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8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29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它自己的感觉运动,也就是说,儿童是靠感觉动作来适应和探索外部环境,语言和表象尚未出现(直到感觉阶段后期才出现语言和表象的萌芽)但是随着感觉输入和动作反应的逐渐协调,儿童能够构成一种复杂的动作——图式体系,并按照空间—时间和因果的结构来组织现实的东西,最后成功地解决许多动作方面的问题,皮亚杰将本阶段有划分为六个分阶段。
30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31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32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33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
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34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35第六分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36Object conceptInstead of searching behind the screen when his toy disappears, this infant looks bewildered. Piaget concluded that objects no longer in view cease to exist for infants younger than 8m.37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38二、前运算阶段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
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在此阶段中、晚期,形成客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39 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40 一个例子: 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围栏(Play b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三天后在自己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41 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如上例皮亚的女儿并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形成表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42 皮亚杰又将前运算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 (一)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43主要智慧特点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自我中心((egocentrismegocentrism))不可逆性不可逆性直觉性直觉性泛灵论泛灵论(Animism)(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例:三山实验CDBA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不可逆性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一)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52 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随着儿童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系列各自发生在特定瞬间的实际活动,可以用一些表征系统来反映这类表征系统能以几乎是同时呈现的方式把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活动或事件,把空间距离远的或近的活动与事件,都在头脑中完整的显现出来53 皮亚杰认为,“意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皮亚杰指出应该特别注意对符号(symbols)和信号(signs)二者加以明确区分在表征系统中,符号本身(意义所借)与符号所表示或象征的东西(意义所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54 例如儿童游戏时,用竹竿当马,用板凳当车;这里,竹竿、板凳就是“意义所借”,而马和车就是“意义所指”(被象征的事物)在此情况下,是通过儿童的主观想象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55 对信号来说则不然信号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一个属性或组成部分,它对客观事物的出现可以起预示作用例如,有脚步声,表明有人来,鱼标下沉,表示有鱼儿咬钩脚步声、鱼标下沉都是信号在此情况下,“意义所借”(脚步声、鱼标下沉)是“意义所指”(人、鱼咬钩)的一个属性或一个组成部分。
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56 象征思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是由于这一阶段儿童运用的概念尚未达到普遍的、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化水平,即缺乏概括性和一般性这一时期儿童已经逐渐掌握语言,但他们拥有的词汇很贫乏,没有形成类概念 57 归纳起来,象征功能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1) 延迟模仿: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被重复;2) 言语回忆: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用言语重复;3) 假装性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周围世界中成人的角色;4) 绘画:“画出来的表象”58 (二)直觉阶段(4~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时,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此本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59 有人曾用两个不同年龄孩子挑选量多饮料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一位父亲拿来两瓶可口可乐(这两瓶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分别给他一个6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开始两孩子都知道两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
但父亲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饮料分配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60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61 从这个6岁孩子身上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或智力的进步和局限性数周前毫不犹豫地挑选大杯说明他的思维是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的,他对量的多少的判断只注意到了杯子大这一个方面,而当他此次挑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迷惘则说明他不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开始注意到杯子数量,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但他最后挑选大杯表明守恒和可逆和可逆意识并末真正形成 62 6岁儿童挑选可乐过程表现出的迷惘和犹豫其实也是一种内心的冲突或不平衡,即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平衡。
过去的或是说现存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同化性认知结构)已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新的认知结构尚未建立不平衡状态不能长期维持,这是智力的"适应"功能所决定的,平衡化因素将起作用,不平衡将向着平衡的方向发展,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结构将演变成具体运算思维的认知结构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是这种结构演变的标志8岁男孩的叫喊和示范动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6364 概括来讲,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层次的观念受知觉的影响较大 65 皮亚杰将此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与感知运动阶段的无逻辑、无思维相比,这是一大进步 66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说运算是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67 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后,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68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69 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70几个重要概念几个重要概念(1 )类的包含71(2 )序列和传递推理序列:把很多根小棍按长度排序传递推理:小明比小强高,小亮比小强矮,小明比小亮高72(3 )守恒:当物体外部特征发生改变时,能透过其外部特征发现物体本质的不变性把莉琪堆在桌上的10便士硬币扔到地上,她弯腰去找,并自言自语道“我知道它们一定是10便士,因为那是我昨天堆在桌上的那些73守恒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数目守恒(6~76~7岁)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物质守恒(物质守恒(7~87~8岁)岁)长度守恒(长度守恒(7~87~8岁)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面积守恒(8~98~9岁)岁)重量守恒(重量守恒(9~109~10岁)岁)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体积守恒(12~1312~13岁)岁)群集结构群集结构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群集结构群集结构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特征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4 )自我中心(self-centration)和去自我中心(decentration)(P226)自我中心:一个现象只能由一个维度决定去自我中心:一个现象的两个维度可以同时改变,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这一现象的第三个、更高一级属性从本质上讲,去自我中心能综合问题的很多重要特点,而不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莉琪从厨房拿来2杯柠檬茶,一杯给弟弟,一杯给自己,她说:“别生气,我和你一样多,我的杯子更高但更窄,你的杯子更矮但更宽。
838485(5)可逆性能思考问题的全过程,再进行逆向的思考莉琪知道加和减是可逆的运算,如果7加8得15,15减8就得7按层次分类能变通和重组事物,使之呈有层次的类别莉琪和她的朋友玛丽娜讨论如何摆他们收集的石头,玛丽娜建议:“你可以把他们按大小归类,然后再按颜色分,或是同时按颜色,形状分86 (6)序列给物体排序时,能有计划地进行莉琪想根据大小给她的石头分类,她迅速把20块石头排成一排,选择其中最小的,然后选第二小的,依次类推,完成整个工作传递推理能根据归类和顺序关系对事物进行综合在比较A和B,B和C后,能得出A和C的关系一天玛丽娜和莉琪一块吃三明治,玛丽娜说:“我看见蒂娜的新饭盒了,比我的大莉琪说:“那一定也比我的大,因为我的没你的大87(7)空间运算 具有空间知觉的恒常性,能明白时空、速度间的关系,并建构出与周围环境相类似的认知地图 莉琪发现,卡车阻塞人行道没有改变她回家的距离,而且,如果她在相同的时间内比玛丽娜跑得快,她将跑得更远些她能画出一幅从她家到玛丽娜家的地图,包括一路上的主要路标 (8)水平翼差 按一定顺序渐次地掌握逻辑概念莉琪先掌握数量和液体守恒,后掌握面积和重量守恒。
88四、形式运算阶段 假设-演绎推理(可能性世界) 青少年在面对难题时,首先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根据这些假设进行推理;而后他们用系统的方法验证哪些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开始于可能的假设,进而回到现实相比之下,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于现实事件最明显的可能结果当这些没有确定时,他们不能思考其他可能因素,而导致错误地解决问题89 青少年在处理皮亚杰著名的"绳摆问题"时的表现,证明了假设演绎推理的存在假设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绳子,栓上不同重量的物体,都悬在一根木棍上让一些学龄前儿童和青年分别指出什么将影响绳摆通过拱弧的速度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提出了4种假设:1 绳的长度;2 悬物的重量;3悬摆的高度;4对悬物的推力然后只变化其中一种因素,观察其他要素的变化情况,他们会尝试各种可能,最终发现,只有绳长导致速度差别90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能通过思考命题本身而对命题的逻辑性作出评价他们不需要结合着现实世界的环境来思考这些命题 当面对难题时,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会考虑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甚至在外部特征上没有明显显现的因素然而,他们会极尽思考,逐步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