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2013年北京高考诗歌题答案及解析.doc
5页1一、 (2002 年) 【试题解析】《登鹳雀楼》一诗的阅读鉴赏共设两首小题第①小题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是B、E两项B项言“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其中“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 ,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逼出二句的“高出世尘间” ,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因此“真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E项言“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 ,有拔高、妄说之嫌第②小题“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境界显得更加高远同为写景诗,畅诗为即景抒情诗,王诗为即景言理诗,哲理的深刻与超逸正是王诗与畅诗的最大不同二、 (2003 年)答案:①B、E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回答绝句也对回答是七言诗或旧体诗的,不得分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泛泛回答“都做到情景交融”的,不得分体裁、内容、写法三方面答对一方面得 1 分,答对两方面得 2 分,答对三方面得 4 分三、 (2004 年)[参考答案] 12、①C ②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第①小题 C 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 “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第②小题 A 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 “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参考答案]1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1 个要点 1 分)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2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仅从“绿叶” 、 “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答出①或②中的 1 个即得 2 分,答出③得 1 分 (3 分)四、(2005 年)参考答案:① D② C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五、 (2006 年)参考答案:①(3 分) 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主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作品写作技巧的鉴赏。
所给的答案虽是主要“乐趣” ,却也只是“乐趣”之一通过“文本解读” ,我们似乎可以做出如下判断:本文的乐趣非指一端,有登高赋诗之乐,有率性交游之乐,有劳作自给之乐;这三者中,率性交游之乐虽着笔最多,却不一定是最大的乐趣由于本题两问相连,因此,考生的答案可能与命题者的预设存在较多差异连日阅卷中所出现的大量考生答案也证明了这一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的弹性因素再一次使“读者未必不然” 今年的古诗鉴赏考查,选诗平易,与教材所学相勾连,符合学生实际;命题大方,设问平实,作答难度不大由于未考比较阅读,考生的压力也不大六、(2007 年)参考答案:①(1 分)赋 ②(2 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 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试题解析:①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 ,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②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 “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③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3“景象” ,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 “妇女” “采摘” “芣苢” “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 “概括描述” ,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七、 (2008 年)参考答案:①(2 分) A②(4 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1 分)阅:见证 (1 分)表 现 了 作 者 虽 已 衰 老 , 且 明 知 复 国 无 望 , 仍 然 矢 志 不 渝 、 坚 持 到 底 的 决 心 2 分 )③(4 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 分)(2)简 要 分 析 : 这 首 诗 把 深 沉 的 爱 国 情 怀 与 自 己 的 人 生 遭 际 、 眼 前 的 具 体 情 境 紧 密 结 合 在 一 起 , 融铸 为 凝 练 精 纯 的 诗 句 , 形 成 了 沉 郁 、 凝 重 的 风 格 2 分 )【试题解析】 ①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 项中对“是日”的理解有误 “是日”特指诗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的“九日” ,即重阳佳节。
下文中的“惊秋老” “销浊酒” “见黄花”等文字也透露出这个特殊的日子古人向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选项中将“是”解释成判断动词,表面看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问题,实际上还是对诗意的理解问题②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通过诗下注解可知,顾炎武乃爱国诗人,且对恢复前朝念念不忘故这里的“肝胆”二字是向朋友袒露志向,后又有“江山” “逐客”作保,因此“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的结论不难得出而面对朝代更替,因“江山”而人老, “阅”字取“看”的意思,再引申为“见证” ,与上文的“肝胆”相连,便有“故国山水知我心”的意味因此, “阅”作“见证”讲,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出的 “肝胆” “阅”的意思确定了,这两句诗的思想情感亦顺理成章:人虽老,但心未老,即使复国(诗下注解提示)无望,亦坚持到底一题多问的妙处即在这里——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颇鲜明 (本题考查对词义句义诗意的理解,答案合理,但也许并不唯一 )八、 (2009 年)参考答案:12.①(2 分)D ②(3 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③(5 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答案示例】第二问1.“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他乐观的心态。
2.“唤起鳞鳞细浪” ,作者把滚滚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3.“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4.“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5.“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对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信心满怀,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情怀九、 (2010 年)4参考答案:①(3 分)A②(4 分)要点: ①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评分参考】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的理解言之成理亦可十、 (2011 年)参考答案:①B【试题解析】① 该题考核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序”里说得已经够明白了: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此“卖饼儿”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观此情景,于是作诗一首,目的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对提出了谆谆告诫.B选项中说“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不符全诗情调。
②【参考答案】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 “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孤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13.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略十一、 (2012 年)10、①【答案】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②【答案】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11、【答案】略5【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十二、(2013 年)12.①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B 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诗中“后世仰末照”一句形容鲁仲连的功绩留下的光芒能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令人景仰②[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诗歌赏析】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解围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
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开篇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