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执中辩论讲义整理.doc

65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391176860
  • 上传时间:2022-08-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KB
  • / 6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關於辯證思考的小遊戲常提到「辯證」這個詞——試著用最簡單(卻未必最正確)的方法解釋一次要指出一個概念是什麼,有兩種途徑:論證與辯證論證,是想直接界定出這個概念「是什麼」好比,你問什麼是愛?論證者會翻開哥林多前書第13章,然後告訴你:喔,愛就是恆久忍耐、有恩慈,愛就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辯證,則是想強調這個概念「不是什麼」藉由否定極端,來表達其範圍何在好比,你問什麼是愛?辯證者會想:忍耐,或許是愛而愛又未必是忍耐……恆久的忍耐,會讓人分不清那究竟是懦弱、寵溺、習慣,抑或是自我犧牲的快感當然,完全不忍耐,一定不是愛至於不嫉妒,或許是愛而愛又未必是不嫉妒……因為不嫉妒、不欲求、不期盼,不為可能的失去或佔有而悲喜這種愛,太怪當然,滿懷嫉妒,不是愛辯證者不能明確地告訴你什麼是愛但他知道,處於忍耐與不忍耐、嫉妒與不嫉妒的兩端間,才是愛論證,是建構的論證者努力描繪世間各項概念的具體形貌面對灰色地帶,則儘量用更細膩更明確的描述與規範,加以補充或排除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什麼是「猥褻」?什麼是「桌椅」?論證者眼中的世界,是清晰的、有邊界的、可描述並定義其形狀的辯證,是解構的辯證者以白責黑、以黑攻白,努力嘗試世間各項概念的延伸極限。

      而那片灰色地帶,則恰恰是其奮力推開兩端後的工作成果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什麼是「猥褻」?什麼是「桌椅」?辯證者眼中的世界,是要靠你從黑白間揣摩,才能觀察出大致範圍的兩種途徑,沒啥對錯好壞:世間混沌,得有個成法,因此人試著論證;然凡論證,必然有錯的可能,奇正相激,便生辯證;辯證一出,界線泯滅,又復混沌——待覓規矩時,還是得靠論證至此,概念簡介完畢以下,要教大家一個我自己常玩的辯證小遊戲方法很簡單:隨便找個標的,先舉出它的優點,然後試著從這個優點的極端切入,去發展它的缺點最後要在兩端之間,如槓桿般的呈現出一個「辯證點」例如,數位相片的好處是:相片永遠不會泛黃但同時,數位相片的壞處是:相片永遠不會泛黃又例如,伴侶的好處是:傷心的時候,會有人你在身邊但同時,伴侶的壞處是: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你身邊不朽與可朽間,我們可以切出一套辯證的觀點不朽,讓存在變得永恆;可朽,讓存在變得珍貴永恆,就不珍貴;珍貴,因不永恆……此觀點兩端,優缺點互換陪伴與孤獨間,也可以切出一套辯證的觀點陪伴,宣洩了你的痛苦;孤獨,深刻了你的痛苦宣洩,就不深刻;深刻,因不宣洩……此觀點兩端,優缺點互換玩的時候,注意得像前述,切出了辯證點才算數。

      光掰些好壞處,只是應付看事情,切辯證,產論述,十餘年來,習慣成自然關於對立成因的小遊戲在南京,曾聽周玄毅談起一則趣事說是見到新聞報導,有學生因感情問題跳樓自殺,旁人嘆道:「唉,果然還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比較差,一點小事就尋死尋活的……你看年紀大一點的人,就很少會這樣」聽完,玄毅笑駁:「你講反了,才不是什麼青少年心理素質差而是那些情緒特別脆弱,動輒尋死尋活的人——由於年紀輕輕就跳樓,根本活不到老年啊!」「而現在活下來的成年人,都是少年時失戀不會跳樓的……等年紀再大一點後,他失戀跑去自殺的機率當然更低」語畢,眾大樂周帥露的這一手,有個名堂,叫「提出對立成因」「對立成因」這個詞,聽起來嚴肅,但意思簡單的不得了:就是在推測某項因果關係時,同樣的結果(青少年自殺多),除了原本推測的成因(是因為青少年心理素質差),往往還有其他不同的可能性(或是因為心理素質差的人活不到老)這些不同的解讀方式,就稱為對立成因再舉例:我常會在報紙上看到某些像「男生不斷看著女生胸部,可以讓壽命延長四、五年」這類十分詭異的研究結論(常得歸罪於記者們的斷章取義)但印象最深的,卻是一篇《性愛,能夠讓你顯得更年輕》,內文表示「皇家愛丁堡醫院證明:每週有三次性行為以上的男女,比起每週平均兩次的人,外表年輕十歲」。

      性行為越頻繁,能讓人外表越年輕?好吧,或許有可能但同樣的證據,我們亦可認為:是因為外表看起來越年輕的人,發生性行為的機會越頻繁一樣合理,不是嗎?或著:性行為頻繁,代表身體狀況好,身體好的人,外表當然較年輕聽起來不壞,對吧?甚至:外表較年輕的人,身體狀況好,所以才能負荷較頻繁的性行為也說的通,是不是?因此,除非這個研究能排除其他成因,否則它的結論,就是有問題的又像前幾天這則報導:多運動 薪水高 美國一項研究給運動又找了個好理由,常運動的人,薪水比較多克里夫蘭大學「柯斯堤」博士分析了一萬兩千人的運動和薪水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一個星期游泳、舉重或慢跑的人,薪水比不運動的人高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九「柯斯堤」說,常運動的人不但身體較好,也比較耐操,所以,老闆願意委以重任他說,即使是像走路這樣的輕鬆運動,也能帶來較多的薪水分析了運動和薪水之間的關係後,發現常運動的人薪水高,故認為運動會帶來較多薪水——這個結論,是唯一可能的解釋嗎?會不會有另一種解讀:是由於待遇低的工作,工作時間長,休假也少,才使得他們沒空去「游泳、舉重或慢跑」呢?會不會有再一種解讀:是由於待遇低的職務,多半是體力活,因此閒暇時,根本沒必要像那些白領,去「游泳、舉重或慢跑」呢?所以,若沒有進一步證據來排除其他可能,則光憑眼前的資訊,這結論是不可靠的。

