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ppt

17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93545508
  • 上传时间:2024-09-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61MB
  • / 17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 2008.8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内审员概述概述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条文解释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实施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 授课人授课人: :程继军程继军 枣庄市计量测试所枣庄市计量测试所联系联系: 0632-3256828 : 0632-3256828 :13869468076:138694680762 概述概述一一 、、 认证的背景认证的背景 1 1、企业计量定、升级阶段、企业计量定、升级阶段 19841984年年原国家计量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企业计量原国家计量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

      从定、升级活动从19841984年到年到19911991年,全国有年,全国有1010万万多多家企业参加了计量定、升级,占当时全国企业总数家企业参加了计量定、升级,占当时全国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四分之一大中型骨干企业90%90%以上达到了计量定、以上达到了计量定、升级要求,有升级要求,有10251025个个企业取得了国家一级计量合格企业取得了国家一级计量合格证书企业计量发展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计证书企业计量发展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计量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量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2 2、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阶段、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阶段 19951995年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决定依据国际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决定依据国际标准ISO10012ISO10012开展帮助企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在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由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在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由政府管理部门指导、帮助和评价的方式进行,旨在引导企业完善政府管理部门指导、帮助和评价的方式进行,旨在引导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采用先进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建立依法自我管理计量检测体系,采用先进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建立依法自我管理的机制,增强市场竞争的技术保证能力。

      的机制,增强市场竞争的技术保证能力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密切跟踪国际标准ISO10012ISO10012的的进展情况,组织制定了进展情况,组织制定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20032003年底批年底批准发布900900多多家企业取得计量检测体系证书与此同时,省、家企业取得计量检测体系证书与此同时,省、市技术监督局对广大企业开展颁发计量合格证书等工作加强计市技术监督局对广大企业开展颁发计量合格证书等工作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了计量检测和保证能力,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量管理,提高了计量检测和保证能力,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 3 3、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阶段、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阶段 为加强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管理,保证计量单为加强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管理,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推动我国企业计量工作的发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推动我国企业计量工作的发展,展,20052005年年7 7月月国家质检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授权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授权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标准标准GB/T19022GB/T19022—2003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设备的要求》》组织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我国计量组织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我国计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

      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总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总局支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成立局支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成立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面向社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5 二、认证管理办法二、认证管理办法 20052005年年7 7月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月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办法包括六章,,办法包括六章,3535条,全面规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宗旨、条,全面规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宗旨、管理体制、组织管理、认证程序、认证标志、监管理体制、组织管理、认证程序、认证标志、监督管理等各项活动,该办法是我国测量管理体系督管理等各项活动,该办法是我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每个审核员应该掌握认证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每个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内容 6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 (摘要摘要) ) 第二条第二条 ( (定义定义) ) 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国家标准GB/T19022-2003GB/T19022-2003《《测量管理测量管理体系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质量管理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质量管理要求》》的认证活动。

      的认证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 (统一的认证制度统一的认证制度) ) 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业自愿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推广负责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 )负责测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体系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审核人员)第十一条(审核人员)从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人员从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人员经过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认证活动。

      经过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认证活动从事测量管理体系从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认证审核员培训的机构须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审核员培训的机构须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按照指定,按照指定的培训课程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的培训课程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 (鼓励政策规定鼓励政策规定) )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鼓励企业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证书的企业,实施其他认证时,可免于对相关条款的审核实施其他认证时,可免于对相关条款的审核7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家认监委国家认监委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其他机构)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地方协、学会)地方质量监督局地方质量监督局计量处所在地区企业所在地区企业行业直属企业行业直属企业其他企业其他企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8 9 10 认认证证依依据据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equipment((ISO 10012:2003 ISO 10012:2003 )) 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家家标标准准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11 12 ★★★★三、优惠政策三、优惠政策 1.1.证书证书13 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申报办事指南》的“申报条件”中要求:申报证明材料包括“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中指出:“企业获得其他与申报产品有关的认证,例如:《测量管理体系》认证、GMP认证、QS9000认证或《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每项可加5分,满分20分 2.2.《《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14 例如: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4月印发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规范》(国质检监[2007]176号),其中,“申报条件和证明材料”中规定“产品应符合标准化、计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定量包装商品取得C标志的优秀企业申报免检”3.3.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15 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扩大了C标志评价的定量包装商品的量限和范围,鼓励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申请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做好C标志产品推广工作企业可以同时申请,一次考核,获得两张证书;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4.4.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16 17 ★★18 5.5.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耗能企业19 ★★★★20 四、认证标准四、认证标准 包括三方面的要求: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计量法制要求;二是技术能力要求;三是测量管理体系要求。

