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林、维埃克斯、塔崩、梭曼.doc
3页沙林(Sarin ) 、维埃克斯(VX)、塔崩(Tabun)、梭曼(Soman)沙林(Sarin)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化学式:(CH3)2CHOOPF(CH3) 常温状态:纯品为无色水样液体颜色:工业品呈淡黄或黄棕色 气味:纯的沙林无味,含杂质的沙林有苹果香味溶解度:可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互溶水解作用:慢,生成 HF 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战争使用状态:蒸气态或气液滴态其他性状:易挥发,靠自然蒸发就可以达到战斗浓度;150℃以上会明显分解化学合成:甲基氧二氯化磷与氟化氢反应,得甲基氧二氟化磷,与甲基氧二氯化磷及异丙醇反应,即得沙林 甲基氧二氯化磷(三氯化磷与甲醇反应,得亚磷酸二甲酯,加热,得甲磷酸一甲酯,与三氯化磷及氯气反应得)甲醇可以轻松买到.三氯化磷(过量的磷与氯气反应,可得液态三氯化磷,2P+3Cl2(少量)=2PCl3,避免与水接触.因为三氯化磷遇水强烈水解,PCl3+3H2O=H3PO3+3HCl ) 氟化氢(用氟化钙加浓硫酸加热,生成氟化氢 CaF2+H2SO4(浓)====CaSO4+2HF(g) 反应在铜容器中进行,用铅容器接收) 异丙醇(先用 90 ~ 95% 硫酸吸收丙烯 CH3CHCH2( 从热裂石油气分出 ) ,继加水分解异丙基硫酸,再用蒸馏法蒸出异丙醇。
)还是做氯气方便点儿,把 84 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在一起,几分钟就搞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ClO==NaCl+Cl2+H2O背景:1938 年,德国的施拉德、安布罗斯、吕第格、范·德尔·林德首次研制成功,那时沙林仅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这种毒剂就是以上述 4 个人的姓中的 5 个字母命名为“沙林”(Sarin)德国人很快发现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但是二战期间并未使用在 1944 年帝国黄昏时,戈培尔等人极力鼓动元首对盟军军队使用沙林毒气但幸好帝国的大多数高官头脑还很清醒,他们明白盟军生产沙林的能力远远大过己方,于是直到二战结束,背了 6 年防毒面具到投降的德军士兵都没有使用过沙林毒气二战后,这种毒剂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维埃克斯(VX)化学名: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常温状态:无色油状液体 气味:无或有硫醇味 溶解度:微溶于水,加碱煮沸可加快水解, 易溶于有机溶剂 工业品呈微黄、黄或棕色,贮存时会分解出少量的硫醇,因而带有臭味. 化学合成;甲基氧二氯化磷(三氯化磷与甲醇反应,得亚磷酸二甲酯,加热,得甲磷酸一甲酯,与三氯化磷及氯气反应得) 乙醇用 2-氯乙醇与二异丙胺反应,得 2-二异丙胺乙醇,与硫化氢反应,再与氢氧化钠反应,得 2-二异丙胺乙硫醇钠。
与甲基氧二氯化磷反应,再与乙醇反应,即得维埃克斯背景:首先由英国人在 1952 年发现的一种毒剂,之后由美国人选了 VX 作为化学战剂的发展重点塔崩(Tabun)化学式:C5H11N2O2P化学名: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常压状态:一种液体,颜色依浓度高至低是无色至棕色在常温下具强挥发性,虽然挥发性没有沙林或索曼高化学合成:二甲胺氧气三氯氧化磷(干燥纯氧通入三氯化磷制得)乙醇氰化氢(纯碱、炭粉、氨气加热后所得与硫酸反应,加热蒸馏制得)三氯氧化磷与二甲胺反应,再与氰化氢反应,然后与乙醇反应,即得塔朋背景:1936 年,德国的格哈德·施拉德(G.Schrader)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轻微中毒,成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塔崩虽然优于氢氰酸、光气等老式毒剂,可是由于其战术性能不及沙林,毒性只是沙林的 1/3,因此属于逐渐淘汰的毒剂美国军用代号 GA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次将塔崩较大规模地用于实战1981 年 1~11月,伊拉克军队曾向伊朗军队阵地发射了塔崩炮弹,造成了人员伤亡梭曼(Soman)化学名:甲氟磷酸频哪酯 背景:1944 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首次合成了梭曼,但未及生产,苏军就占领了工厂。
以后,苏军根据所缴获的设备和资料,于 20 世纪 50 年代装备了梭曼弹药梭曼的毒性比沙林大 3 倍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人若吸入几口高浓度的梭曼蒸气后,在一分钟之内即可致死,中毒症状与沙林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