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类及.doc
17页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类及有效性分析作者:地丽热巴指导教师:冯晓英 副教授目录摘 要 21. 引言 31.1. 问题提出 31.2. 相关概念 41.2.1. 校际协作学习 41.2.2. 支持工具 42. 文献综述 43. 研究设计 73.1. 研究过程 73.1.1. 文献调研 73.1.2. 确定工具分类 73.1.3. 设计问卷 73.1.4. 问卷调查 73.1.5. 访谈 7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2. 研究方法 83.2.1. 文献调研法 83.2.2. 问卷调查法 83.2.3. 访谈法 84. 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84.1. 总体分析 84.2. 三类最重要的工具 105. 结论与建议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摘 要近年来,国内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关注逐渐增强,但是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对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比较少本文以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性子课题“全国初中‘百间教室’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经验总结,提出了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类方法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发现以下三种支持工具的有效性比较高:1)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2) 制作研究报告、表达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工具;3) 评价小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协作水平和个人贡献的工具。
最后根据上述的分析,得出了两点结论,并提出了两点建议:1)应当充分重视对协作主体的前期分析,并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2)不能忽视以下三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启发关键词:校际协作 协作学习 支持工具 有效性1. 引言1.1. 问题提出随着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关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远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为了提高国内学生的合作、创新、问题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全国各地区间教育文化的均衡发展,2006年5月,笔者参与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陈丽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合作项目:“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和规律的研究”的子任务,基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协作学习的理论,按照初中学科教学大纲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标准,以“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协作学习平台”为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设计并组织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组织其中,网络资源和支持工具的准备是协作学习活动组织的一个部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支持工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没有充足的、精心设计的支持工具做支撑,协作学习难以实现,协作学习活动也难以顺利开展尤其在我国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协作学习经验和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设计尤为重要而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关于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理论研究很少,国内外实践中提供支持工具的校际协作学习项目也屈指可数因此,项目组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索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设计与开发的相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本研究是在活动顺利开展后,对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些支持工具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对本次活动设计与开发的支持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为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为协作师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具,哪些类型的工具是最需要的、最有用的因此必须提供的,在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在“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项目组主要依据活动任务和对协作学校师生的前期分析,设计和开发出了需要的支持工具本次活动中提供的支持工具包括:为参与活动的师生提供了各种网络资源、认知工具、沟通交流工具和反思评价工具;提供了足够的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料, 供活动者查阅、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完成活动所需要的“脚手架”结构, 引导活动者逐层逐步地将活动任务研究清楚;指导活动者的小组讨论、协作研究并将协作学习的结果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帮助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协作学习活动本论文针对本项目开发的支持工具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针对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组织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时,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的分析工作,应该依据有效的前期分析指导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并且除了依据前期分析设计与开发支持工具外,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能忽视设计与开发三类工具: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上传、保存和显示资料的工具以及记录活动日志的工具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今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性和可借鉴性。
1.2. 相关概念1.2.1. 校际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活动,如开展基于共同主题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具有这种特征的学习活动中,参加学习的伙伴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和合作的关系,由此称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徐晓东.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5.1.总第216期1.2.2. 支持工具活动理论认为活动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活动系统根据活动系统的涵义,基于共同主题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至少包括七个基本要素:活动主体(师生)、支持工具、任务、协作策略、协作小组、小组分工和活动成果马秀芳 柯清超 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5.5总第220期这里的“支持工具”(scaffolds)是广义层面的意义,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工具,即有形的认知工具,如笔记本、检索工具、字典、日历、学习日志、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而且指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
钟志贤 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6月这些支持工具有益于参与活动的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标注理解和评价效果本次“全国初中‘百间教室’学校间协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工具正是这种广义层面上的涵义2. 文献综述文献期刊的调研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Google展开,调研时间范围为1990~2006年,调研目的是:分析前人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调研目前国内外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定义、内涵以及分析方法,分类方法等内容搜索的关键词包括:校际协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活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协作学习活动工具、collaborative learning、collaboration、telecollaborative 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经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与支持工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少部分的研究将关注焦点放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有形的认知工具即技术设备上,如笔记本、检索工具、学习日志、电子白板、编辑工具、通信软件、视/音频会议、BBS、E-mail、聊天室和各种即时通话工具等,已有的研究也是基于这种有形的工具而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分析。
而对方法、模型、资源、脚手架等抽象工具的关注却是比较欠缺的基于活动理论的启示,1999 年,Gifford&Enyedy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和分析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处于整个模式的中心位置它要求CSCL系统的设计应该集中于设计活动,以学习活动来促进学习者培养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并通过利用中介资料和仿真社会结构开展具有目标指向性的活动 Bernard R. Gifford, Noel D.Enyedy. Activity Centered Design: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SCL [DB/OL]. 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enyedy/pubs/Gifford& Enyedy_CSCL2000.pdf基于这一观点,无论是其他的社会行动者还是文化工具都可以被认为是活动过程中支持学习者协同学习的资源为此,基于活动理论和Gifford&Enyedy的思想,华南师范大学的马秀芳、柯清超、曹玉老师设计了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Activity-centered and Theme-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简称ATCoLS)。
系统的设计思想如下:1. 分析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的特点及其包含的所有可能的活动,得到ATCoLS系统应该设计的活动类型2. 分析完成所有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得到ATCoLS系统应该设计的工具和资源3. 分析、概括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的特征,特别是其过程和产出4. 综合以上分析结构,形成ATCoLS系统设计框架马秀芳 柯清超 曹玉.以活动为中心的专题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5.5总第220期他们通过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活动分析结果,提出了为完成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的辅助工具和相关资源的类型,这个分类方法中没有与培养协作技能相关的工具,按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 & Johnson, R. T.)的理论,协作技能的培养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协作学习有五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和小组自加工(Group Processing)。
Roger T. and David W. Johnson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J. Thousand, A. Villa and A. Nevin (Eds).Creativit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rookes Press.Baltimore,.1994.因此培养协作技能的工具也是协作学习活动支持工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考虑到协作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已有的协作学习活动项目中忽视了对这类支持工具的开发,因此在原有的工具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特补充这一类工具,对上述工具的分类方式做了相应的扩展,形成了九类校际协作学习支持工具,见表1表 1 九类校际协作学习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