈尔滨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发起“节约劳军活动”,决定每天节约 顿饭的粮食和菜金,组织慰劳队赴前线劳军,写慰问信、做慰问袋在此期间,哈尔滨市组织了有20多个团体6 900多人参加的慰问队,慰问前线官兵和伤员156次,送去劳军款1亿元以上,慰问品83种,慰问信数千封据哈尔滨市1948年统计,哈市担负军用被服生产的工厂企业有58家(其中包括私营),军鞋生产企业138家仅1948年就生产“六O”炮1 323门,“六O”炮弹18万余发,爆破筒4 000千根,信号枪1000余支,加工军鞋23万余双,单军衣50余万套在一切为前线的号召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把做好优待军属工作,作为支援前线的重要内容。
对军属主要是依靠群众性优待和帮助,辅以政府的适当救济优待军属主要是帮助军属代耕土地,组织军属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安排好军属生活;同时,在社会公用事业中军属优先,军属子弟上学免费,生活困难的军属医病免费等为了使军属生活得愉快,逢年过节组织群众、学生给军属送慰问品,进行节日慰问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军属的社会地位和参军的光荣感,建立了赠送“功臣之家”、“光荣军属”、“光荣之家”等光荣匾制度1947年起,哈尔滨市每逢过年、过节都组织慰问团和拜年团给军烈属拜年,送慰司品、光荣花、光荣灯区、街领导慰问当地驻军,召开军政、军民联欢会、座谈会走访慰问军属、伤残军人和烈士家属,征求意见,扎扎实实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做好事1948年新年春节期间,道外区(当时的东、西傅家区)开展了拥军优属月活动区政府召开了“街战勤委员会”会议,动员利用 切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拥军优属的重要意义,组织青年工人、学生,为军烈属打扫房屋、挑水、劈柴,拆洗衣服被褥各街政府成立了慰问委员会,在街长的带领下,各中学师生组成秧歌队,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烈、军属送年礼、年货、慰问品大年初 ,全区干部分配到各街组织的拜年队中,带着市长、区长的拜年片到军烈属家拜年慰问。
四、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实践,为我党提供了城市工作的经验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形势发展迅猛从1948年10月18日长春解放,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到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批批大、中、小城市陆续回到人民手中,急需大量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到这些城市工作然而,以往我党的工作重心 直在农村,大批干部也都是在农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们也曾设有“城市工作部”,但注重的是政治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并非是 般意义上的城市工作在如何领导和管理好 座城市方面,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干部由于哈尔滨是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又是当时东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我党为确保这座城市安全和巩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它的改造、管理及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从我党接手这座城市起,大量的优秀干部被派驻哈尔滨,并在各方面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并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城市工作经验其后,这些干部曾被大量派往新解放的城市中工作,他们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他们的经验对东北乃至全国解放区城市的开辟及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迅速得以推广1948年10月,东北局抽调3 000名干部接管沈阳等城市其后,中央又急调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准备接管新解放的城市,其中哈尔滨干部占大多数。
1949年3月,为支援新区和接收城市,黑龙江又将几乎大部分担任现职的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以及区级干部抽调出来,经过短期培训,调往关内,开展新区工作据资料统计:松江省(当时哈尔滨为松江省省辖市)这次抽调进关的干部有l400百余人应当说,在新解放区城市工作和我党工作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中,解放初期的哈尔滨做出了巨大贡献五、共和国国都最初酝酿于哈尔滨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新中国首都的所在地最初选定在哈尔滨1948年4月,哈尔滨市(时任市长朱其文、公安局长陈龙)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实行居民证”的指示,向常年居住在哈尔滨,符合发放条件的居民发放“居民证”据统计:从4月到8月共发放“居民证”402 922份可见,当时哈尔滨市常住固定人口已有40多万人,加上其他人口30余万,共有70余万人此外,还有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日本、土[来自Www.lw5u.coM]耳其等三十多个国家的侨民3万多人其中,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这些侨民开办了数以千计的工商企业,建起了形形色色的欧洲风格建筑,与莫斯科、伦敦、巴黎、柏林、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贸易频繁,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商品市场集散地。
同时,又是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是东北局的所在地,是东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当时来说,哈尔滨市无疑是最安全的城市,与前苏联最近,便于得到其支持与帮助因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准备在这里宣布建建新中国1948年,在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毛泽东适时发出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迅速得到全国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响应于是,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以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众多重要民主人士,分三批、长途跋涉、经香港来到当时的哈尔滨,共商国是,并就《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诸问题》达成了协议虽然其后新政协会议因为形势的变化,改在北京召开,最后建都于北京,但哈尔滨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却彪炳史册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巨大作用和贡献,他的历史功勋,将永载共和国辉煌灿烂历史的长卷中作者单位:东北烈士纪念馆)责任编辑:褚永慧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