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风险研究中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docx
12页社会风险研究中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 摘 要: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虽然主张不同,但并非完全对立社会风险研究和管理中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各有自己的优劣之处,并且二者具有良好的融通性与互补性将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可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各自劣势,从而优化社会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风险;现实主义;建构主义;整合 一、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的可能性 国外学者有关社会风险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派别:一是以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实在论风险观;二是以斯科特拉什、玛丽道格拉斯、维尔德韦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建构论风险观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风险到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还是由实践主体能动建构的一种认知和判断?到底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增加了,还是人们主观感知到的风险增加了?对前一种观点的肯定回答构成了现实主义风险观,对后一种观点的肯定回答构成了建构主义风险观 事实上,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并非完全对立从表面上看,现实主义风险观和建构主义风险观好像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本质上看,它们则是双向介入、互为融合、连续统一的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仅仅是思潮与流派的区别,在承认它们之间差异和冲突的同时,也应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融通之处。
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观的根本路径 1.社会风险是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交叉综合体 现实主义倾向于本体论,建构主义倾向于认识论,而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风险同时包含了一个本体论领域和认识论领域作为对人们的客观的威胁或伤害,风险具备一种本体论上的现实主义,作为经过社会与文化因素过滤的有待解读的现实世界的一个元素,风险具备一种认识论上的不稳定性只有将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交叉、综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指导风险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活动道格拉斯认为,作为概念的风险应该看作是出于一定的环境下的、有特定的背景信息和可以协商的东西对风险的任何讨论既是有关文化的、制度的、认识的、控制的和行动的,又是有关专家如何建构风险的研究已经表明,专家们之间的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常常使用的是修辞词汇而非经验术语1贝克虽然坚定地站在制度主义风险学这边,但是他在坚持现实主义风险观的同时,也承认建构主义的风险观贝克认为,“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声明相反,他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某事物,可以说是一种‘数字化的道德’2他认为,“‘风险’同时是‘真实的’并是由社会认识和解释所构成的。
3 2.社会风险是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连续统一体 从认识论的视角出发,社会风险研究中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循环往复的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贝克就认为实在论和建构论既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亦非纯粹的信仰问题;采用实在论或是采用建构论的观点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决定,一个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分析局限于一种视角或一种概念教条,他既是一个实在论者,也是一个建构论者;他可以同时使用实在论和建构论,只要那些元叙事能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风险社会中复杂而有矛盾的风险“本性”贝克同意圣隆的观点:只有按照现实,或更佳地,按照正在变成一种真实(一种事实)的方式来思考风险时,社会的物质化才能被理解只有按照一种建构来思考风险时,我们才能理解其难以描述的“本质”可见,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只有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将它们看作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才能更有成效地防范和化解危机 3.风险实践是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目的与归宿 风险实践本身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事实性和价值性的二重属性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建构主义,作用与意义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
1)风险实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表明人们是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实践进行建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为风险实践活动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风险总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生相伴2)风险实践具有属人性的特征风险对象和风险认知是人们思维建构的结果特定类型的风险只有针对特定的主体,形成某种预期危害时才会表现出危险性,而对于其他不相关的主体并不会表现出风险性3)风险实践具有反思性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风险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反思即是人为建构的过程贝克认为,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因此,风险实践的过程是风险产生和风险治理的矛盾统一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是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 4.制度与文化的互动是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契合点 现实主义认为通过完善制度可以规避风险;建构主义认为文化有助于风险防控从社会共生论的角度讲,制度与文化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首先,文化是制度的内化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抽象的文化只有以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才会为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制度是文化的凝固形态。
