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文学和思想.doc
17页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文学和思想的关系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观点一 : 可以对文学进行具体的分析,用概括性的术语加以总结和抽象,以获得中心思想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 ”;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研究者们用这类概括性的术语对艺术品加以总结和抽象往往受到鼓励列宁说“文学有一种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鲁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众所周知,文学有其一定的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指优秀作品能影响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净化人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生活勇气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毫无疑问文学作品揭示的哲理,深刻寓意和我们从中提炼的的中心思想要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就如我们最近学习的李商隐的诗,他的诗大体分为四类,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我们读他的每首诗都能够获取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问题1:有没有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挖掘,以获取其中心思想?(1)平常我们所接触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在其文章的末尾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个揭示其中心思想的句子,以达到启迪教育人的目的我们对散文的基本了解是“形散而神不散”或者说是“形散而神聚”,它的“散”是在题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散”,即它是一种包容范围较广,表现极为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它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轻松自如的表情述志,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以获取它要表达的主旨。
那么是否对我们所知道的每一种文体都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它是来解读我们的文本呢?自然当归纳中心思想时,容易陷入过度抽象其思想的误区较早的研究就把这种方法推向荒谬的极端;人们会特别想到像乌尔里希这样的德国 “莎学”家,他曾把《威尼斯商人》的中心思想说成“强制执法是不公正的”但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虽然今天大多数学者已经厌倦了这种过分的思索和推理,但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哲学论文来处理的议论仍然存在2)其实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就这个问题所问的方向来思考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它是无意义的,首先应该致力于我们解读该文学作品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其次才来判断我们有无提炼其中心思想的必要,若你带着这样的目的那就很有这个必要了尤其是在中小学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曾多次接触归纳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主旨的习题当然关于归纳“中心思想”这个问题,有人曾作过调查,即拿着文章及相应的习题找到原作者,让其来解答自己的文章,令人惊奇的是,作者自己的得分却不能够及格,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许多的争议,也值得在座的我们去深思。
接着说前面的李诗,在其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就学习中,我们易知诗人以“蚕丝”象征“情丝”,以“烛泪”象征“别泪”,别离的痛苦,思念的情感终身隐随,至死不渝,坚贞的爱情到死方休但我们最初接触这诗时,却是更多的用作对孜孜不倦无私服务大众之人的一种赞颂,比如我们的人民教师,一直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戍边的人民子弟兵解读文学作品仅仅提炼思想是不能全面把握作品的,如路易斯的《爱的寓言》不仅是一部研究寓言史的类书,而且还大量论及了历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演变在一篇题为《哲学和诗歌》的讲演里,博厄斯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这种观点:“诗歌中的思想往往是陈腐的、虚假的,没有一个十六上岁以上的人会仅仅为了诗歌所讲的意思去读诗 从艾略特的观点看,“莎士比亚和但丁都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思考 ”人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同意博厄斯的观点,即多数诗歌(他所谈的似乎主要是抒情诗)的理性 内容往往被夸大了如果我们对许多以哲理著称的诗歌做点分析,就常常会发现,其内容不外是讲人的道德或者是命运无常之类的老生常谈像勃朗宁那些维多利亚诗人们作品中玄妙的句子,曾经给许多读者以启示,但今天看来,不过是原始真理的袖珍版而已。
即使我们可能从诗中抽出某些一般性的命题,像济慈的“美即真理,真理即美”之类,但我们仍然需要尽力去分辨这一相互转换的命题究竟要讲什么只有当我们读一首诗,这首诗用具体的形象描述艺术魅力的永久和人类感情以及自然美的短暂,在结尾看到这样的句子,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把艺术品贬低成一种教条的陈述,或者更进一步,把艺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的统一性是一种灾难:这就分解了艺术品的结构,硬塞给它一些陌生的价值标准 观点二: 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所以文学可以看作是对思想的一种记录 (问题2:文学是对思想的一种记录吗?要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们首先应该想想:何为记录?记录:【释义】: ①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在案②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会议~③做记录的人:推举他当~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打破~ㄧ创造新的世界~‖也作纪录只要这些思想还仅仅是一些原始的素材和资料,就算不上文学中的思想问题文学中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是经过客观世界和作者主观思想的加工而来,并非原始的素材和资料的堆积文学史是发展的,人的思想史也同样是发展的,那么文学传达思想,也必将传达思想的发展变化,但人类思想的发展变化不是由某一个人来完成的,也不可能只在一个时间内发展变化,即文学所传达的思想就需要归纳其思想的由来,一时间段内思想的相应变化,紧随其后的再一步发展,将前后期的思想变化联系起来再加以阐释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这就不单单是原来意义上的思想了。