      一是计量法制要求;二是技术能力要求;三是测量管理体系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 1 1 总则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体系””)应符合)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1 (二)技术能力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 1 1 总则总则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对计量的要求2 2 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a) a)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 b)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 c)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d) d)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程的要求3 3 检测水平检测水平 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a) 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b) b)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22 ( (三三) )测量管理体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22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2003/ISO 10012:2003代替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23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条文解释 学员手册学员手册24 ISO10012 ISO10012 的目次的目次 •ISO10012ISO10012 •1.1.范围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4.4.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5.5.管理管理职责职责•6.6.资源资源管理管理•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实现•8.8.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分析和改进进•ISO9001 ISO9001 •1.1.范围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4.4.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5.5.管理管理职责职责•6.6.资源资源管理管理•7.7.产品产品实现实现•8.8.测量、测量、分析和改进分析和改进25 前前 言(我国)言(我国)本标准等同采用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2::2003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本标准代替本标准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

      本标准与本标准与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的主要差异如下:————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 19001GB/T 19001标准协调一致;标准协调一致;————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体现体现GB/T 19000GB/T 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要点1.1.本标准本标准等同采用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2::200320032.2.代替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并有,并有所发展26 ISO 10012 ISO 10012 由由ISO/TC176/SC3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委员会制定 ISOISO 前前 言言27 引引 言言包括下述内容:包括下述内容:1 1、采用本标准的目的;、采用本标准的目的;2 2、、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本标准;引用本标准;3 3、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4 4、测量管理体系与整个管理体系的关系测量管理体系与整个管理体系的关系28 要点要点1.1.建立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和和测量过程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适应预期用途;2.2.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是重要的;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是重要的;3.3.它对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它对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 它对实现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质量的风险 一、采用本标准的目的一、采用本标准的目的29 R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可可靠靠性性 使用时间使用时间 t 设备的计量要求设备的最佳校准时间1.1.测量设备失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测量设备失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30 2.2.测量过程失控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测量过程失控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31 二、二、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本标准引用本标准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要点要点1.1.顾客顾客对产品质量有要求时;对产品质量有要求时;2.2.供方供方对提供产品有要求时;对提供产品有要求时;3.3.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对安全、环保、公平交易、计量等方面有要求时;对安全、环保、公平交易、计量等方面有要求时;4.4.组织组织在进行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时在进行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时。

      32 GB/T 19000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图图1 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管理体系模式要点要点1.1.过程过程 ProcessProcess::““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用的活动””2 2.“.“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是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 图图1 1 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33 1.1.八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原则 ISO9000 ISO9000 质量管理原则适用于质量管理原则适用于ISO10012ISO10012•a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b b))领导作用领导作用•c c))全员参与全员参与•d d))过程方法过程方法•e e))管理的系统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f f))持续改进持续改进•g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h h))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与供方互利的关系34 2.2.过程方法过程方法1).1).由由输入输入、、输出输出、、资源资源和和活动活动( (程序程序) )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和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

      相互作用的要素2).“2).“过程过程””的实现应该产生的实现应该产生增值增值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3). 3). 企业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企业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4).4).识别和识别和管理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过程” ” 如,生产过程、测量过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产过程、测量过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的一定的关联和作用的 5). 5).要测定和要测定和评估评估““过程过程””的能力 6). 6). “PDCA” “PDCA” (“(“策策划划——实实施施——检检查查——处处置置””) )方方法法可可用用于于测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35 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8.48.4改进改进顾客测量要求顾客测量要求5 5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8 8 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分析和改进系分析和改进6 6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图图1 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测量结果测量结果顾客满意顾客满意输出输出输入输入 3.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过程过程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36 37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9000-2000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VIMVIM::1993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

      本标准的名词引自文件本标准的名词引自文件1.GB/T 19000-2000 1.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2.VIM2.VIM::1993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要点要点38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3.1 3.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1.“1.“管理管理”” managementmanagement: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2 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

