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例:三山实验CDBAl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l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l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的心里话我的心里话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那东西我刚拿过,就是我的;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不会看来是你的;如果我堆砌什么,所有积木都是我的;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l(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l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去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守恒守恒”l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l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让尚未达到物质守恒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被试的儿童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你们猜他们的答案是什么?l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坚定的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l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获得不同守恒形式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具体运算阶段:总结l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l(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l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l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l具有抽象逻辑思维l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l思维灵活:故不应过多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l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的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的命题命题 )l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辑关系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发展阶段观点总结l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l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l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l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l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l(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l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l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l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l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l(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l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l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l(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l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l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l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l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l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l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l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l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l意义:l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l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l3.支架式教学第三节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l一、人格的发展 l(一)定义:l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l(二)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l人格的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l解决:人格得到健全发展l未解决:人格不健全 人生发展的八大心理危机阶段 阶段 年龄 成功品质 不成功品质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5岁 希望 恐惧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5~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感 4~5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4.勤奋对自卑 6~11岁 能力 无能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6.亲密对孤独 18~24岁 爱 孤僻和疏离7.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 自私8.自我整合对失望 65~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9. l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l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l发展顺利者: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且对人信任,有安全感l发展障碍者: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喂哺习惯失常或对待婴儿态度恶劣等,儿童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感,导致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担忧,甚至会变得孤僻和冷漠l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l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l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l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l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l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l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l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l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l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l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l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l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l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l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的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 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
l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 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他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l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l(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l①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l②学校教育l③同辈群体l④社会宣传媒体l二、自我意识的发展l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l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自我我意意识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内疚自责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立自制、自律自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l3.发展阶段: l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l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l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l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l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l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l(一)认知方式差异: l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l1.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空军飞行员靠什么线索来确定自己是否坐直?l2.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注重细节);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急性子)§在一项实验中,呈现一串含有3颗白珠子和5颗红珠子的项链,问是红珠子多还是珠子多l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l(二)智力差异 l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l最著名的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S-B测验)§源于1905年法国的比奈——西蒙量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l2.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IQ=100×(MA/CA)§缺点:§实龄是等距的,而智龄不等距(智力发展不是直线的)(CA=5,MA=6; CA=1,MA=2)§计算成人智商时,以多大实龄作为除数?智力生长何时达到顶点?§不同年龄组,比率智商分数具有不同的标准差,因而相同的比率智商对于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意义。
早期的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早期的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IQ = 100 + 15Z§其优点:同样的智商分数在任何年龄水平上都代表同样的相对位置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工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工具l3.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IQ超过超过140人属于天才人属于天才l4.差异表现: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l(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l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l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l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l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l(一)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l(二)差异表现 l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善交际、孤僻、正义感、正直、诚实、狡诈、虚伪……§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勤奋、懒惰、认真细致、马虎、粗心大意、首创精神……§对自己的态度:自信、自强、自尊、自尊、自卑……§(2)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行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行为是否受社会规范约束§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 §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处理问题的特点§如: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 §性格结构的四个特征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地组合成统一整体,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l2.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内倾性的人处事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处事缺乏决断力,但一旦下定决心办某件事总能锲而不舍,交际面狭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外倾性的人感情外露,自由奔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善交际,活动能力强,但也有轻率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外向类型的人很少见l一般人都属于中间型,即一个人的行为在某些情境中外向,而在另外的情境中则为内向§独立型和顺从型§美国心理学家H.A.威特金根据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特点,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思考,不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有时则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没有主见,常常会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盲目行动,应变能力较差l3.教育含义:l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l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l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l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l(2003年)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l(2002年,14题;2006年,3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l(2008年)2、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 ( D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l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l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15岁的儿童思维已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D)。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l人格的核心是(C) A.性格 B.气质 C.风格 D.理想 l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l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B)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l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B)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l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A)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l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A)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l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B),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比纳一西孟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书克斯勒量表 l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D.在发展的关键期间,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英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l10.研究材料表明,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B)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二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