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ppt

5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6309791
  • 上传时间:2018-06-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44.50K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3章第3章一、社会化的实质及特点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人成其为人的必然过程,也是人 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定义——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即由自然人 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分为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 个层面第3章掌握定义,应注意几点:① 社会化是个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之必须 ,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化② 社会化是学习社会文化,学会社会认可的行 为方式(社会教化)这是社会化的实质内容之一,共有四方面:◇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学习公共行为规范◇ 成为社会期待的角色◇ 树立未来生活目标第3章③ 社会化将使个体形成既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又有个性色彩的人格(个体内化)这是社会化的实质内容之二, ④ 社会化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复杂过程⑤ 社会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强制与非强制 )◇ 不完全社会化、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第3章2、社会化的特点① 社会化以个体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② 社会化对个体具有强制性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个性)④ 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由此形成了风俗、传统、国民性、民族性等,勒温和麦克拉纳汉进行了比较研究(教材P46—47)。

      第3章⑤ 社会化具有终身持续性哈维哈斯将人的社会化细分为六个阶段:(见教材P49)个体整个一生的社会化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社会化阶段(0-20岁)◇ 继续社会化阶段(21-55岁)◇ 再社会化阶段(老年期)第3章6.发展日常生活必要 的概念7.发展道德性及价值 判断的标准8. 发展人格的独立 性9.发展对于社会各个 单位和各个团体的态 度 6. 获得生理上的安 定7.形成有关社会与事 物的简单概念8. 与父母.兄弟姐 妹及他人建立感情9.学习区分善恶 1.学习一般性游戏中必要 的动作作技能 2.培养对于自身有机体的 健康态度 3.和同伴建立良好关系 4.学习男孩或女孩角色5.发展读、写、算的基础 能力 1.学习走路2.学习吃固体食物3.学习说话4.学习大小便的方法5.懂得脾气的好坏,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 儿 童 期 幼 儿 期 第3章青 年 期1. 学习与同年龄男女的新的交际. 2. 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 3. 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 机体. 4. 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 5. 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 6. 准备选择职业. 7. 作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 8. 发展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 9. 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 10.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第3章壮 年 初 期1.选择配偶. 2.学习与配偶一起生活. 3.家庭中添了第一个孩子. 4.教养孩子. 5.管理家庭. 6.就职. 7.担负起市民的责任. 8.寻找合适的社会团体.第3章中 年 期1. 形成作为市民的社会责任. 2. 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且维护这 种水平. 3. 帮助十几岁的孩子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 的幸福的成人. 4. 充实成人的业余生活. 5. 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 6. 照顾年老的双亲.第3章老 年 期1. 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 2. 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 3. 适应配偶的死亡. 4. 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 的关系. 5. 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 6. 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方面要求降低.第3章二、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学校家庭、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媒等六类。

      第3章①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宣传体系 、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 力水平等等,这些也称社会化的媒介它们在 形成共同社会规范、共同理想、国民性、民族 性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怀廷、蔡尔德的“六文化研究规划”◇ 布朗芬伦的美苏儿童养育比较研究第3章② 学校◇ 教师人格 ◇ 教育方法 ◇ 教材和参考书 ◇ 教研活动 ◇ 学生组织学校具有教化的功能,他把社会规范、道德 的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传授 给下一代学校教育具有正规化、系统化和时间长等特 点,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第3章③ 家庭家庭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群体,是个体社 会化的最初环境,儿童全部生活的2/3是在家 庭中度过的,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教养和熏陶 影响终身◇ 父母的人格◇ 教养方式◇ 家风家规◇ 家庭人际关系(气氛)◇ 邻里关系第3章鲍尔特温对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的研究较有价值:态度类型教 养 方 式 专制型不理解、命令、指责溺爱型 百依百顺 放任型放任不管民主型 理解、引导、爱护第3章拉特克的比较研究引人注意:◎ 家庭限制少的孩子竞争心少,重视友谊。