所以说成文学是对思想的反应应该恰当一些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个人忠于某种思想,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思想有直接的认识,至少说明他了解该思想的一般观点西方诸多学者认为文学可以看作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记录,因为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1) 近几十年来,一批美国学者潜心研究这些问题,他们把自己的方法叫作“思想史”的方法就洛夫乔伊创立的特殊的、有限的方法看,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误解洛夫乔伊在 《存在的大链条》一书中出色地论述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这本书追溯了从柏拉图到谢林的自然观 的发展,探索了思维的各种方式:狭义 的哲学、科学思想、神学,特别是文学 思想史的方法和哲学史的方法在两个方面有区别洛夫乔伊把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大思想家,而把他 自己的 “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小思想家和诗人,因为他认为诗人是从思想家衍生出来的他还进一步论述了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即哲学史研究大的思想体系,而思想史研究单元的思想,也就是把哲学家的体系分解成小的单元,研究其个别的题目洛夫乔伊在《存在的大链条》等书中提出的思想史的方法虽然被大家一致遵奉为个别研究的基础,但从总体看却是不足信的。
哲学概念形成的历史只能属于哲学史的范畴,黑格尔和文德尔班很久以前就把这类哲学概念包括在哲学史内当然,只研究单元的思想而排除整个的体系是片面的,这正如把文学史的研究限定在诗歌技巧史、诗歌的用语或意象的范围内,忽略其有机的整体性和对特定作品的研究一样思想史”只是研究一般思想史的一种特定的方法,而把文学仅仅作为一种研究思想史的记录和图解这样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洛夫乔伊把严肃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中的思想大多称为 “稀释的哲学思想”就可以明白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有着高度的概括意义,它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而哈经历种种事情最后得以复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在第一次独白中,他叹道:“人世间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越接触现实,他越多地发现罪恶延臣们对新王百般诌媚,好朋友成了密探、帮凶,情人听任父亲的摆布,人文主义者最珍惜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理想关系已不存在美好的自然成了“污浊瘴气的集合”,人成了“泥土塑造的生命”,哈姆莱特思考人生的存在意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又感到孤立无援、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我们由此才能领悟哈姆莱特的沉重感:“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复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只把杀奸王,报父仇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是把按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哈姆莱特的力量在于他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承担的历史任务便是作思想,文化上的改革,他从个人不幸中看出了社会的不幸这部作品始终渗透着对人文主义这种思想的看法当然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宗教思想的影响,比如,根据他们其中一条的宗教信仰即人在死之前要进行忏悔,而阴险毒辣的克劳狄斯(哈的叔父)对哈父(克劳狄斯的哥哥)的谋害致使国王来不及忏悔便痛苦死去,由此便要忍受极大痛国王被判而漫游徘回於夜, 烈火煎熬於日, 直至生前之孽障被洗清燃尽後方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存在,人物才会对此深信不疑,而文学作品因为受其影响则会反映出来观点三:人类各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即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接触到人类社会中思想,会受时代思想的影响而进行创作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群体而存在,那么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受人类社会思想的或深或浅的影响。
据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 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佛教的传入不仅对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地影响,而且对许多的文人创作也有极大的影响,这样的思想影响可以从一些诗人的诗歌中明显看出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原始儒家思想影响的当代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种影响,性善、仁爱,关注现世人生的价值成为其突出的标志这种充满人道思想的艺术是汪曾祺小说创作中最为珍贵的在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中,有一段时期坚持“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态度,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此衍生了一些列的“革命文学”,通过当时众多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到那个时代革命对人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其中也有处在革命浪潮下文人们对革命思想的种种思考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都会影响到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柯勒律治本人是一个有雄心、有见解的技术哲学家他仔细地学习了康德和谢林的哲学,诠释了他们的观点,虽然他的诠释有时是缺乏批判的通过柯勒律治,许多德国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进入和重新进入了英国诗歌的传统,尽管他 自己的诗作似乎很少受他系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华兹华斯的诗中也可以发现他受康德的影响,有人认为他是心理学家哈特莱亲近的学生雪莱最初深受世纪法国哲学家及其英国弟子戈德温的影响,但后来他把斯宾诺莎、贝克莱和柏拉图的思想糅合在一起了维多利亚 时代科学和宗教 的论争十分清楚地表现在丁尼生和勃朗宁的作品中史文朋和哈代 反映了当时悲观的无神论思想,霍普金斯则显出了顿斯斯考特斯对他的影响乔治爱略特翻译了费尔巴哈和施特劳斯萧伯纳读过勃特勒和尼采 多数现代作家读过弗洛伊德以及有关他的论著乔伊斯不仅了解弗洛伊德和荣格,而且熟悉维科和布鲁诺,当然还有托马斯阿奎那;叶芝的作品则浸透了通神论、神秘主义甚至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在德国,许多人研究康德思想对席勒的影响、歌德与普罗提诺及斯宾诺莎的关系、康德对克莱斯特的影响、黑格尔对赫勃尔的影响之类的题目的确,德国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合作常常是极为紧密的,特别是在浪漫主义时代,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与诗人们生逢同时,他们彼此关系之密、影响之大 自然可想而知甚至像荷尔德林这样的纯诗人都认为系统地思索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人就更不待言了在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一般被人看作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甚至连普希金也被认为是有一种难 以捉摸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