      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 标准名称从标准名称从““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计量确认体系””,到,到““测量控制指南测量控制指南””,最后到,最后到““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测量工作内涵的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测量工作内涵的认识深化过程改为认识深化过程改为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深刻地反映了计量测试在一个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重要而是深刻地反映了计量测试在一个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重要作用 要点要点39 3.2 3.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measurement 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要点要点•1.1.在本标准中在本标准中, , 术语术语““测量过程测量过程””适用于适用于实际的测量实际的测量活动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2.“2.“测量过程测量过程””与与““测量测量””的定义相同的定义相同•3.“3.“测量测量””与与““计量计量””? ?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代替。

      相代替 40 3.3 3.3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要点要点 1.1.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设备等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设备等 2. 2.按类型可以分为:按类型可以分为:• a. a.硬件和软件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装置、仪器仪表、量具、辅硬件主要包括:装置、仪器仪表、量具、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主要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主要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资料等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资料等• b. b.按按传递等级传递等级可以分为:计量基准(测量基准)、计量标准可以分为:计量基准(测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工作测量器具)测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工作测量器具)• c. c.按按结构结构可以分为:仪器仪表、实物量具、传感器及其装置、可以分为:仪器仪表、实物量具、传感器及其装置、设备、系统、装备、测量链等,标准物质、软件及手册、文件。

      设备、系统、装备、测量链等,标准物质、软件及手册、文件• d. d.按按用途用途可以分为: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可以分为: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易用、校淮用等易用、校淮用等• 用于测量过程的用于测量过程的软件软件也属于测量设备,应按照对测量设备的也属于测量设备,应按照对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校准要求进行管理和校准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属于测量设备,应注意对其管属于测量设备,应注意对其管理41 1.1.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分别有若干个计量特性计量特性反映了测量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分别有若干个计量特性计量特性反映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结果的状况,通常用若干个定量的参数表示出设备和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结果的状况,通常用若干个定量的参数表示出来;来;2.2.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可以通常可以通过通过校准校准得到得到 包括:包括:如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

      应当避免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 ;; 3.3.测量过程的特性测量过程的特性通常可以通常可以通过通过计算计算和分析得到和分析得到 包括:包括: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及其它特性能水平及其它特性 4.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5.5.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可以与计量要求直接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可以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以实现计量确认3.4 3.4 计量特性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注1. 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注2.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要点要点42 3.5 3.5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注1. 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注2. 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注3. 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注4. 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注5. 5. 图图2 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要点要点1. “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主要是指对测量设备的主要是指对测量设备的校准校准和和验证验证、调整或维修及随后、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预期使用要求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预期使用要求( (即计量要求即计量要求) )并形成文件,计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量确认才算完成完成3.3.计量要求通常虽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但可以从产品要求中计量要求通常虽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但可以从产品要求中导出导出,导出,导出后用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后用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表示表示 验验证证::计计量量特特性性与与计计量量要要求求直直接接比比较较,,常常常常被被称称之之为为验验证证((见见GB/T19000GB/T19000::20002000))43 3.6 3.6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metrological function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要点要点1.计量职能就是负责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确立和和实施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2.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核心地位地位3.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4.4.计量职能包括计量职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术技术方面的职能方面的职能 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 44 4 4 总要求总要求包括下述内容:包括下述内容: 1 1、体系应确保满足计量要求;、体系应确保满足计量要求;2 2、、哪些哪些设备和测量应设备和测量应纳入体系纳入体系;; 3 3、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45 一、一、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指南 规规定定的的计计量量要要求求从从产产品品要要求求导导出出测测量量设设备备和和测测量量过过程程都都需需要要这这些些要要求求要要求求可可表表示示为为最最大大允允许许误误差差、、允允许许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测测量量范范围围、、稳稳定定性性、、分分辨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要点要点计量要求计量要求1.1.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或设备的规定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或设备的规定要求导出导出;;2.2.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都需要导出计量要求;导出计量要求; 3.3.计量要求可表示为计量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46 计量要求的概念计量要求的概念1.“1.“计计量量要要求求””是是根根据据相相应应的的生生产产过过程程而而提提出出对对测测量量的的要要求求包包括括::对对某某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测测量量误误差差、、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测测量量范范围围、、稳稳定定性性、、分分辨辨力力等等的的要要求求??以以及及对对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特特性性的的要要求求??对对环环境境条条件件和和操操作作者者技能的要求等?技能的要求等?2. 2. ““计计量量要要求求””本本来来应应该该由由““顾顾客客”提提出出要要求求。