它凝结了特定社会主导着和支配者所主张或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大多数社会主体接受的文化观念第三,文化与制度的同一性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制度和文化有局部或暂时的断裂,但制度与文化永远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成效地防控社会风险和化解社会危机 二、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的必要性 1.现实主义的优势与局限 现实主义的优势之处主要在于:(1)风险认知基础和背景的一致性现实主义风险观坚持客观风险与主观世界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现实主义将风险认知的基础和背景——风险及风险事件统一反映到人们的脑海中,为人们消除差异和分歧、取得一致和共识提供了最主要的前提条件现实主义并没有纠缠于是否主观脱离客观,还是客观决定主观的问题上,而是聚焦于风险及风险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风险和风险事件传播的信度和效度等相关问题上,从而为人们风险的追根溯源提供准确的知识背景2)制度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合理性现实主义风险观强调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防控社会风险,因为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制度规范对象的普遍性、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制度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制度的系统性和强制性等,从而为实现制度功能和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
现实主义的局限主要在于:(1)解释力和说服力比较匮乏现实主义风险观缺乏对风险的彻底反思性现实主义风险观看到了风险的表面特征,看到了风险的客观性和现存的社会风险,但是并没有看到风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无法科学解释社会风险产生的内生机制和外发机制建构主义的深刻性、洞察力正好弥补了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缺陷2)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现实主义风险观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预设主义先验论,因此具有明显的预设主义倾向尤金罗莎分析了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后果,认为不同时代文化的认识和表达的趋同不是现实主义的经验证据相反,采取一种现实主义——客观主义的视角显示的是在两种竞争性的预先假定间的逻辑选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风险是以现实存在为基础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则是现实风险的主观反映因此,现实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基础,建构主义则是现实主义的深化3)风险概率难以准确测算现实主义风险观是技术取向的,以风险量化结果为尺度评判风险有关风险定义及其计算方案大多认为,风险表现为一种不确定性在社会风险的研究中,以现实主义为视角,风险的定义及其计算成为困难问题4)制度功能和价值实现面临困境现实主义坚持制度理性,认为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规范和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对风险的社会预警和社会控制。
但是,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制度实践也面临一些困境(公地悲剧与囚徒困境;搭便车行为;合作模式),制度失灵现象无法避免(制度的不和谐、缺位;外在的约束性与内化的阻力等),从而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建构主义的优势与局限 建构主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深刻且有彻底的反思性建构论者认为任何对于风险的感知、预测和评估首先是一种主观的反思性判断,只有依靠彻底的反思性,从反思的立场和审美的视角下研究风险,对才能摆脱风险认知上的形而上学主义倾向,将人们从风险是否确定的期望中解脱出来,树立和增强人们对生活世界的信心2)理性和信念的强大影响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建构主义认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性和信念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风险,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对话和协商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有关风险的知识是主体间协商和对话以取得共识的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平等、友好、和谐、合作、共赢的关系,公平、合理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护和增进双方的感情,对防控社会风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局限主要体现在:(1)风险认识的可靠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建构主义对风险认识的可靠性是相对的,因为它有很强的主观化倾向,如果知识建构脱离现实情况,建构主义就会失去可信的根基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是具有先天局限性的其后果是,我们既不能生产出关于世界的完美的知识,又不能创造出对于我们有形的和社会性的世界的“真实”的理解,而无论其是否是有风险的环境2)理性、信念和协商、共识的约束力有限建构主义强调理性、信念和协商、共识在社会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防控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理性主义、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以及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行业规则等社会控制工具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3.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的优越之处 如果,将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可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各自劣势,从而完善社会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活动 ⑴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确真事实”和“风险是由实践主体建构的认知判断”两方面问题统一起来,认为风险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产物,也是社会主体通过对社会事实进行反思性实践的结果,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由此摆脱了风险的形而上学化倾向,增强了人们对社会风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⑵实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将风险研究从“科学地认知风险和精确地预测风险”转向依靠“彻底的反思性和审美的判断”,在风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做出符合实际的、可信有效的判断和决策虽然也强调精确的数字计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更多依赖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性和信念,从而使人们对社会风险的感知、预测和评估摆脱了单纯的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定性研究,实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回归 ⑶实现了“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的有机衔接其一,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将社会风险研究的各个学科统筹起来,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连续统一社会风险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公共危机研究涉及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两者整合将这些学科统一到一个研究框架内其二,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本身是前端与后端、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量变与质变、风险及时预警和危机有效消减的统一,达到了“防重于控、防控结合”的社会治理目标 ⑷实现了“政府、法制”与“民间社会”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协商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规范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与社会和个体层面的、解释的、非正式的制度和规则都看做治理的工具,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信息传媒等部门都看做治理的主体,这些工具和主体共同致力于风险防控和危机治理的价值和政策目标实现,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