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困境.doc
8页探究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困境【摘要】基于“客观、公正、平衡”理念而生的西方新 闻专业主义,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的观念和行为, 也影响着当今传媒的新闻表现网络时代由于传播技术和传 播方式的变革使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开放性、 交互性等特点让新闻专业主义的某些理念得以很好发展,同 时网络环境的复杂又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消解了新闻专业 主义本文试图从“公民记者”,“时效性”,和“网络舆 论”三方入手,分析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 一些困境,进而探究其在困境中的出路关键词】互联网;新闻专业主义;公民记者;时效性; 网络舆论互联网以其承载信息的海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高效 性,传播内容的丰富广袤性等特点开创了一个新的媒体格 局,并且形成了一股独立的舆论传播力量,在新闻界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展网络传播,监督引导舆论,学界 和业界都把目光转向了以客观性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这 股具有解放意义的力量,并期望其能成为一剂良药,为我们 的网络新闻传播除病去垢然而新闻专业主义终归是个“舶 来品”,从他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情况看来,似乎有些水土不 服,其理论思想尚未扎根就面临着理想跟现实之间诸多的挑 战。
一、“公民记者”时代,客观性遭质疑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由于网络记者在我国还没有被正 式授予采访权,因此很多网站本身的新闻信息来源除了转载 传统媒体的信息之外,更多线索是来自于网民的空间、博客、 微博等等的信息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是网 民的“公共领域”,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根据自己的 意愿在互联网中发布新闻信息,而不用经过媒体把关这个中 间环节,“公民记者"时代欣然到来这些“公民记者”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扎根于 现实生活,有能力接触到最真实的一手新闻素材,有机会目 击最及时的突发性事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全面地记 录和传播传统媒体没有报道、来不及报道、甚至不敢报道的 社会真相他们与职业记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将触角最 大程度地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共同去挖掘真相,行使正义然而与传统媒介的专业记者相比,公民记者的素质水平 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这就导致了公 民记者的新闻报道水平存在很大问题通常情况下,公民记 者的报道都较为浅层化,缺乏深度分析,带有情感化、功利 化的色彩,行文也较为随意,缺乏严谨度同时,也不能像 专业记者那样带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思辨水平去将一个新 闻事件深层“揭露”。
尽管全民做记者并不一定要强求新闻 文体如专业记者那般精致,但是过于随意和缺乏深度的报道 会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令新闻缺乏可读性网络上甚至有 的“公民记者”称自己“做这些是为了能在网络虚拟世界 中出名,然后能以此赚钱"①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 “记者追求公共利益”的职业操守大相径庭二、时效性的盲目追求挑战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对于网络媒体来说,点击率就意 味着时效性网络媒体为了追求高点击率以谋取经济利益而 放弃了对信息的把关或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吸引受 众想方设法地制造轰动效应,主动地放弃了对信息的把关 在追求高点击率的刺激下,有的网络媒体甚至背弃了新闻真 实性的原则,对所报道或者转发的新闻信息不加核实,一味 求快,为了抢新闻,吸引社会关注,编辑作风不扎实,没有 尽到查证的责任,造成新闻的失真、失实,客观上为虚假新 闻的产生和传播推波助澜去年在央视新闻30分中播报的一条关于上海高考作文 题的假新闻,其致假的原因是由于央视记者盲目的“求 快”,没有经过证实就轻信微博的传言而造成的2011年6 月7日,高考语文考试还在进行,一些家长通过微博看 到了很多网友转发“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与大自然的悄 悄话”的信息。
整整一个上午,这个作文题在微博上迅速传 播开来中午播出的央视新闻30分新闻主播在播报全国各 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时,提到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与大自然 的悄悄话"还有市民反映,听到非本地的广播电台说上海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与大自然的悄悄话”而事实上,在6月7日上午语文科目考完后,上海教育 主管部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材料 作文,围绕“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 名言写一篇文章,众人皆叹被微博给忽悠了,连带被忽悠的 还有央视作为权威媒体的央视为了追求时效性,抢发新闻 而出现了虚假新闻,那么其他的地方媒体因此出现虚假新闻 的几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看来,盲目的追求时效性会造成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中真实客观性的缺失有鉴于此,新闻媒体要严格使用互联 网信息制度,不要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信 息对于通过、邮件、微博客、博客等传播渠道获得的 信息,如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在刊播前必须派出自己的编 辑记者逐一核实无误后方可使用,真正做到时效性与真实性 的统一三、网络舆论影响媒体报道公正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这样一个意见生产平台自然有它独 