      但但往往往往顾顾客客只只能能提提出出对对产产品品性性能能、、生生产产控控制制、、物物料料交交易易、、安安全全、、环环保保等等的的要要求求,,不不太太可可能能直直接接提提出出对对测测量量的的要要求求因因此此需需要要有有生生产产和和计计量量知知识识的的人人代代表表顾顾客客提提出出我我国国有有的的行行业业在在技技术术规规范范、、法法律律法法规规中中已已经经代代表表““顾顾客客”提提出出了了““计计量量要要求求””;;也也有有的的国国外外““顾顾客客”有有能能力力自自己己提提出出““计计量要求量要求””,这两种情况下就不需要组织,这两种情况下就不需要组织代表代表顾客顾客导出了3.3.组组织织代代表表顾顾客客导导出出““计计量量要要求求””,,可可以以从从““顾顾客客”对对产产品品性性能能、、生生产产控控制制、、物物料料交交易易、、安安全全、、环环保保等等要要求求中中导导出出;;““顾顾客客”的的上上述述要要求求可可以以在在产产品品标标准准、、技技术术规规范范、、法法律律法法规规、、设设备备规规范范以以及及合合同同中中找找到4.“4.“计量要求计量要求””要要用用定量或定性定量或定性的形式提出来。

      的形式提出来5. 5. 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测量设备的配备和测量设备的配备和计量确认,测量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控制都应过程的控制都应满足满足““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满足计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满足计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47 二、哪些二、哪些设备和测量应设备和测量应纳入体系纳入体系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组织承担的职责组织承担的职责  1.1.组织应规定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纳入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纳组织应规定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纳入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纳入的严格程度是多少;入的严格程度是多少;2.2.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a)a)质量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b)环境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c)职业健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d)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要点要点48 考虑风险是决策的有效方法考虑风险是决策的有效方法 1. “ 1. “引言引言””中指出中指出““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2. 2. ““总要求总要求””中中中指出中指出““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3.“7.2.23.“7.2.2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中指出中指出““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引起的风险相称 4. 4.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 5. 5. ““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49 三、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三、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 2)和必要)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见见7.2)7.2)测量管理体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7.1)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1. 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 ① ①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 ② ②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③ ③管理职责过程管理职责过程 ④ ④资源管理过程资源管理过程 ⑤ ⑤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2. 2.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过程应受控; 3. 3.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

      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 4. 4.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要点要点50 5. 5.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包括下述内容:包括下述内容: 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51 一、一、规定规定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改进其有效性 要点要点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承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1. 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建立计量职能部门( (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织中) );; 2.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 3.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应承担的职责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 1.1.制定体系文件;制定体系文件; 2.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3.3.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2 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a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要点要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a.a.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b.b.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c.c.把测量要求转化为把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计量要求;;d.d.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

      53 三、制定质量目标三、制定质量目标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指南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略)(略)要点要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衡量衡量的;的;2.2.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 (如,测量不确定度如,测量不确定度) )的的客观判定准则客观判定准则、程序及其控制、程序及其控制方法;方法;3.3.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分别制定;质量目标的例子:质量目标的例子: 54 四、管理评审四、管理评审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量过程(见第8 8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要点要点::1.1.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承担的职责 a.a.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b.b.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c.c.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2.2.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应承担的职责 a.a.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c.c.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55 第第5 5条条 管理职责的要点管理职责的要点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 - -3 3条条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资源、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等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等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 -19 -19条条如,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如,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标、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 56 要点:审核和管理评审是日常工作中大家容要点:审核和管理评审是日常工作中大家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1 1、明确审核与评审的概念: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及、明确审核与评审的概念: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彻并适合于达到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审查,分内部审彻并适合于达到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审查,分内部审核(第一方审核)与外部审核(第二方与第三方审核);核(第一方审核)与外部审核(第二方与第三方审核);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就计量方针和因情况变化而制定的新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就计量方针和因情况变化而制定的新目标对计量体系的现状与适应性所作的正式评价。

