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讲--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课件.ppt
38页第十讲 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v一、从事不良青少年教育改造的马卡连柯1生平和著作v马卡连柯(18881939) ,苏联教育家,作家1905年从小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教育生涯190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和校长,1920年后先后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2艰苦办学v 在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干部、学者和专家,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v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通过对现实状况的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3尊重信任v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历程。
4v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卡拉巴林,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5v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v 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6寓教于乐v在高尔基工学团最初的几年中,生活是艰苦的,工作任务又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了马卡连柯想出了奇妙的办法,让学员晚上都聚集在宿舍里,师生玩起了一种叫做“官打捉贼”的游戏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扮演着孩子们同伴的角色,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 7非凡观察v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并能用几句话说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快像机照出的一样这是对马卡连柯非凡观察能力的真实写照他只要和你谈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人的肺腑8平行影响v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
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9v有一天,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的报告后,没有把彼特连柯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采取“平行教育影响”这一通过集体以影响个人的方法他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工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工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就在集体的影响下,克服了迟到的现象10精湛的教育技巧v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他曾不倦地号召教师掌握教育技巧,他的一位学生所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每一种场合,他的做法是不同的,新鲜的而不是重复的。
他总能使人信服,完全真挚,没有犹豫不决的态度v按照马卡连柯的看法,每一位教师如果他是较长时期在学校里工作,并诚恳地对待工作,他就能成为善于组织和培养团结友爱的儿童集体的能手但它却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11名言v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v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12v二、一直没有离开农村学校的苏霍姆林斯基13v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乌克兰人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4v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v 他的著作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事例,被大量翻译成为中文 15v其中较著名的有: v给教师的建议 v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v 教育的艺术 v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v巴甫雷什中学 v公民的诞生 vv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6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全面发展教育v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7v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18强调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v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v他提出“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19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v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20v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21重视劳动教育 v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它包含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技巧.v 22v劳动教育既能丰富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能促使个体形成完美的人格。
一个人的劳动修养是他的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v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以及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 .23v苏霍姆林斯基曾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v“动手和智慧”,他指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寓于他的手尖上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而好钻研的智慧他又说:“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 24v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体力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同运动相比甚至有它优越之处:如种树、嫁接、埋葡萄藤这类劳动,对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对于新陈代谢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他还主张利用嫁接、编织等项劳动作为医治那些好激动、神经质的孩子的“灵丹妙药” 25论教学v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v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26论学校管理v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v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27v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v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28减轻教师的负担v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29v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30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v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v如,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31启示v一线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
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32名言v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v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33v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34v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35v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36v教育v是多么神圣和美好的一件事v也会有困惑与迷茫、焦虑与苦闷v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v翻一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v与他穿越时间聊一聊v我想,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37v愿同学们立志献身于美好的教育事业!愿同学们立志献身于美好的教育事业!v愿同学们今日景仰教育家,愿同学们今日景仰教育家,v 明日实现教育梦!明日实现教育梦!v 谢谢大家!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