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志愿动机、感恩品质与志愿行为的关系探析.docx
10页大学生志愿动机、感恩品质与志愿行为的关系探析 杜光摘 要:以某外语类高校的200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者为调查对象,考察其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志愿动机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感恩品质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志愿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志愿动机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基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呈现出的特点,提出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需求、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特质、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路径等建议Key:新冠肺炎;志愿动机;大学生:G446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22)08-0081-03一、研究背景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行为活动[1],具有自愿性、非营利性和互动利他性等特征[1-6]作为推进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之一,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社会服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帮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志愿服务也影响着社会人际关系,帮助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团结,并有助于民众的自我成长,譬如能提升志愿者的幸福感[2-6]。
对于志愿者来说,志愿动机是基于某种或多种心理需求而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志愿服务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志愿者做出志愿行为而感恩品质是一种情感特质,是当个体意识到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后产生的力图有所回报的感激,也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意义的人格特质既往对志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志愿动机和道德情绪是重要影响因素:志愿动机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的志愿行为,而由道德情绪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推动着志愿者做出志愿行为[7]由此推断,作为道德情绪之一的感恩品质也可能对志愿服务行为有所影响在这些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是以志愿动机为主的,虽然也有感恩特质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但关于大学生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服务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志愿服务力量在参与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本研究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以浙江省某高校大学生志愿者200人为研究样本,他们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网络发放并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男生30人,女生158人;城市生74人,农村生114人;独生95人,非独生93人;年龄17—23岁。
二)测量工具1.志愿动机问卷选用Ben[8](2011)在Clary(1998)基础上修订的志愿动机问卷问卷包括价值观表达、知识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六个维度,各5题,并采用7点计分,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7分(“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动机水平越高本文中问卷整体及各维度信度检验结果良好,分别为0.976、0.903(价值观表达)、0.945(知识理解)、0.860(社会交往)、0.903(职业生涯)、0.831(自我保护)和0.921(自我增强)2.感恩品质量表选用马云献、扈岩[9]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2004):内容包含感恩的深度、频度、广度、密度四部分,采用5点计分,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完全符合”)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在0.621以上,分半信度为0.544 8—0.705 2總量表和四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44 8—0.780 8之间3.志愿行为问卷选用Carlo(2005)[10]年编制的志愿行为问卷该问卷包含四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从1分到5分,得分越高,个体做出志愿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本次研究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较好,Cronbach’s Alpha为0.91。
三)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三、研究结果(一)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志愿动机总分是5.32,志愿动机六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是价值观表达(5.57)、知识理解(5.59)、社会交往(5.12)、职业生涯(5.40)、自我保护(4.78)和自我增强(5.45)感恩品质总分是3.51,感恩品质四个维度得分是感恩深度(3.47)、感恩频度(3.24)、感恩广度(4.25)、感恩密度(3.26)志愿行为的总分是2.31志愿动机总分及六个维度得分、感恩品质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志愿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二)志愿动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志愿者志愿动机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女性志愿者在职业生涯(t=2.036,p0.05)和自我增强(t=2.353,p0.05)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志愿者,城市生源的志愿者在价值观表达(t=2.073,p0.05)和社会交往(t=2.666,p0.01)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生源是农村的志愿者对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志愿动机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发现,文史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在自我增强(F=8.697,p0.01)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管理经济专业的志愿者。
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志愿者志愿动机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在知识理解(F=3.618,p0.05)、社会交往(F=4.375 7,p0.05)、职业生涯(F=5.080,p0.01)三个维度上得分和志愿动机总分(F=3.378,p0.05)显著高于群众志愿者四、结果分析(一)大学生志愿动机现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动机最高的是知识理解,最低的是自我保护其他几个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价值观表达、自我增强、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大学生志愿动机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值在4.777—5.590之间,说明大学生志愿动机的多样性,参与者在志愿活动中不仅可以实现其人道主义、利他主义、关爱弱势群体的精神,同时可以获得新知识、新经验,锻炼能力,了解现实社会,降低自身的消极体验以及参与社会交往,促进自我积极成长,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11-12]二)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的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志愿行为与志愿动机六个维度的相关系数不同说明志愿行为倾向水平随着大学生志愿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升高,不同类型的志愿动机对志愿行为倾向的影响不同。
感恩品质及四个维度均与志愿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感恩倾向的大学生会有更多的志愿行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被试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慈善总会对防护用品、政府政策等提供线上多语种翻译,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所在社区、街道运送物资,开展消杀及疫情防控宣传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的大背景下,具有较高感恩品质水平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社会参与意识,不仅主动关心公共危机事件、主动帮扶社会困难群体,而且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和社会责任感承担,获得自我控制感、归属感与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积极自我价值三)志愿动机人口学变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志愿者在职业生涯和自我增强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志愿者这与么相姝等[13](20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不同性别的志愿者志愿动机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志愿者已经建立起的自我角色认同与对自身性别的角色期待[14]相对于男性,女性进入社会竞争力较弱,所以在校期间更注重今后的职业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当受到消极情感的影响时,女性更倾向通过主动寻找途径增强其积极情感,促进自我成长城市生源的志愿者在价值观表达和社会交往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志愿者这与潘红霞[15](201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这可能与从小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源的志愿者更倾向选择体现人道主义、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有关城市生源的志愿者参与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多,更注重同辈群体的认可以及社会交往文史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在自我增强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管理经济专业的志愿者,可能是由于前者更注重自我成长,更能够从志愿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并强化其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政治面貌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志愿者在知识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三个维度得分和志愿动机总分显著高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志愿者这可能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大部分是高年级学生,在面对疫情时年级更高的志愿者更加自信,想通过接触社会提升自己,对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希望通过志愿活动实现其自我价值,为未来人生之路打好基础五、对策与建议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设一)注重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需求志愿动机影响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要深化对大学生志愿动机的认识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应注重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提前做好调查和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适当调整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宣传角度可以从本文提及的价值观表达等六个维度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志愿者以及不同阶段志愿动机的多样性,持续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
二)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品质高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进行德育教育和志愿行为教育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品质这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自我素养提升、人格完善和德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三)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路径志愿活动要和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结合起来,就要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拓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育人同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促使个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Reference:[1] 卓高生,孔德民,车文君.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功能理论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6):111-113.[2] 朱娜娜,薛文新,馮思异,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探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4):27-29.[3] 张红霞,张耀灿.文化多样化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4,(6):10-14.[4] 张静宇,汪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模型与激励机制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4,(2):97-100,123.[5] 陈晓晓,李鹏.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2):101-105.[6] 梁莹.利己型参与动机与利他型参与动机:中国本土化语境中的融合发展[J].理论探讨,2013,(1):151-155.[7] 王天骄.大学生志愿动机、道德情绪与志愿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8] Ben M.F.Law,Daniel T.L.Shek,Cecilia M.S.Ma.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Revised Personal Functions of the Volunteerism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J].Soc Indic Res,2011,(100):517-537.[9]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7-389.[10] Carlo G,Okun MA,Knight GP,et al.The interplay of traits and motives on volunteering,agreeableness,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