      目标对计量体系的现状与适应性所作的正式评价 57 •2 2、、企企业业应应建建立立对对计计量量体体系系的的审审核核制制度度,,以以保保证证体体系系的的有有效效贯贯彻彻审审核核一一般般由由经经过过专专门门培培训训取取得得审审核核员员资资格格证证书书与与受受审审核核部部门门无无隶隶属属关关系系和和利利益益冲冲突突的的人人员员实实施施,,即即所所谓谓独独立立地地检检查查审审核核一一般般分分两两步步,,先先审审核确认体系文件,然后依据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现场审核;核确认体系文件,然后依据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现场审核;• 3 3、、企企业业应应开开展展对对计计量量确确认认体体系系的的评评审审工工作作,,以以保保证证体体系系的的建建立立适应变化的情况;适应变化的情况; • 4 4、审核和评审工作都要纳入计量文件中去,并保持下去要记、审核和评审工作都要纳入计量文件中去,并保持下去要记录审核和评审活动以及其后的纠正措施录审核和评审活动以及其后的纠正措施58 •5 5、审核与评审的区别、审核与评审的区别• ((1 1))目目的的::审审核核是是确确定定体体系系的的符符合合性性、、有有效效性性和和适适合合性性。

      评评审审是是确保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 2))对对象象::审审核核是是组组织织的的计计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评评审审是是组组织织的的计计量量管管理理体系(包括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体系(包括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 ((3 3))评评价价的的依依据据::审审核核是是体体系系文文件件评评审审是是体体系系文文件件、、审审核核的的结结果及顾客的期望和需求果及顾客的期望和需求• ((4 4)实施者:审核是审核员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和管理层人员实施者:审核是审核员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和管理层人员59 •((5 5))方方法法::审审核核是是系系统统、、独独立立地地获获取取客客观观证证据据,,与与审审核核准准则则对对照照,,形形成成文文件件化化的的审审核核发发现现和和结结论论的的检检查查过过程程评评审审是是以以广广泛泛的的输输入入信信息息为为依依据据,,就就计计量量方方针针、、目目标标及及顾顾客客需需求求,,对对计计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的的适适宜宜性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可以以会议的方式进行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可以以会议的方式进行。

      • ((6 6)对输出结果要求:审核应对计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以)对输出结果要求:审核应对计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是否有效实施和保持作出结论,并形成记录评审应对计量管理体及是否有效实施和保持作出结论,并形成记录评审应对计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体系的变更、改进等作出结论,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体系的变更、改进等作出结论,并形成记录并形成记录60 6 6.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61 一、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1.1.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 6.1.1 6.1.1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指南指南(略)(略)人力资源是建立、实施、保持、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是人力资源是建立、实施、保持、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最根本的资源改条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员的职责;另一部分是组织最根本的资源。

      改条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员的职责;另一部分是人员的能力和培训人员的能力和培训要点要点 ::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六)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六) ((1 1)测量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人员)测量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人员 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校准、验证人员,测试人员、检验人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校准、验证人员,测试人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员、内审员等 ((2 2)规定职责,并形成文件规定职责,并形成文件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并不一定都是计量人员,也不一定都是归计量职能部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并不一定都是计量人员,也不一定都是归计量职能部门管理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计量人员,属于计量职能部门和计量技术机构直接门管理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计量人员,属于计量职能部门和计量技术机构直接管理的;而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分散在企业的其它部门或车间、班组,如:测量管理的;而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分散在企业的其它部门或车间、班组,如:测量人员、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产品质量检验人员等因此,人员、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产品质量检验人员等因此,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是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负有一定职能的人员。

      有人员是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负有一定职能的人员无论他们是归哪个部门,无论他们是归哪个部门,他们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都应有计量职能部门进行分派和规定,并形成文他们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都应有计量职能部门进行分派和规定,并形成文件62 2.2.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 6.1.2 6.1.2 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指南(略)(略)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 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要点要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a.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b.b.应规定专业技能要求;应规定专业技能要求;c.c.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保存培训记录、评价培训有效性;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保存培训记录、评价培训有效性;d.d.提高员工计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员工计量意识和责任感;e.e.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 f.f.提高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提高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 , 并通过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

