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理学—消化系统xbppt课件.ppt

142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51006449
  • 上传时间:2020-11-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38MB
  • / 1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 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第六节 吸 收,,,消化 吸收 废物排出,,,,第一节概 述,消化方式,,1.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磨碎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并向 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性消化:消化液的化学作用食物中营养成分小分 子物质,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六大营养物质,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自律性(节律缓慢不规则),紧张性,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是消化管各种活动的基础,富有伸展性(胃),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 度和化学刺激敏感,,(二 )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 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但也涉及Na+、Cl-、Ca2+的参与,特别是Na+K+泵的生电作用,对静息电位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 特点:较小、不稳定,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由此产生有节律的膜电位变化,其频率较慢, 故称为慢波电位可分为基本电节律和前电位两种形式 基本电节律:持续时间长,不同部位差别较大; 特点:频率缓慢、大小不等、节律性,慢波电位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是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慢波电位作用: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位产生: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接近阈值时,膜的电压依赖性通道开放,主要依赖Ca2+内流,而产生 特点: 单相峰形电位,时程短、振幅高、常成簇出现,又称快波 动作电位不受钠通道阻断剂的影响,但可被Ca2+离子通道阻断剂所阻断 动作电位的复极化与骨骼肌相同,都是通过K+的外流而实现,所不同的是,平滑肌K+的外向电流与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位的幅度低,且大小不等动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一)消化液成份 1. 水:占90%以上 2. 无机盐:H+、Na+、HCO3-等 3. 有机物: 各种消化酶,粘蛋白 (二)主要的消化液 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 (三)消化液的作用 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三.胃肠的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系统,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内在N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VIP、5-HT、 NO、CCK、ATP、GABA等 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 肌间 N 丛,,,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脑肠肽的概念,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等约20余种二)外来神经系统,1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副交感神经,1)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3)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2)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N,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

      2.自主N:,副交感N: 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腹腔神经节,,,,+,,,,-,-,,,+,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胃肠激素,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3.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三)胃肠激素的作用,内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神经分泌,,主要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三大胃肠激素,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gastrin) 促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胰泌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secretin)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胆囊收缩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抑 胃 肽 促胰岛素分泌 脂肪及分解产物 (GIP) 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糖 氨基酸,,,,,,,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 1.远距分泌: 2.旁分泌: 3.神经分泌: 4.腔内分泌:,五、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内循环一部分,占心输出量的1/3,胃肠道是机体最大器官,是一个血库。

      消化道本身、肝脏、胰脏血液汇入肝门静脉肝脏血管窦(网状内皮细胞除菌作用)右心房 消化道血流量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消化期血流量加大,其机理: 消化道黏膜分泌多种血管扩张物质,如CCK 、VIP、胃泌素、胰泌素等; 胃肠腺分泌的血管扩张物质激肽随消化功能的加强而增加 消化期胃肠壁和黏膜的代谢加强,导致氧的浓度下降,引起血流量增加(至少增加50%100%) 氧浓度下降可使腺苷增加达4倍,从而提高血流量复习思考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有哪些特点? 5.试述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刺激分泌因素、作 用途径和生理作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三.吞咽,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中性液 水:占99% 无机物 溶菌酶杀菌 有机物 唾液淀粉酶 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二)唾液的生理机能,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

      溶解食物某些物质,产生味觉和引起各种反射活动唾液淀粉酶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食团进入胃还未被胃液浸透前,这些酶仍可继续起作用唾液能冲淡、中和或洗去口腔中的饲料残渣和异物,洁净口腔;狗等肉食动物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排泄功能 如某些重金属和药物,咀 嚼 味 觉 嗅 觉 条件反射,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 cAMP,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NE,, ,,,,-,ACh,,,M受体,受体,,,,,交感N,,(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腺,Ca2+释放,神经调节, 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咀嚼,主要是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通过上下牙列以相当大的压力相互接触,将食物切割或磨碎,切碎的食物与唾液相互混合成食团,有利于吞咽 另外,咀嚼运动还可以反射性的引起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三.吞咽,(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蠕动: 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 推进的波形运动 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吞咽反射,传入神经:第、对(软腭和咽后壁),第对 (会咽和食管)脑神经的传入纤维 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第、、对脑神经(舌、咽、喉)和迷走神经(食道)中 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

      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约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约需6-8s,一般不超过15s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6.6710.7kPa) 作用:防吸入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下段:,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 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 D细胞生长抑素 喷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粘液颈细胞:粘液 泌酸腺 壁细胞:HCL 内因 主细胞:胃蛋白酶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1.52.5L/日,,,,,,,,,1.盐酸 来 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形 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也与壁 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抑制和杀死细菌胃酸分泌机制: 是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的,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基本过程,,,,CO2,,CO2 代谢,,碳酸酐酶,H2CO3,HCO3- +,Na++HCO3-,,,,NaHCO3,Cl-,Cl-,Cl-,,+H2O,,,ATP,,,毛细血管 壁细胞 胃腔,小管,,,,,,,H+,K+,,,K+,K+,H+,,,,,,,K+,Na+,分泌小管,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2.胃蛋白酶原,特 点,始无活性; 最适pH2.0,pH.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 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 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 胃内。

      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 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3.粘液和HCO3-,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 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1.胃粘液-HCO3-屏障:(见前页)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 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 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 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胃的自身保护作用,3.胃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