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剪裁课文如何教.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30009907
  • 上传时间:2023-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剪裁课文如何教周忠起(江苏省镇江二中 江苏镇江,212004)夏峥嵘老师《经典理应完整呈现》一文对于教材选编课文的删改提出了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期)文中他列举了《巨人与孩子》、《黔之驴》、苏轼《游沙湖》等教材的例子,认为剪裁文本会带来如下一些不良后果:首先,如此剪裁经典,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误读经典,错误地传承文化的精华其次,没有让经典物尽其用第三,这种不尊重作者、不尊重原著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其实,翻开我们每个时期的教材,总能发现删减课文的影子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删节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若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二是对菲利普夫妇生活细节的描写部分,三是对于勒直接表示同情的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开头部分做了删节;《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三)原来的几个描写女子的句子删除;《口技》(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一些对于夫妻生活的描写句子删除;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写到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时,“(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一句被删掉了而大量的删减则出现在《《史记》选读》教材中,为了选文的需要,将很多文章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剪裁。

      删减课文可以说有各种原因,最主要是受时代限制,原先在进行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时,时任人教社社长的叶圣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所以,思想内容的标准就成了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比如为了主题的需要,单元编排的需要,有时候文章过长,编者为了简洁也可能会将教材加以剪裁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些课文已经可以还原面目了,比如原来教材中的课文《荷塘月色》现在已经恢复原貌了但是,目前中学教材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删减课文删减课文会对文章的整体产生一些不好的作用,如果仅仅粗粗读过不去深入研究,立刻解读、分析、上课,引导学生,就会如夏老师所说:误读经典,错误地传承文化的精华但是如果教师广泛搜集材料,深入阅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删减地方大做文章,不但能够物尽其用,而且还可以避免误读经典的副作用,也可以产生对学生积极的影响,反而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教师阅读原著,真正思考文本、精心研究文本程永超老师在《基于语文学科特性的《鸿门宴》教学》一文中对于教学《鸿门宴》一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期)他提出:根据《鸿门宴》开头项羽听曹无伤密报后,勃然大怒,立即要“击破沛公军”,显得脾气暴躁。

      实际上,节选之文前尚有42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漏选文字,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获悉程老师恰恰以此入手认为,项羽并非简单易暴性格之人,而且当时项羽并未将刘邦作为政治对手和击杀对象从而推翻了现存五种版本教材《鸿门宴》在课后思考题中的共同问题:鸿门宴上,项羽是否真的要杀掉刘邦?《史记》选文由于篇幅过长,不得不删减,但是如果完全据此阅读,可能真的会产生误读错读的情况而且由于司马迁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忽见法”,就更加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尤其要侧重对于相关传记的阅读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属于研究性学习,如果仅仅将学习局限于眼前的文本,势必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所以教师更应该在丰富文本上多下功夫,而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文字苏州振华中学周颖老师设计《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正是利用剪裁文字,下足了功夫课堂从读后质疑开始:若瑟夫说话的口吻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小孩还是成年人?明确:从课文看,若瑟夫似乎是个小孩;但叙述者“我”的口吻与孩子的身份不一致然后走进原作,进行作品再解读,进一步分析小说的人物、细节、主题等等,呈献给了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菲利普夫妇以及不一样的主题倾向,最后再通过阅读比较:你更喜欢哪个版本?学生通过两个版本的阅读比较,必然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阅读小说的注意事项,从而能够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与步骤。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认为:叙事者身份的改变,使原来小说中的故事变得单纯了,删去开头和结尾,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当然,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相信通过这一番探讨,同学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当然是更加深刻、更加清晰了很多人在读到《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可能都会有暂时的疑惑:为什么突然冒出一句“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然而,很多人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深入下去,甚至教参中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交代所以,很多教师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地分析下去其实,查找一下,我们会发现前面开头还有这么一段文字:“近来,颇时兴男子汉文学北方的一些男的作家,真正写出了几条铮铮响的硬汉子令人肃然起敬令人跃跃欲试自知只有仰慕的份儿,可又抵不住那份诱惑,也想来一条响当当的或者不那么响的男子汉可是想到笔下的男性,招来的偌多的批评,不由有点手软,深感不可造次然而,还是想写,”看了这段文字,很多老师会得到解答,原来如此那么可不可以将这作为一个切入口,来引入对课文的解读呢?镇江索普实验学校张慧老师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上课伊始就将原文补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又将男人——男孩——男子汉作为课堂的主线,串联起整个课堂的讲解分析。

      最后,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男孩子才能称得上男子汉?由于角度新奇,对于课文的解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课堂效果也堪称绝妙所以,删减课文如果使用得当,是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的,甚至完全颠覆夏老师提出的三个不良后果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备课时准备更多工作单位:江苏省镇江二中邮编:212004;地址:江苏镇江风车山路26号作者联系:15006105076邮箱:zzq032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