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 副本.doc
25页人教版三班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 课时) 三 测 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同学生疏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同学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同学身边的数学因此同学的已有阅历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生疏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同学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把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生疏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洁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学问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生疏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同学已有的阅历是比较丰富的了教学要求1. 使同学经受实际测量的过程,生疏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概念生疏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2. 使同学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 使同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 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同学合作沟通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育实践力量5. 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看,认真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好玩的教学情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同学的生活实际有着亲热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学问和方法可以说,同学已有的阅历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同学实际,留意机敏选用教材供应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如组织同学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大路路标,距离是 1 千米的两地,质量是 1 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主动性,提高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2. 通过实践活动,挂念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同学感受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1 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校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生疏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留意尽量支配同学的操作活动,让同学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受和体验,对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和 1 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 结合教学内容,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估测学问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学问解决实际 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老师要留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育同学自觉地 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接受组织同学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同学估测能力的目的课时支配1 毫米的生疏..................... 1 课时2 分米的生疏...................... 1 课时3 千米的生疏......................... 1 课时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1 课时5 吨的生疏...................... 1 课时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1 课时1 毫米的生疏一 课 时教学内容毫米的生疏教材第 21、第 22 页)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测量,使同学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2. 通过观看,使同学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3. 在操作与沟通中,使同学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 在引导同学探究学问的过程中,培育同学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难点:体验 1 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 分、2 分或 5 分的),磁卡一张(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同学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教学过程— 学前预备1. 复习旧知1) 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 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3)集体沟通: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2.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依据把握的学问,估量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提出问题:“到底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量的结果更接近精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二 探究新知1. 生疏毫米1) 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2) 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沟通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 1 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生疏2. 学习 1 厘米=10 毫米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 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看和数格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度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3. 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1)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2)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 0.5mm、0.7mm 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 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 猜一猜,同学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三 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沟通,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学问, 又能熬炼同学的表达力量】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橡皮长 4( ) (2)教室长 10( )3)玻璃厚 5( ) (4)铁皮厚 2( )。
考查学问点:对毫米的生疏;力量要求:能娴熟应用长度单位)B 类怎样能较精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考查学问点:对毫米的生疏;力量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厘米 (2)米 (3)毫米 (4)毫米B 类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 1 毫米,然后除以 2,就能较精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教材习题教材第 22 页“做一做”1. 2 8 4 22.略板书设计毫米的生疏尺子上每 1 厘米长度都有10 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 毫米1 厘米= 10 毫米教学内容2 识一 课 时分米的生疏教材第 23~25 页)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测量,使同学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2. 通过观看,使同学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和计算3. 在操作和沟通中,使同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 培育同学估测的意识,提高同学估测的力量重点难点重点:体验 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难点:能够依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洁的换算和计算教具学具例 2 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教学过程— 学前预备1. 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生疏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生疏了哪些长度单位?2. 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 1 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长度。
3. 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二 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2)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3) 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出示例 2 情景图,老师拿一把米尺,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请同学在尺子上找出 10 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 10 厘米有多长师:10 厘米是 1 分米板书:1 分米=10 厘米(4)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1)观看同学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觉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沟通板书: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2)练习:2 米=( )分米30 厘米=()分米1 米-2 分米=( )分米 14 厘米+26 厘米=( )分米3. 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师:我们来测一测硬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 23 页例 3)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小题同学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老师巡察了解状况4.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1) 闭上眼睛想一想,1 分米有多长2) 用手比画一下,1 分米的长度3)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 分米?(4) 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同学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精确长度三 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沟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又能熬炼同学的表达力量】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在一块长 2 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 1 毫米的线段, 可以标出多少段?(考查学问点:对分米的生疏;力量要求:能娴熟应用分米的相关学问)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1 分米=100 毫米,2 分米=200 毫米,所以可以标出 200 段教材习题教材第 23 页“做一做”70 50 6教材第 24 页“练习五”1. 第一个是正方形 测量略2. 略3. 分米 毫米 厘米4. 9 1 200 605. 略 6. 略 7. 毫米 分米 18. > < = > < <9. 2 米=200 厘米 2004=50(厘米)10*. 422=1(分米)思考题:10 厘米板书设计教学内容3 识一 课 时千米的生疏教材第 26 页) 教学目标1. 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2. 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3.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活动,培育同学的合作交往力量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同学的估测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难点:体验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生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日我们一起来生疏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爱好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同学的留意力】二 探究体验,经受过程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 1:“千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