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doc
5页1、奥尔夫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如何? 卡尔.奥尔夫(1895—1982),西德慕尼黑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1961年前一直是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和主任,1961年开始任萨尔茨堡莫扎特学院奥尔夫研究室主任著有歌剧《卡尔米拿.布拉拿》(意为《世俗的歌曲》曾在上海进行在我国的首演)、《月亮》、《聪明的女人》等,题材都取之神话、传说、童话、等(如格林童话、历史故事等)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和影响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正在全世界五大洲广为应用他的《学校音乐教材》正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为许多国家所广泛使用按照他的构思创作或改制的"奥尔夫乐器"也已风靡全世界他的教育思想及教材,目前不仅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与多民族的音乐相结合,产生出了更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使用的教材 2、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新的结合,给了奥尔夫很大的启示他赞赏欧洲古典音乐,但他认为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他们所编的基本教程,成为后来奥尔夫音乐学校的先导 正是在军特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学实践和创造活动中,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得以形成后来,在电台,电视台举办得一系列儿童音乐节目活动,受到了儿童们得热烈欢迎并引起各界得巨大反响,这更促进了奥尔夫把音乐教育的重点从音乐舞蹈相结合转向了儿童音乐教育他于1950年至1954年陆续出版了《儿童音乐教材》五卷,从此奠定了他新颖独特得音乐教育体系他的教育体系和方法首先在本国被广泛采用,后来通过1961年在奥地利成立的"奥尔夫研究所",采用教师进修培训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逐渐扩大了国际影响,并为各国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使奥尔夫教学法流传至各国,并在各国开花结果我国台湾的林雄德先生于60年代拜访过奥尔夫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曾于80年等三次去西德与奥尔夫见面奥尔夫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共认的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它不仅应用于普通音乐教育,而且也应用于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领域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 (1)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
(2)音乐(声乐、器乐),语言(包括朗诵),舞蹈(包括动作、表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元素性的音乐,人人都能参与其间最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 (4)什么是元素性音乐教育? "元素性"一词,含意十分丰富,意为"原始的"、"原本的"、"初步的"、"基础的"等等所谓"元素性音乐",也不妨称之为"原始性音乐"对此,奥尔夫本人曾作过解释,他认为那就是"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开端的"也就是"原始的音乐、原始的乐器、原始的词语形式和动作形式"而原始的音乐是和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它并非是期望人们学了之后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把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基础教育 4、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完整、独特的体系 ①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
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②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③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④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⑤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2)元素性 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元素性 具体表现为: 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节奏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朗诵要素; 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 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 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 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形体动作的音乐感 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 拍掌,也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 音乐性 (3)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等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的综合体音乐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然形态,也正是这样三者密不可分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里,朗诵、游戏、律动、奏乐、歌唱、表演舞蹈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 (4)创造性 ①没有师道尊严,杜绝强制性如;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琴,学生在地毯上跳舞、唱歌、敲打节奏乐等没有强制行为,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 ②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不许与他人重复。
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自己鉴别好坏,逐步趋向统一协调最终的结果,是有纪律的演出,但这种结果决不是由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问答、也不是启发式,而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动脚、动口、去唱、奏游戏、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在音乐中学习音乐 ④即兴奏乐,发挥幻想性,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他开始不用乐谱,只是"约法三章"后就让学生即兴演奏,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5、采用多声部结构与简单的和声体系,引导学生对曲式进行探索的过程如何? 奥尔夫教材使用的音阶,是最基本的五声音阶;调性是用最基本的大、小调性;旋律的发展手法是最基本的重复手法;音乐结构是互为对比的两个短小乐段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最基本的就是A B A,扩大形式就是回旋曲式如让学生通过走花样的方法来对曲式结构进行探索,学生随音乐走成圆的队型再走成方的队型,最后又走成圆型,这就是 A B A 曲式。
6、奥尔夫使用的各种特别打击乐器有那些? 人体打击乐器(捻指、拍掌、拍腿、跺脚),小型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响板、小鼓等),音乐乐器(钟琴、木琴等)和其他旋律乐器(大提琴、吉他等)几个部分 7、声态的模拟与创造是什么意思? 奥尔夫体系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各种声响的模拟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音响都可以编成游戏,并转化成"乐谱"如;让儿童初听暴风雨的音响,叫孩子们说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自己设计出"图画谱"此外,也可以只用没有词义的模拟声(或象声词)构成各种节奏的多层次声态模拟游戏奥尔夫教学中的声态模拟目的是为了创造,其教学过程是;观察—模拟—实验—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