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月夜赏析资料 人教版 试题.doc
9页杜甫月夜赏析资料 人教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②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③ [注释]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杜甫《月夜》诗鉴赏 霍松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流离之痛爱国之情——杜甫《月夜》解 杨承丕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抒写的只是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体现的正是至情,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 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诗人所想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儿女”;由自身的处境想到了家人,幼小的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想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出深沉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理解《月夜》,就是昔人所称颂的“情之所钟”而产生的至情,真挚的感情和切合生活真实的想象构成这首诗特有的意境,语丽情悲,另成格调 然而,仅仅如此理解,这首诗的感情表现便无疑有所局限诚然是好诗,也算力作,却与诗人忧国哀民的情怀两样,较之《羌村》、《北征》等篇中描写与家人相聚的情事,也觉逊色《月夜》所体现的感情是否存在局限,我们试作进一步的探索,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持“至情”之说,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既成的框框。
《春望》是稍后于《月夜》的诗人同期作品中感情倾向鲜明的一篇,既是感时之作,面愁怀旅况,更是与《月夜》相类以《春望》体现的感情来衡量《月夜》,便不难看出《月夜》感情源源泉的深远再就“二哀”而言,也是稍后的同期作品,对现实的真切描述和诗人饱和悲愤的寄寓,也不难看出置身那个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面对故国河山和残酷的现实,在长安望月,自然联想到鄜州,“鄜州月”同样是长安月,“闺中(人)”在“独看”,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人自己,更是感到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诗人想象对方的“忆”是什么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忆”中人的长安生活;“东来橐驼满旧都”,“黄昏胡骑坐满城”,是异族掠夺和践踏下的长安景象!由于战火隔绝,“鄜州月”未能“双照泪痕干”,显示出诗人渴望脱身长安的心情,也流露了对远在鄜州的家人的凄叹之情和深切的哀痛而“双照泪痕”,也正是从现实的苦难所作的设想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 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集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杜诗的爱情名篇《月夜》 冯君豪`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唐玄宗仓皇奔蜀,七月,朔方留后杜鸿渐等拥太子李亨(肃宗皇帝)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境),改元至德这时诗人杜甫正携家向北避难他把家小安置在鄜(fu1)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其本人则只身去灵武行在,准备为讨贼出力途中不幸被叛军所执,掳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因为他没有在朝廷担任过要职,所以未受囚禁是岁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有怀,便写下了这样一首五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品凝结了诗人对他妻子杨氏夫人的深情挚爱,表露了他对遥处鄜州的闺中人的亲切关怀,是杜诗、也是唐诗中描写夫妇之情的杰构 诗篇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所以,这里用作妻的借代用法诗人起笔没有直接抒发他对妻的如何怀念,而是想象杨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