      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63 要点:要点:•1 1、、能能力力和和培培训训: :对对于于人人员员来来讲讲,,一一是是要要有有能能力力,,二二是是要要有有资资格格能能力力和和资资格格都都可可以以通通过过相相应应的的培培训训或或者者长长期期的的经经验验积积累累来来实实现现 一一个个人人的的资资格格常常常常明明确确的的,,可可以以在在短短时时间间内内直直接接考考察察而而得得出出结结论论,,而而一一个个的的能力往往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方能得出结论能力往往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方能得出结论• 标标准准要要求求负负有有计计量量职职能能的的管管理理者者应应对对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有有关关人人员员的的任任职职资资格格、、业业务务能能力力和和专专门门技技能能作作出出规规定定,,将将这这些些人人员员的的培培训训和和考考核核纳纳入入本本单单位位的的人人员员培培训训计计划划,,因因此此培培训训工工作作要要有有计计划划,,有有培培训训有有效效性性的的评价64 •资格方面: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对我国计量检定工、检验工的任职资格先后发资格方面: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对我国计量检定工、检验工的任职资格先后发布了技监局量发布了技监局量发(1991)376(1991)376号文号文《《全国计量检定人员考核规则全国计量检定人员考核规则》》和技监局发和技监局发(1993)07(1993)07号文号文《《技术监督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技术监督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对计量检定员和各专业,对计量检定员和各专业检定工、检验工的任职资格或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考试命题和职业资格证检定工、检验工的任职资格或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考试命题和职业资格证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另外,按照国际标准的惯例,体系的内审也必须有相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另外,按照国际标准的惯例,体系的内审也必须有相应资格的人员担任其他方面如与体系有关的校准人员、计量管理人员在国应资格的人员担任其他方面如与体系有关的校准人员、计量管理人员在国家没有作出统一规定之前,企业应参照以上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家没有作出统一规定之前,企业应参照以上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作出规定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作出规定. . •2 2、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七)、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七)• ((1 1)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 ((2 2)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 ((3 3))确确保保提提供供培培训训、、保保存存培培训训活活动动的的记记录录、、评评价价培培训训的的有有效效性性并并予予以以记记录;录;• ((4 4)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 ((5 5)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3 3、鼓励员工积极地自我学习,并提供方便的条件、鼓励员工积极地自我学习,并提供方便的条件65 要要点点:: 程程序序文文件件一一般般分分为为技技术术性性和和管管理理性性程程序序文文件件,,通通常常我我们们所所讲讲的的程程序序文文件件是是以以管管理理性性的的文文件件为为主主管管理理性性的的程程序序文文件件一一般般称称为为××程程序序文文件件;;技技术术性性的的程程序序文文件件有有的的叫叫××程程序序文文件件,,也也有有的的叫叫技技术术规规范范、、测测试试方方法法、、检检验验细细则则、、技技术术标标准准、、检检定定规规程程等等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与与质质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程程序序文文件件相相同同的的也也可可以以采采用用质质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通通用用的的程程序序文文件件( (如如管管理理评评审审、、内内部部审审核核、、纠纠正正措措施施以以及及文文件件控控制制等等程程序序) );;需需要要时时也也可可以以参参考考质质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程程序序文文件件编编制制适适合合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并具有针对性强、更便于操作的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系,并具有针对性强、更便于操作的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二、信息资源信息资源1.1.程序及其程序文件程序及其程序文件 6.2.1 6.2.1 程序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66 •1 1、企业的所有计量工作一般应制定和使用文件化的确认程序、企业的所有计量工作一般应制定和使用文件化的确认程序( (简单的测量程简单的测量程序也可以不形成文件序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计量程序文件:为进行计量管理和技术活动所规定的计量程序文件:为进行计量管理和技术活动所规定的途径程序文件的内容要与计量手册相吻合,即:途径程序文件的内容要与计量手册相吻合,即:每一项计量手册的要素和每一项计量手册的要素和要求都要有程序文件来保证,否则计量手册没有可操作的途径,则无法实施;要求都要有程序文件来保证,否则计量手册没有可操作的途径,则无法实施;• 2 2、所有确认工作都应以确认程序文件为依据。

