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doc
9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朝花夕拾》 ⑶ 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2、能力目标: ⑴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⑵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⑶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教具准备】三味书屋挂图、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一、 导语设计: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风筝》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我们也知道,他曾自认为儿时阻止弟弟游戏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而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自己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二、 看下文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收在《鲁迅全集》里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指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三、检查预习情况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宿儒 (要求会读会写会解释)三、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听后回答)1、 根据课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一、(1-8);二、(9-24)】2、 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四、 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1、 范读第一节,回答:(1) 找出关键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2) 本段中“似乎”“确凿”是否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2、 齐读第二节,思考:(1)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但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2)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要求边讨论,边批划)【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3)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3、 速度3-6节,思考:(1) 第三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2)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4、 朗读7、8节:(1) 划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2) 为什么作者只用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代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5、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体味鲁迅先生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6、教师小结: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一起来共同分析7、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一个写5遍2)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一、 复习检查:1、 抽查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熟背情况2、 提问: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二、 继续教读第二部分1、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2、 学生齐读过渡段提问:(1) 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 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3)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学生默读10-24段,学生自由质疑展示三味书屋挂图学生可能提出的共性的问题有:(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有什么不同?(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3)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4)三味书屋有没有“我”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学生分四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依次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第一组:学习环境-----呆板(黑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文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百草园:优美开阔,生机勃勃(形成对比)第二组: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第三组: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第四组:(1)“怪哉”是怎么回事? (2)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4、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5、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6、布置作业:(1)完成新学案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1-8)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葚整体概貌(略)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轻捷)叫天 子(窜)分写局部(详) 但是······就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蜈蚣、斑螯(喷烟) 木莲果实(莲房般)何首乌根(臃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色彩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二、(9-24)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门、匾、画)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文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百草园:优美开阔,生机勃勃(形成对比) 梁化中学 周佛娣 2011年5月解决党委自身和基层党支部存在的的突出问题,发挥各村、社区、机关单位党支部在当前城市征迁、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我镇党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切合临淮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按照中央规定的活动步骤和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