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朱熹的诗歌代表作.docx
8页朱熹的诗歌代表作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朱熹的诗歌代表作,仅供大家参考! 朱熹的诗歌代表作1 1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朱熹的诗歌代表作2 1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宋代〕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 一作:艨艟)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2偶成 /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朱熹的诗歌代表作3 1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宋代〕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2秋月 朱熹〔宋代〕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3司马光好学 朱熹〔宋代〕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朱熹的诗歌代表作4 1水口行舟二首 朱熹〔宋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2偶题三首 朱熹〔宋代〕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3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宋代〕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朱熹的诗歌代表作5 1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朱熹〔宋代〕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2百丈山记 朱熹〔宋代〕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8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