      没有现成规程或规范的,、所有确认工作都应以确认程序文件为依据没有现成规程或规范的,企业应参照有关资料自行编制程序文件或规范,但应有有关人员的审批企企业应参照有关资料自行编制程序文件或规范,但应有有关人员的审批企业要保证所有的确认程序能充分满足测量、校准、调试、修理、管理等工作业要保证所有的确认程序能充分满足测量、校准、调试、修理、管理等工作的需要企业计量工作只有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才能实现科学的的需要企业计量工作只有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都体现了国际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都体现了国际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 3、、程序文件应足够的详细,详细的程度应能保证程序的正确实施,并保程序文件应足够的详细,详细的程度应能保证程序的正确实施,并保证再按此程序重复操作,可以得到与原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证再按此程序重复操作,可以得到与原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程序文件的详略程度应充分满足使用目的,也就是与确认过程的复杂程度相当,使件的详略程度应充分满足使用目的,也就是与确认过程的复杂程度相当,使操作者容易理解便于操作,正确使用,保证确认的一致性,从而确保测量设操作者容易理解便于操作,正确使用,保证确认的一致性,从而确保测量设备给出的量值准确可靠(比如一个经验丰富与一个初次接触的人按同一程序备给出的量值准确可靠(比如一个经验丰富与一个初次接触的人按同一程序干同一件事,其结果能很好地吻合,就说明此程序文件已足够详细);干同一件事,其结果能很好地吻合,就说明此程序文件已足够详细);• 4 4、与程序有关的人员(包括确认人员)应及时得到所需要的程序文件。

      与程序有关的人员(包括确认人员)应及时得到所需要的程序文件 确认人员应能及时得到所需的程序这就是说在确认的岗位上应保持有相应确认人员应能及时得到所需的程序这就是说在确认的岗位上应保持有相应的文件,而且是现行的有效版本在现场一般不保留失效的或作废的文件,的文件,而且是现行的有效版本在现场一般不保留失效的或作废的文件,以防止误用以防止误用• 5 5、从程序上讲:程序文件应经过确认、经授权批准并受控、应现行有效;、从程序上讲:程序文件应经过确认、经授权批准并受控、应现行有效;•    6 6、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书面文件 67 2.2.软件的要求软件的要求6.2.2 6.2.2 软件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指南(略)要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在测量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包括测要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在测量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包括测量设备自带或附加的用于控制测量过程和计算测量结果两大类控制测量参数所用量设备自带或附加的用于控制测量过程和计算测量结果两大类控制测量参数所用的软件大多为专用软件;计算测量结果所用的软件多为通用软件的软件大多为专用软件;计算测量结果所用的软件多为通用软件 1 1、对软件的要求、对软件的要求 ((1 1)软件包括测量过程所用的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包括测量过程所用的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 ((2 2)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 ((3 3)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4 4)测量过程所有的软件应进行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测量过程所有的软件应进行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2.2.对软件的指南对软件的指南 ((1 1)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 ((2 2)成品供应的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成品供应的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 软件测试包括检查计算机病毒、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等,软件测试包括检查计算机病毒、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等, ((3 3)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它保护程序的手段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它保护程序的手段软件投入使用前要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并经授权人批准后方可使用软件测试包括:软件投入使用前要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并经授权人批准后方可使用软件测试包括:检查计算机病毒,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等检查计算机病毒,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等68 3.3.记录的要求和指南记录的要求和指南 6.2.3 6.2.3 记录记录记录:是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记录:是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

      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指南(略)要点要点 :: 1).1).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2).2). 记录内容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记录内容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抱怨、培训、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3).3).记录一般分为三类: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记录记录一般分为三类: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记录( (主要是程序文件与有关作业主要是程序文件与有关作业文件规定必须填写的记录,包括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记录和顾客文件规定必须填写的记录,包括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记录和顾客投诉及其处理的记录投诉及其处理的记录) );测量设备与计量特性记录;测量设备与计量特性记录( (测量设备台帐、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台帐、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或允许测量不确定度、量程、稳定性、分辨率或灵敏度等测量设备计允许误差或允许测量不确定度、量程、稳定性、分辨率或灵敏度等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的记录。

