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样的称谓.doc
3页别样的称谓,别样的意味 达县中小学教研室 何成军在叙事性作品中,涉及人物称谓的地方很多,它们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为,读者倘能抓住不同称谓的不同意味,也就找准了解读作品的切入点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反复变换:从“坏蛋”、“流氓”、“无赖”变到“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再变到“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到这些称谓后,可顺势追问,前前后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称谓?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在他们眼里于勒当然是一无是处,就是“坏蛋”、“流氓”、“无赖”;可后来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钱,还要多给他们钱,菲利普夫妇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全寄托在于勒身上,这时的于勒自然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可最后于勒破了产,变得一无所有,菲利普夫妇的发财梦也破灭了,这在菲利普夫妇看来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这些污秽的称谓就从他们恼羞成怒的口中如连珠炮似的喷发出来,深刻地表现出菲利普夫妇内心的愤恨原来称谓的变化,实质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这变来变去的原因就一个字——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金钱的贪恋和对亲情的漠视。
这些不同意味的称谓含蓄地表达出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对金钱至上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主人公于勒的深切同情抓住人物称谓进行艺术创作,鲁迅先生更是这方面的高手且不说阿Q因头上的小辫、孔已己因描红纸上“上大人孔已己”几个字而得名,单就他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对阿长称谓的介绍就煞费苦心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每读这段文字都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感觉阿长不姓长,拿人的长相取绰号也是常有的事,可她长得黄胖而矮,得个“阿胖”、“阿短”的绰号也罢了,可阿长依旧没这份荣幸她本来叫什么姑娘,人之所以取名大抵是便于称呼吧,叫她“什么姑娘”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阿长也没争得这起码的尊重她原是替了先前的女工“阿长”(身材高大),不仅替了她的工作,连绰号也一并替了真是悲哀至极,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这样的解释是多么荒唐啊!阿长争不到自己的名姓,社会地位之卑微不能不让人深深同情。
对阿长的称谓在本文还有一些特别的说明:“带领着我的女工”、“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叫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时就叫她“阿长”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称谓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称谓,这其中的意味不能不引人深思与“阿长”一样悲哀的还有《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因嫁了祥林而得名,可后来被婆母逼嫁,嫁给了贺老六按理说女人嫁鸡随鸡,理应称她“贺老六嫂”或是“老六嫂”吧,可在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时代,祥林嫂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宁死不屈”——被逼改嫁了所以当她再次回到鲁镇,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祥林嫂”的称谓就成了鲁镇人对她改嫁的无情鞭挞了,以致柳妈叫她去捐门槛赎罪直至把她推向了地狱,不都因这不被社会包容、认同的改嫁吗?“祥林嫂”终不被唤作“老六嫂”,这夫权的枷锁就只能带到另一个世界了另外,我们在《故乡》、《守财奴》、《范进中举》等许多叙事性作品中都能找到“别样的称谓,别样的意味”的生动例子抓住这些别样称谓的别样意味,就找到了解读作品的一条捷径和一把金钥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