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醉翁亭记(八年级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doc
4页最新【28醉翁亭记(八年级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谢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推荐访问:28醉翁亭记(八年级人教版)人教版醉翁亭记ppt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