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高三语文曹操与杨修.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zussh****1496
  • 文档编号:276854848
  • 上传时间:2022-04-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曹操与杨修上海市第二中学 包亮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说明: 《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品故事1、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曹操与杨修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2、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3、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或人物关系),选用合适的词语课堂交流2、预设答案:(1)杀(2)妒忌(3)怀疑(4)欣赏(5)舍不得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剧情;初步感知曹操与杨修的爱恨矛盾,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性格设置台阶。

      品人物1、过渡与指导:为什么曹操对杨修是又爱又恨呢?这要从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中去找原因戏剧与小说相比的一大特征在于,它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2、提出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边圈画台词,边概括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放在两个人的名字前面:()的曹操与()的杨修(教学重点)3、指导策略:(1)强调概括与圈画相结合,发言要言之有据,一语中的2)鼓励同学相互补充,相互争辩4、小结: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都是矛盾的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优点使得曹操再三地不忍杀杨修;他们各自性格上的缺点又使得曹操不得不杀杨修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圈划人物对话中的相关语句、提炼人物性格,发言交流2、预设答案:曹操(1)妒贤嫉能(2)好猜忌(3)求贤若渴(4)忧国忧民杨修(1)料事如神,但不通人情世故(2)恃才傲主(3)以国家为重品评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性格的矛盾;为下一步理解人物的悲剧结局设置台阶品矛盾1、过渡与指导:带着“杀还是不杀”的问题,故事在二人最后的对话中达到高潮,走向悲剧性的结局戏剧与小说相比的又一大特征在于,它不但可以读,还可以演、可以看演员能通过独特的唱念、表情和动作揭示出台词的深意,甚至是台词的言外之意。

      2、提出问题:请大家欣赏京剧名角表演的高潮片断,同时思考:这个高潮片断的焦点在哪几个字眼上?请你再用一些合适的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 杨修(注意中间一个双向的箭头)3、指导策略:(1)充分利用京剧片断,提示学生注意通过演员的唱念、表情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2)抓住“不明白”一词,追问:他们各自认为对方不明白自己什么对方真的是不明白么4、总结:曹操与杨修本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们各自的矛盾性格,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最终一个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一个兵败斜谷,功亏一篑!1、学生欣赏演出片段的录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矛盾实质,交流发言2、预设答案:(1)“不明白”(2)笑(3)哭3、曹操与杨修的心思其实是“明明白白的”;但他们都不能明白对方,或者说,理智上可能明白了,但情感上各怀苦衷,不愿意认可对方,做出妥协感悟杨修之死的悲剧性:曹杨各自的矛盾性格与互不理解最终导致了二人都不愿接受的悲剧性结局品矛盾”实质上也是收束前三阶段的教学成果品悲剧1、问题:了解了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他们俩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教学难点)2、指导策略:(1)提示学生,事物的决定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内因方面,也就是个人因素;另一个是外因方面,也就是社会因素。

      2)指导学生,避免没有依据地假设3、总结语:杨修之死证明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依附力量,是不可能独立而具有力量的事实上,杨修又何尝不是一个鸡肋呢他是曹操手上一块食之有味,弃之不可惜的鸡肋罢了作为人才,只有在统治者感到生存危机之时才能被记得,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一旦他才高艺大,稍具主见,便马上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恐怕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剧所在吧在当今社会,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么1、学生思考引发矛盾的因素,小组讨论,发言与辩论2、预设答案:(1)个人因素——各自矛盾的性格(2)社会因素——两人悬殊的地位将思考由现象引向本质,由文本引向现实,从而揭示这篇作品的现实意义课后作业学习反馈《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许多“杨修之死”这样的耐人寻味而众说纷纭的故事在它之前,还有《三国志》《后汉书》;在它之后,又有各种戏说、改编、品评文章课后,请大家从《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摘抄相关资料;并以“我品三国”为题写作一篇练笔搜集资料,阅读并圈划摘抄,在此基础上完成练笔消化课堂学习中积累的大量“认识副产品”(品评人物的方法、角度、思路和实践渴望等)开拓学生的阅读面与思考面。

      思路点拨 本文是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节选,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京剧演出,带给他们剧本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围绕“杨修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展专题阅读,然后抓住“杨修究竟该不该死”这个问题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时代如何才能良性互动”练习举隅1、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观摩实际演出,你会发现,实际演出对剧本内容作了些许的调整你觉得调整得好么为什么2、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请以本文为参考,改写或自编课本剧《曹操与杨修》,排练并演出 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