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269308
  • 上传时间:2017-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曾明确地表示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 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足见他对自己所掌握的地质矿物学知识,一直 都充满了自信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看待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和著述呢?的确,鲁迅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时,非常刻苦认真,不仅手 抄数学课本,在当时的教材《金石识别》的书页空白处,留下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 等等,还曾花了很长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 本,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都描摹了下来我们知道,正"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 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 所引起的突然革命"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这种地质学理论,对于鲁迅当时学习、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帮助很大,也为他后来撰写地质学著作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基础 《中国地质略论》一文发表于 1903 年 8 月出版的《浙江潮》杂志第八期,署名"索 子",是《中国矿产志》一书的缩写完成于 1903 年至 1905 年间的《中国矿产志》(附 《中国矿产全图》一幅),由上海普及书局于 1906 年 5 月出版;同年 12 月,增订再版;1907 年 1 月增订三版。

      在 8 个月内,连续出版 3 次,可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写作这 部专著,鲁迅"特搜集东西秘本数十余种又旁参以各省通志所载撮精删芜汇为是 编"③参见唐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国矿产志〉广告》 尤其是鲁迅发现日本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后,"急转借 摹绘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地质构造图二张,尤便于 学者之参考"参见唐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国矿产全图〉广告》 鲁迅还为此书的出版亲撰广告,评价它"搜辑宏富记载精细","实吾国矿学界空前之作"③鲁迅当时计划把这项编著《中国矿产志》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力求详细、全面而精确在第三版出书时又特地刊登了《〈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惟望披阅是书者,念吾国宝藏之将亡……凡有知某省某地之矿产所在者,或以报告,或以函牍,惠示仆等……则不第仆等之私幸,亦吾国之大幸也"鲁迅具体开列出所需资料的详细要求:"现用资本若干,现容矿夫若干,每日平均产额若干,销路之旺否,出路之便否"等等参见唐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 这里,充分表现出一位地质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学风和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专业水平。

       《中国地质略论》共分六章第三章"地质之分布"以"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为 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至今公2认的各个地质年代及其生物情况:在原始代(或太古代,Archean Era)的劳伦纪(Laurentian Period)和休伦纪(Huronian Period)基本上没有什么生物,但通常已有了金、银、铜、宝石等矿物质的存在鲁迅据此推测我国"黄海沿岸地方,亦当如是"② ③ ④鲁迅:《中国地质略论》 科学的发展证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生代,生物由简至繁,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由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又逐渐进化到高等生物鲁迅说这正是大自然"自著之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不过是"抄袭"大自然而已这充分显示了他在当时具备明确的唯物史观,并初步掌握了实证科学的考察研究方法②他还指出:古生代的矿藏最为丰富,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煤炭,"蔓延分布"到处都有,总储量远远超过欧洲,堪称世界第一鲁迅生动地描述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恐龙奇形怪状,称霸于陆地,长牙齿的大鸟,在天空飞翔,认为"自有生物以来,未有若斯之瑰奇繁盛者" ③而新生代的第三世(Tertiary Period)也产煤,"然以新成,故远逊于石炭世"。

      ④接着又以整个第四章详细考察了中国地质发展史  当时,西方地质学和地理科学研究领域中,充斥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和人 类地理学等唯心主义观点,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提供理论根据,流毒甚广,对中国 的有关学科建设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如 1908 年张相文编的一本《地文学教科书》中, "生物界"一篇就大力宣传崇洋媚外的"人种优劣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为帝国主 义的侵略舆论张目鲁迅则彻底摈弃了地质地理学中的唯心主义糟粕,明确指出: 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取以贡中国,则可知栾然尘球,无非经历劫变化以来,造成此相;虽涵无量宝藏,足以缮吾生,初无大神秘不可思议之物,存乎其间,以先配吾人之命运鲁迅:《中国矿产志》  这种唯物史观的地质学思想,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也决定了鲁迅的科学思想必然表 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他的地质学研究在《人之历史》篇中,与生物进化论、种 系发生学说结合在一起,详细地指出:"以古生物学个体发生学及形态学证人类之系统,知 动物进化,与人类胎儿之发达同,凡脊椎动物之始为鱼类",发生于地质学上的古生代志留 纪,后来发展为泥盆纪的肺鱼,石炭纪的两栖类,二迭纪的爬虫类,以及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到"近古代第三世,乃见半猿,次生真猿,猿有狭鼻族,由其族生犬猿,次生人猿,人 猿生猿人",最后才发展成会说话的人。

