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概念、方法、类型.doc
8页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概念、方法、类型 李德方 周芳 马华 朱刚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理工学院 摘 要: 对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定性分析了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概念、方法和类型等基本问题, 以期为进一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提供参考关键词: 职业教育; 非货币收益; 概念; 方法; 类型; 作者简介:李德方,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常州, 213001) 副主任, 博士,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者简介:周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副教授, 管理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作者简介:马华,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常州, 213001)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作者简介:朱刚,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副研究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区域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 (课题编号:2013SJB880030) Non-monetary Benefi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Methods and TypesLI De-fang ZHOU Fang MA Hua ZHU Gang Jiangsu Provin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 The neglect of the non-monetary benefi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qualitatively analyzes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non-monetary benefi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concepts, methods and typ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uncovering of its mysterious veil.Key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non-monetary benefits; concept; methods; types;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具有经济收益。
对于受教育者个体而言,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其将来获得的薪资报酬也会相应提高;对于社会而言, 通过教育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 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社会财富得到增长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至 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学习是一种才能, 须受教育, 须进学校, 须做徒弟, 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 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 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 对于他所属的社会, 也是财富的一部分[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也陆续有学者提出教育非货币收益的问题, 如 1963 年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通过研究后认为, 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与子女所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1984 年, 美国学者哈夫曼和沃尔夫第一次将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从教育收益中分离出来, 他们的结论是, 保守估计, 考虑了价格指数并且矫正了通货膨胀率后, 教育的市场收益和非市场收益大致相等[2]也就是说, 教育的实际收益被严重低估,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教育的货币收益仅仅是其全部收益的一半, 而另一半正是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非货币收益然而, 值得关注的是,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检索和解读我们发现, 与较为丰富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相比, 对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研究却所见不多, 已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非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
其中加里·贝克尔研究了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进而将人力资本划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 并分析指出两者须支付不同的投资成本[3]斯特恩提出由于企业害怕风险, 在企业和个人谁获益更多等方面存有疑虑, 导致公司对工人培训和教育投入过低[4]在国内, 除了极少数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有所涉猎外,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种境况与中国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极不相称, 也与我国作为职教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 同时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情况, 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文献, 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 对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概念、方法和类型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为今后更多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二、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概念基本问题是事物基础性、本原性和主导性的问题, 对于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而言,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概念内涵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基本问题考察已有研究成果发现, 对于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 迄今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 已有的研究要么论及教育的外溢效应、外部性、临近影响等关联概念, 要么是列举教育非货币收益的内容和种类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收益的情形”。
弗里德曼认为教育存在相当大的“临近影响”[5], 能使得周围的人群和社会额外获益后者如有学者指出, 教育的非市场化收益包括私人的非货币化收益和社会的非货币化收益[6], 但究竟什么是非货币收益、为什么是这些非货币收益则不甚明了我们认为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是指个体因接受职业教育而产生的除经济收益外的收益, 包括对受教育者自身及其家庭成员心理、能力、情感和行为等的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等的影响其内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潜在性与易于测量的显性的经济收益相比, 非货币收益无物化的表现形式, 不易觉察, 也难以计量从个体和家庭视角看, 虽然其对个体及其家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却往往是一种事后分析的结果, 更多表现为心理体验或主观推测从社会角度看, 尽管非货币收益对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但由于社会发展同时受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很难断言是非货币收益之功, 往往因其隐蔽性、潜在性而被忽略或弱化第二, 差异性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不仅因人而异, 而且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同由于教育对不同个体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那么受教者所获得的教育收益也就相应会存在差异同理, 非货币收益不仅随着职业教育发生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同, 而且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应该也不一样。
有研究指出, 在受教育年限相同的前提下, 能力较低、家庭背景较差的个体获得的非货币收益会更高[7]第三, 长期性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虽不容易察觉和量化, 但是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影响却更持久、深远教育外溢效应一般有 5 年、10 年、甚至 20年的滞后期, 并将发挥长期动态的影响”[8]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的方法方法是联接未知和已知、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桥梁某种程度上来说, 方法决定结果没有方法就没有“确定”的结果, 只有似是而非的“观念”和模糊的“联想”方法决定了我们如何收集研究事实和资料的规定程序和技术, 同时也提供了分析事实和资料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一) 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主要关涉时间、空间、人群等相关概念[9]就时间而言, 既可以研究一个长时段范围内的非货币收益, 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也可以研究相对较短时期内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 比如学生毕业后三年或五年的非货币收益就空间而言, 可以选取较大区域内的职业教育, 比如选取国内比较典型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考察其非货币收益情况;也可以考察县市层面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 或者某个职业学校某个专业的毕业生获得的非货币收益情况。
从研究对象看, 既可以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整体, 也可以研究抽样的局部少量毕业生, 甚至可以研究单个的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个体毕业生非货币收益的研究, 有助于揭开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神秘面纱二) 命题预设与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命题是指对现象的主观判断 (或陈述) 命题不是指判断 (陈述) 本身, 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10]命题可真可假, 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实证检验如李锋亮和李拉在研究北京地区带动迁移老人的非货币收益和溢出效益时, 就预设了三个命题, 即设计了三个假设通过对北京市四个社区带动迁移老人的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假设一和假设二得到了证实, 而研究没有能够“从志愿者意愿的角度获得支持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溢出效益的证据”, [11]也就是假设三没有得到证实, 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范例对于未知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而言, 我们在研究时既需要大胆预设, 也需要根据客观事实小心求证, 以便通过科学的验证达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三) 借鉴与比较的研究方法所谓借鉴就是“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 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12], 而比较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并分析其异同。
尽管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类型不同, 但它们一样都同属教育, 因此, 在研究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时可以借鉴研究积淀较为丰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也可以参照其研究结果进行命题预设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运用比较的方法:一是在求证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时, 可以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比较;二是将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与相同层次不同类别 (普通高中、普通本科和研究生) 的调查对象进行比较;三是在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时, 将研究获得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 (国内和国外) 进行比较, 同时借助逻辑推理等方法, 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四)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文献分析、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 采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定量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 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某种程度上而言,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其使用条件更为苛刻, 要求更高, 这也是目前在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数量总体偏少的可能原因反映在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上的情况也是一样,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具有一定外部性, 但如何度量这种外部性, 理论界一直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13]高等教育尚且如此, 对于起步较晚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定量研究自然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只是适用环境、条件与场合不同而已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好这两种方法, 才能日益丰富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研究积累, 才有可能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步接近真知四、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类型类型是依据一定标准划分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投资总收益包括两部分, 一是私人收益, 二是社会收益[14]其中私人收益包括货币化的私人内部收益和对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非货币化外部效应个体组成家庭, 家庭构成社会基于此, 我们将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分为个体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和社会非货币收益三大类别一) 个体非货币收益职业教育受教者个体首先能够获得的非货币收益应该是在校期间的纯消费收益, 即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社团活动、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