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孩子的理念技巧.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15737814
  • 上传时间:2024-02-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让我们一起观察身边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优秀,往往 源自于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实,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否 可以这样看: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 而落后的教学方式恰恰也正是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显现因此, 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是我们教学改革的起点教育孩子的理念技巧一、以人为本、人学定教——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 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 上,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理念体现了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中心根本变化的结果 回顾20世纪100 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的中心正从“学科 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转变这一转变的显 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 义和精英主义,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科为本、知识本位的观念长期统治着我们的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目中无人”,它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 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肖川老师曾以“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为题,让其弟子反思对基础教育的体认。

      一个学生讲道:当她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猛然觉得 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 除了一张通知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 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 而深刻的兴趣与爱好而那些收不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多数呢?他们以失败者的身份,走出了校门难道我们的学校是制 造失败者的场所?同样,在以知识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原有的政治教育,培 养出的是高分低能、重知轻德、心理素质低、缺乏自主自律能 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的“偏人” 目前青年学生中惧怕苦难、逃避现实而导致种种悲剧的例子似 乎越来越多南京一大:学生因惧怕就业压力,为“找捷径少 奋斗几年”,公开征寻“不问婚否与长相”的“款姐”为妻 此举之实,与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一样,是人格缺损、意志薄 弱的表现为了彻底扭转“学科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新课程提出了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它意味着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 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 的人格新课程提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 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 发展,并将其定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 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 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牵挂;关注本身就是 最好的教育要知道:人的自尊一半来自自己,一半来自别人 一个人如果从来就不欣赏自己,他就不会拥有自尊;一个人如 果从来就没有被别人欣赏过,他也不会获得自尊所以在教育 学生自信、自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关注学生 二)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 感体验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 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 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 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 ——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 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新课程走出了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政治课的 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情感对认识的积极影响,发掘课程内容的 情感内涵,关注情感的内化调节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 流如果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更多的 平等交往和对话、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 赏、被人关爱的温暖和幸福;教育的方式既有春风化雨、润物 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又能通过体验、实践培养起学生敏感的 心灵、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感悟,我们的学生就会形成“得失 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意”的情性修养。

      三)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 养成学生学习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 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别 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所以,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 是内化、是生成如果学生的选择不是自主的,那么他就不会 真正从内心对选择的后果负责我们有的学生,学过很多知识 但却从未尊重知识,充其量只是权宜“利用”一下知识去获得 分数;我们有的学生,学过很多知识,可是当他们的知识冲向 终点时,他们的情感却还没有起步对师长、对父母、对社会 缺乏感激之情;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起码的责任之感究其责 任,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所以我们是否应转移 一下注意力:关注学生的明天,不只是只关注他的今天;关注 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在校期间的成功;关注 学生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及涵养的厚度,不 只是关注其知识技能堆叠的高度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性格培养性格、全面培养全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 展,教师自己也应是全面发展的教师,发展也是教师的人生和 职业权利。

      学校是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地方二、以前课堂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堂——回归生活 的生态观新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具 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这是学生发展 的内在要求于是,我们在新课程的实验区看到,生活成了学 生成长的课堂,课堂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教材的编写特点:以某某学生的故事故事开头)人始终是生 活在生活世界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 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课程 只有面向生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有 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 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 的家,我们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 价值和意义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基本的是生活关系,是人在世界中展开 人的思想与言行,展开人的生命和人生历程的过程所以,教 育总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 中的生活都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 凡、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 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后的理性知识那么有条理和清 晰,但在对它的体验、品味、揣度、想像和感悟中,我们可以 探寻和领悟到其中的意义。

      因此,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 识的素材的主要来源,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 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 活的感悟著名学者安德鲁•斯莱登在读博士时,用了近五年 的时间,对孩子们的游戏生活进行了跟踪观察他发现,儿童 生活中的游戏法则与成人世界的法则惊人的相似一般来说, 如价值观、兴趣、性别角色以及行事的仪式,二者并没有太大 的区别从儿童时期就建立起来的观念、态度、信仰、技巧和 手段适合于人的一生他还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的行为 思维、情感和理念等,将会对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非常深 远的影响所以,有时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 常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以说生活出规则回归生活的生态观,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 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自然 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陶行知先生说过:“要以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 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 分我们政治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 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 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 善和发展。

      学生乃至成人都是在他们的家庭、社会和环境中, 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教育的实际上, 当今的中学生在其生活中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 体验和看法,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能容 易被他们接受,变成他们的知识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 础,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是他们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成的,而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 的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 的背景人的政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 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 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 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政治教学强调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本课程建构 基础,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抓住了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 年来我国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过去的学校政治课, 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大系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及相互配合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课堂,在封闭的“思想无 菌室”里,由教师传输理想的道德教条,提出的是脱离学生实 际生活的德育要求,因而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 了极大地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现在 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联系实际的理念,应注意:(1) 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 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可组织学生走出 校门到社会去观察、收集教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 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2) 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 按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 之能够与学生政治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 与心理特点相符合(3) 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学生的经验深刻地影响着 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我们进行政治教育的土壤 要好好予以开发三、重要的不在“教”而在“学”——自主、探究、合作 的知识建构观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则是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为本”,以“学”统 “教”,“学”是中心,“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 提供支撑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以学为本”的知识 建构新理念这一理念源自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建构性、生成性 和多元性。

      一)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 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 本质起源于主体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 工过程,是主体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文精 神的建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 生才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的主动建构者生成性是指课程与教学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和 教学进行“创生”、“动态生成”、“改造”这样,课程不 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因 此,经历、体验、探究、合作、感悟,构成了教学中最为重要 的行为动词也正因为此,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 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实 习中,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 入讨论,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