到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让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积极表达意 见、甚至是促使社会行动,其民意聚集、舆论生成的功能会 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 到,公众表达的意见或舆论同样有可能会对记者的新闻实践 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话语权具有权利和权力的双 重属性,使得言论自由化和多元化,由于其主体更加平民化, 政府也开始重视网上言论但另一方面,网络言论在多大程 度上代表社会舆论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在众多网络舆论中,一些媒体往往对其真伪不加区分 和辨别,便盲从和屈服于一些非理性的言论,甚至为迎合舆 论而失去理性与客观性媒体往往忙于表达观点,却忽略了 调查基本事实2009年喧嚣一时的邓玉娇事件报道便是一 例,在汹涌的网络舆论裹挟下,不少媒体的报道不假思索地 将事件简单定性为贞节烈女奋起抗暴一方是大义凛然的奇 女子,另一方是面目可憎的小官吏,双方当事人被脸谱化后, 孰好孰坏,岂不一目了然?在此事件中,网络舆论推动与裹 挟着传统媒体持续关注的热度,并不断为传统媒体设置议 题,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实 施者邓玉娇事件开创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汹涌的网络 舆论不但裹挟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而且严重干预了司法机关 的审判 媒体对2010年的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的 报道也体现出这一点一个普通的案件,只是因为当事人说 了一句“我爸是李刚”,就演变成一个举国关注的公共事 件。
原因就在于,网络舆论共同将“我爸是李刚”从复杂的 肇事车祸案中抽离出来,(下转第209页)(上接第207页)完成了对它的“特权化”象征的塑 造②然而,当事人究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 情形下说的,很多媒体的报道未做认真调查就将之作为既定 事实,却没有了解具体的语境,客观上促发了更大程度的官 民对立情绪在微博时代,由于它强大的舆论场力量,可 能正在使传统媒体的记者与编辑陷入这样的一种危险:对一 条带有强烈社会情绪的新闻,站立场变成了第一位,还原与 调查事实反而降到次要位置甚至可能还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记者调查的事实与网络民意的想象有所不符,媒体甚至 不一定敢发表这类新闻因为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会使这 家媒体、这个记者感到害怕③随着微博这样交互性更强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网络舆 论已不仅仅是向传统媒体输出意见了,甚至在发掘事实方面 也逐渐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传统媒体 不应成为网络议程的机械实施者,更需要独立判断,需要有 超越于网络舆论、网络议程设置之外的关注视野当部分客 观性报道与网络想象、网络情绪不是趋于一致,而是颠覆甚 至粉碎网民们的想象时,网络情绪会出现极大的反弹。
④在 此情况下,媒体和记者更应该坚守客观、独立和平衡等新闻 专业主义理念的要求,忠于客观的立场,坚持真实报道四、结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最初确立就已经伴随着诸多的批判和质疑,发展至今,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了公众的话语权以 及民主权,却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媒体审判、网络舆论暴力等广泛存在的不良现象公民记者"时代与“把关人”的缺失,盲目的时效性追求,网络舆论裹挟媒体报道等 使新闻专业主义坚守的原则在网络时代里陷入了更大的悖 论之中在这样的形式下,维护新闻的专业主义,营造良好 的网络媒介环境,就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两方面入手,来规范 网络信息传播活动国家层面上,要通过法律手段规制虚假 新闻,规范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网络媒体 层面上,加强行业规范和约束,内容媒体要提高自己的内容 价值,专业媒体应担负起对“公民记者”带来的信息内容进 行把关的职责,使公众在全面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学会独立 思考,更好地实现知晓权和参与权受众层面上,要加强大 众的传媒素养教育,从学校教育和媒体日常的宣传报道入 手,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使受众由盲目和冲动走向理性和 成熟在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将成为现实,公众的利益也会得到更好的维护,新闻专业主 义理念也将迎来其发展的春天。
注释:%1 杨艺荐:《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青年记者》2010年17期%1 白红义:《汹涌的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 以近期几起公共事件报道为例》,《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1 傅剑锋:《“我爸是李刚”报道的群体症候》,《南方 传媒研究》第27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 傅剑锋:《平衡报道不能屈于网络民意》,《南方传媒 研究》第19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文献】[1] 张中顺.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J].青年 记者,2009 (35).[2] 刘奇.网络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解读[J].现代视听, 2011 (07).[3] 朱启曼.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JL新闻世界,2011 (06).[4] 杨艺藩.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J].青年记 者,2010 (17).[5] 白红义.汹涌的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 ——以近期几起公共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