      懂了嗎?對立成因的意義在於——我不是說你錯,但在排除其他假設前,你「無法證明你是對的」!學辯論,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武器最後,介紹一個關於對立成因的小遊戲,很適合帶學弟妹在社團課玩一、找一篇企圖論證因果關係的文章(報導、說帖或申論稿)義大利學者發表了《重度吸菸者與勃起功能障礙關聯性》,自1999年1月到2002年12月,共搜集了860名18到44歲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共有62.8%的病患曾經或仍有抽菸的習慣,若以平均每天抽超過廿支菸的重度吸菸者來算的話,其中有337人即39.2%的勃起功能障礙病患是重度吸菸者,相較於義大利一般族群重度吸菸者的比率4%,勃起功能障礙病患是重度吸菸者的比率約是一般人的十倍,顯示出吸菸對性功能障礙的影響二、就該文所提出的因果,試著找出其他可能性三、回頭想想,對方應該要補足什麼樣的證據,才能排除我們的假設?一來一回間,會發現想證明一件事,真的好難練久了,拆資料,變很強價值辯論中的比較 之一A與B之間的比較——這是價值性辯論中,最常出現的一種題型像「現代社會男生更累/女生更累」、「企業用人應以才為先/以德為先」或「愛人比被愛/被愛比愛人更幸福」等,皆屬此類。

      既然要辯論「比較」,則可見被比較的兩者間,並不存在同一個衡量標準(我們不會去辯論一公斤與十公斤孰重)而如何在「事實上不存在共通比較標準」的情況下,選擇某一標準,並讓此一標準從「其他可以得出不同結論的標準」中脫穎而出……是一門藝術什麼藝術?「受身」的藝術!因為在不同情況下,A與B,坦白說,本來就各有各重要(否則大家就甭辯了)所以任何比較標準,無論你再怎麼堅守,必然都會有例外,都會有其難以自圓其說之處當例外出現時,該怎麼接招,怎麼化解,是架構的大核心對此,馬來西亞的隊伍,習慣以攻代守;大陸隊伍,習慣以走(走位)代守;台灣隊伍,習慣以受代守……這是近年觀察,往後不敢定論先看看孟子怎麼處理這種攻防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任國有個人問屋廬子(名連,孟子的弟子):「禮節和吃飯哪樣重要?」曰:「禮重」屋廬子說:「禮節重要」「色與禮孰重?」那人又問:「娶妻和禮節哪樣重要?」曰:「禮重」回答說:「禮節重要」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那人再問:「萬一按照禮節去吃飯,就會吃不到飯而餓死;但不按照禮節,反而吃的到飯,那這時候,也一定要按照禮節行事嗎?如果按照禮節(親迎禮)娶親,就會娶不到妻子;不按照禮節,反而娶的到妻子,那這時候,也一定要按照禮節行事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去,把問題告訴給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不度量原來基礎的高低,只比較它們的末端,那麼寸把長的木塊也能使它高過高樓的尖頂(指在樓上舉木)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就一隻金屬帶鉤和一車子羽毛相比來說的嗎?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拿吃飯或餓死這種程度的問題與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飯重要?拿娶妻或孤老這種程度的問題與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又何止是娶妻重要?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章句下》你去這樣回答他:『扭住哥哥的手臂搶奪他的食物,就能得到飯吃;不扭就得不到飯吃,那麼就該扭他嗎?翻過東邊人家的牆頭,侵犯那家的閨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侵犯,就得不到妻子,那麼就該去侵犯嗎?』」在前述攻防中,孟子提出一個觀念——那就是衡量事物的輕重,得看它的「本質」,至於外在的「後果」,則不過是本質對其周遭影響的延伸。

      想用延伸後的影響當標準,來比較本質的輕重,就像用影子的長短來計算高矮一樣,都是沒有意義的而話雖如此,請注意,孟子後來回敬對手的那段「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事實上,也依然是另一種「對己方比較有利的後果」……作為辯論中的一種拆解,互擲例子,無非是頂著場面,好不落下風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禮」會比「色」更重要那麼,在孟子的架構中,禮之所以重於食色的「本質」,究竟為何呢?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這些大夫能夠在萬輛兵車的國家中擁有千輛,在千輛兵車的國家中擁有百輛,所擁有的不能說是不多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則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禮與食色間,何者更重要?孟子的切入點,就切在「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上這句話的妙處,在於它將「禮」與「食色」間,區分成了若不能「以禮而求食色」,便只能「以奪而得食色」對孟子來說,禮,乃是「仁義」這個精神概念的條文化與強制化,它不僅是行為準則,更是一種對人欲的外鑠性抑制——因此,有沒有人會覺得禮不重要?當然有但這種人,無他,都是強者,都是有自信能奪到好東西的人! 這,就是孟子的「受身」就是他老人家化解一切例外的大核心有了這套受身,辯論就好打了: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