      ◎ 家庭中很宽恕的孩子体贴人,对批评敏感◎ 父母分担照顾孩子责任的,孩子有责任心◎ 兄弟关系和谐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 民主家庭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协调的人际关 系和安定的情绪第3章我国学者的研究有着基本相同的结论在对 2002年6月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涉案人员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 图3-1 第3章图3-2 第3章2、社会化的类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仅要成为政治的人,而且还要成为经济的人、有道德的人等等,社会化是多面的,至少可分为五类:第3章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 过程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自 己的行为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角 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化 ,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第3章三、社会角色的获得通过社会化,个体成为了社会人,担任 一定的社会角色1、什么是社会角色① 定 义 ——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和 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 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② 个体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变动的第3章2、获得社会角色的途径① 社会角色的学习学习包含两方面:◇ 学习角色的权力与义务◇ 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第3章角色学习的特点:◎ 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综合性)◎ 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 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相互关联性) ◎ 社会角色的学习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 进行的(变动性)◎ 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多面的(复杂性)第3章② 社会角色的期待社会角色的期待是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本人予以领会期待是学习角色、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罗森塔尔期待理论及其实验是很好的说明:第3章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鼓励和爱护 ,日积月累,学生被感动,更加信任老师,更加 努力学习,最后取得了期待效果罗森塔尔称之 为“皮克马利翁效应”1-5年级学生告诉老师告诉学生每一年级随机抽 出20﹪这些学生有可 能比别的学生 学得好他们比别的同 学优秀,寄予 厚望第3章③ 社会角色的认知社会角色认知是根据他人的各种行为( 语言、表情、姿态、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认识 对方的地位角色认知一般在对比中更为清楚,如老 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上级与下级、父亲与 孩子等等。

      经过社会角色的学习、期待和认知,个 体便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道德 情感,知道该怎样担当社会角色第3章3、社会角色的冲突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四、人格的形成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第3章人格包括个性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人 格个性意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其中性格和气质是人格的重要部分和集中体现 第3章② 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合◇ 持久性,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特色性,打上个人社会生活的烙印。

      ③ 性格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第3章性格是有结构的:◇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第3章荣格(瑞士 1875-1961)根据性格的倾向性,将性格分为内倾、外倾2种基本心态,它们与4种心理功能相配,构成8种性格类型:行 为 —— 表层 态 度 —— 中层 灵魂深处 —— 深层第3章◎ 外倾思维型 ◎ 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 ◎ 内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 ◎ 内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 ◎ 内倾直觉型第3章日本心理学家古川竹二按血型将性格分为4类,受到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批评性格是可以测量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夫妇于1975年制定的EPQ个性量表,经湖南湘雅医学院龚耀先教授1986年修订后,已在中国使用 第3章④ 气质气 质—— 指人们心理活动力方面的特征的总和,是较稳定、典型的个性心理 特征。

      心理活动力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 度、指向性、稳定性气质是以大脑神经结构为基础,在个 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第3章根据巴甫洛夫(前苏联 1849---1936)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气质分为4类:◇ 多血质 ◇ 胆汁质◇ 黏液质◇ 抑郁质巴甫洛夫第3章五、道德社会化的三大理论流派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奥)、埃里克逊(德)道德发展认识论:皮亚杰(瑞)、柯尔堡(美)道德行为学习理论:华生(美)、杜拉(美)第3章1、精神分析学说① 弗洛伊德(奥地利 1856-1939)在一战前首创精神分析学派,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和 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一方面指精神病治疗技术,另方面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压抑学说、性欲 学说、释梦学说、升华学说)后者解释了人 格结构及道德发展第3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 部分构成:伊 德 (本 我)是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是“ 心理能”和“反射装置”自 我是认识过程,遵循“现实原则”,协调 人格与外界、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满足人的现实需要超 我 (良 心)是内心道德标准,遵循“至善原则” 评价个体行为,奖惩自我,控制引 导本能冲动,使人成为守法公民源于 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第3章伊 德(本我)自 我外 界超 我(良心)超我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3章② 埃里克逊(美国 1902-)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不同意泛性主义观点,注意研究正常的而不是病理的心理活动,注重社会文化对人格心理及道德的影响,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人 的一生他出版了《儿童与社会》(1950)、《青年人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 1958)、《生活史与历史的瞬间》(1975)等许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的主要观点被后来一些实验和跟踪测试所证实第3章2、道德发展认识论①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提出 了道德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刚出生时由 本能冲动所制约,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 ,逐渐发展了道德品质这一过程分为4个阶 段:◇ 行为决定于本能冲动◇ 本能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