      "此皆比较解剖个体发生及脊椎动物所明证者也" 这样,就完成了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发展系统,可以图表来表示:  鲁迅借这张图表,把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地质演化和考古年代紧密地结合 起来,科学地勾勒出一幅种系发生学的形象脉络所以,他为《人之历史》设定的副题是 "德国黑格尔氏(即海克尔笔者)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鲁迅在世纪初年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尤其是地质史、生物史等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相当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历史借鉴 二 3鲁迅写于 1907 年的《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述科学发展史的两篇具有科技史学科奠基意义的重要文献今天读来,当然难免会感到有些地方需要修改订正,但只要联系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现实,就会得到很大的历史启迪和思想教益这也是鲁迅的早期科学研究和科学史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下引文均出自上述二篇论文)最初,鲁迅的科学思想及研究工作,还是和"医学救国"、"实业救?quot;、"工业救国"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拯救民族、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鲁迅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思想起点和力量源泉1903 年发表的《中国地质论》的结论中,提出了中国衰败、"救之奈何"的问题。

      鲁迅当时的答案是:"结合大群起而兴业",则会"工业繁兴,机械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脑,尘尘相续,遂孕良果"鲁迅认为持续不断地发展工业、矿业,繁荣必有成效,也可以阻止并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所以,在《科学史教篇》里,鲁迅赞颂"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时泰,则为人性之光;时危,则由其灵感,生整理者如加尔诺,生强者强于拿破仑之战将?quot;他以 1792 年法国大革命时抵御普鲁士、奥地利等强敌的战争为例,突出了科学家卡诺、蒙日用科学"振作其国人"、"震怖其外敌"的伟大历史作用为了解救国家危难,"尽其全力,竭其智能,是兵士不足,则补以发明,武具不足,则补以发明",从粪土中提炼硝石造火药,终于使国家转危为安鲁迅总结说:"知有科学在,而后之战胜必矣"举证这个例子,鲁迅也是想以科学来振作国人,促使中华民族早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科学兴衰与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看问题,是鲁迅早期科学研究与科学史论著中一贯 坚持的思想特色在 1903 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讴歌祖国的"广漠美丽"和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又深切地痛惜炎黄子孙的愚弱,"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 藏,凡得几何",而怕开矿破坏"风水宅相",所以不敢兴办矿业。

      鲁迅批判这是"至愚"地 "力杜富源",甘堕地狱帝国主义列强派出探险家深入我国内地大肆窃取我国的地理、地 质学资料,已是"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由此,鲁迅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存在着 像印度那样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现实危险他认为,这固然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经 营养成"的,但也有"地质学不发?quot;的缘故接着,鲁迅历数近代以来,西方人如德国 地理学家、旅行家李希霍芬(Ferdir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匈牙利伯爵式奚尼(B.Szechenyi)和洛川(L.Loczy)以及俄国地质、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Bπaπumup AφaHacbeBHy OσPyeB1863-1956)等人,对我国广阔区域进行侵略性的地质考察和科学资料窃取活动鲁迅以"利忒何芬"(即李希霍芬)为例,说明他在我国东北部的地质探察,包含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祸心:"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利忒何芬"的《中国》一书及其考察报告里说,"意曰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送,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quot;。

      正是"利忒何芬"的出谋划策,导致 1897 年德国强租我国胶州湾并修筑了胶济铁路鲁迅以犀利的目光,透过近代史上的重重迷障,洞察到地质勘探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利害关系,揭穿了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派遣"探险"、"考察"人员的罪恶本质,指出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所谓"探险家",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先遣别动队,如果放任他们在我国到处恣意妄为,势必导致丧失祖国4的领土主权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中国将会由"多矿产"、"无矿业"变而为"有矿业"、"无矿产",成为帝国主义的资源奴仆应该说,这是鲁迅早期科学研究中的一项伟大发现: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又启发了反帝爱国的社会觉悟,形成了鲁迅地质学研究的显著时代特色这也是值得我们子孙后代永远记取的宝贵历史遗产 19 世纪后期,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炮制了"中国文明西来说",胡诌中国的文明来源于西亚当这种谬论 20 世纪初年流行到日本后,当时不少中国学者(甚至包括章 太炎)都一度认为是一种新奇可赏的"学说"而鲁迅则奋力批驳了这种谬论,在他的地质学论著中,不仅赞颂祖国是"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还肯定了中国历史上"凡诸科学,发达已?quot;: 中国矿产,富有既如是。

      故帝轩辕氏始乎铜于首山善用地也唐虞之世爰铸金银铅铁逮周而矿制成厥后则战国以降采丹青南北朝以降采矾石唐以降采煤炭及宋乃弥多比明而益盛业亦大矣降及今兹亦具矿制 鲁迅还从矿物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中国的炼铁术"与欧西数世纪前者犹无甚异耳 特铁质则纯良甚经土法制炼后不逊瑞典产盖因矿悉褐铁及镜铁故也"总之,如果我们的鲁迅研究工作者能够更多地掌握一些科学尤其是医学、植物学、生理学、地质学、矿物学方面的知识,可能从鲁迅早期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史著作中还能发现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并充分地认识到鲁迅思想中的科学"精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关于"国民性"的社会批评与历史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制导作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 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1 页注①因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历史进程,也仍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地球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才决定了人类(东西方)文明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民族体质、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与文化心理上的种种不同。

      至今为止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实证所以,我们要从决定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探讨鲁迅对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和"国民性"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