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ppt
30页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2013级装饰一班 413宿舍 倾情奉献 典范之作,第一节 历史的格局,过去的50多年,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全部近现代中国史钟虽然只占了三分之一,却是中国城镇、乡村的环境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化幅度之大与变化之深刻又确实是前100年无法比拟的 分析思考这50年的建筑活动及其所折射的相关社会部分的矛盾,并以之为镜鉴,应是建筑师面对未来时的重要考虑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发展阶段 • (一)自律时期 • 由于历史环境,中国自力更生完成了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这主要依靠对人民的严格要求,统一步伐、低消费、高积累完成的 • (二)开放时期 • 1970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一、,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一.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 •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 •3、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在探索与挫折 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 •时间:1949——1952 •发展环境 :1952年中央设计公司(1953年改为 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以及各地各部门的设 计单位 •成就 :1952年8月提出建筑设计的总方针为适 用;坚固、安全;经济;适当兼顾美观,,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 •时间:1953年——1957年 •发展环境 以国家计划、国家筹资、国家组织实施的类似于半军 事化的组织形式将投资于建设转向第二产业 。
留学归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和由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 建筑师成为各级国营设计机构的中坚力量,立身于基 于与挑战共存的大环境中 •成就 工业建筑的发展,建筑经验的获得饭,建筑思想和设 计手法的探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北京西郊招待所(友谊宾馆),,地安门宿舍,,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3、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在探索与挫折 •时间:1958年——1965年 •发展环境 超越国力与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建筑活动间断 “设计革命”设计人员进现场、现场设计 •成就 促进西部开发,培养、提供了人才 •“设计革命”的弊端 1、片面的批判和排斥,片面压低建筑标准 2、片面批判“个人主义”“成名成家”思想,严重挫伤建 筑师的创作热情 3、“下楼出院”严重 影响设计院的正常工作,,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 •时间:1966年——1978年 •发展环境 实践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丧失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成就 国防工程(氢弹、卫星、南京长江大桥、铁路 、水利工程等)和援外工程、外事工程、窗口工 程等如期完成 建筑工程技术和相应的规范得以保存 •弊端 :对建筑思想文化的蚕食,,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二、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时间:1979年——1999年 •发展环境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行改革开放 •成就 1、建筑行业体制的脱胎换骨,更加完善和系统 (1)施工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市场化 (2)建筑设计体制于80年代实行企业化管理 (3)90年代,集体所有制和民营设计单位得到发展 (4)设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升,实行“注册”制度, 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5)房地产行业从建筑业脱离,与并物业管理共同 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2.设计理念的转变和供求关系的重新组合 (1)国外建筑艺术、技术的刺激 (2)国内市场需求的刺激 3.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 改革开放后,域外的现代思潮及叠加于现代性之上的后现代思潮涌入国门,并因其多样的设计手法和简单可学,备受推崇 (1)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和思考(符号学、行为学、 场所精神、解构主义) (2)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其作出 实用性和理性的选择,,,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凸显的问题 1、设计的正确与否、好坏与否如何判定 2、设计工具的快速更替,设计师的职业特点逐渐模糊, 设计目标与本质模糊 3、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 4、“与国际接轨”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特色”的 矛盾与融合,,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1、工业建筑 2、交通建筑 3、居住建筑 4、商业建筑 5、游憩建筑 6、办公建筑,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1、工业建筑 •在近代工业建筑类型上有所增加 •工业建筑规模和水平大大拓展 2、交通建筑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1950年代投身电气化铁路建设,1975年建成第一条电气化 铁路——宝成铁路 •1980年代后,为解决 巨大客流量交叉问题 采用高架候车,宝成铁路,,南京晨光高架桥,,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3.居住建筑,深圳百仕达花园住宅,,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4、商业建筑:出现现代化设备 5、游憩建筑 •1920——1930年代,游憩建筑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1950年代,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改变,主要有电影院剧 院、工人文化宫 •1960年,游憩建筑出现物质功利目标 •1980年后,旅游业开始发展,游憩建筑主要有游乐场高 尔夫俱乐部、博览会、各色度假村等 •游憩建筑因其对艺术性、新奇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较高 给了建筑设计师较大的发挥空间 •因其包含机械装置和声光、影视等活动,技术含量高, 推动了时代对技术美的追求,万达广场,,上海世博会,,上海工人文化宫,,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6、办公建筑 (1)政府部门办公建筑 •政府部门办公建筑自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但对 “威仪”的热衷始终关窗中国现代的办公建筑 •砖混结构——框架结构 敦实、厚重——轻快、灵活 (2)商务办公建筑 •商务办公楼是19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 •特点 :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空调、电梯等进入办公 建筑 综合性的智能办公建筑日益增 (3)大跨度建筑 •在工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桁架设计经验的基础 上,19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57年,半坡博物馆使用钢木屋架跨度37m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了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跨度112.2*99网架 技术得以推广运用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坑采用70m跨落地钢三铰拱,济南市政府办公楼,,半坡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