      同时还包括测量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水平、测量设备使用环境条量特性的记录同时还包括测量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水平、测量设备使用环境条件等记录件等记录) );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的记录;理化分析人员;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的记录;理化分析人员利用测量设备进行物理特性试验、材料成分分析的记录;产品检验人员利用测利用测量设备进行物理特性试验、材料成分分析的记录;产品检验人员利用测量设备进行验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记录);量设备进行验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记录);69 • 3、、应有记录控制的程序文件包括对记录的标识(唯应有记录控制的程序文件包括对记录的标识(唯一)、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一)、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制定记录制定记录的保存和维护的程序文件对每种记录应规定其保存期,的保存和维护的程序文件对每种记录应规定其保存期,期限由组织自定,一般应保存到不再有参考价值为止(测期限由组织自定,一般应保存到不再有参考价值为止(测量标准的记录一般要长期保存)对记录的修改应有明确量标准的记录一般要长期保存)对记录的修改应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计算机中记录的修改,总的原则是:必须授的规定,包括计算机中记录的修改,总的原则是:必须授权的人员方能修改,修改后应保证修改前的记录清晰可见权的人员方能修改,修改后应保证修改前的记录清晰可见(通常采用杠改的原则),每份记录修改应不超过(通常采用杠改的原则),每份记录修改应不超过3次,次,若超过则应作废,重新进行操作和记录;若超过则应作废,重新进行操作和记录;• 4、当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应当规定:如何保、当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应当规定:如何保证校准和测试数据在采集、输入、处理、贮存或传输过程证校准和测试数据在采集、输入、处理、贮存或传输过程中符合要求,并保证数据不丢失,要有备份的软件,并对中符合要求,并保证数据不丢失,要有备份的软件,并对计算机与数据传输进行适当的检查和维护。

      计算机与数据传输进行适当的检查和维护• 5、记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准确可靠、真实可信记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准确可靠、真实可信70 4.4.标识的要求标识的要求 6.2.4 6.2.4 标识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标记一般有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标记要做到简洁、统一、规范,不宜复杂化标记一般有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标记要做到简洁、统一、规范,不宜复杂化 要点要点 :: 1).1).标识可分为:标识可分为:a.a.表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该类标识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表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该类标识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清楚地标识出计量确认状态清楚地标识出计量确认状态( (如如合格、限用、停用、报废、封存;测量标准;合格、限用、停用、报废、封存;测量标准;等等) )。

      此标识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进行标识;此标识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进行标识;b.b.表示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应清楚表示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过程(或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特定状态地标识测量过程(或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特定状态( (如受控、失控趋势、失控如受控、失控趋势、失控等等) )2).2).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3).3).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它设备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它设备( (如如ABAABA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标识、实验用等)标识、实验用等)71 三、物资资源三、物资资源1.1.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和指南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和指南6.3.1 6.3.1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

      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指南指南( (略略) ) 1.1.应提供满足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并加以标识应提供满足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并加以标识( (如设备一栏表如设备一栏表) );; 2. 2.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 3. 3.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 4. 4.测量管理体系内还应包括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测量管理体系内还应包括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度计)度计) 要点要点72 •1 1、测量设备的概念和范围、测量设备的概念和范围• 测测量量设设备备在在我我国国也也称称为为计计量量器器具具。

      首首先先要要明明确确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概概念念和和范范围围 本本标标准准的的定定义义::实实现现测测量量过过程程所所必必需需的的测测量量仪仪器器、、软软件件、、测测量量标标准准、、标标准准样样品品((标标准准物物质质))或或辅辅助助设设备备或或它它们们的的组组合合根根据据这这一一定定义义去去合合理理地地确确定定测测量量设备的范围,主要有:设备的范围,主要有:• A A、标准测量设备(基准、标准、标准器);、标准测量设备(基准、标准、标准器);• B B、各类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和测试软件;、各类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和测试软件; •C C、测量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如专用电源、控温器;可作长度测量用的工装、、测量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如专用电源、控温器;可作长度测量用的工装、模具、胎具、定位器等);模具、胎具、定位器等);• D D、检定装置和校准设备;、检定装置和校准设备;• E E、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用的产品检验设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用的产品检验设备;• F F、性能试验、寿命试验和环境试验用的试验设备;、性能试验、寿命试验和环境试验用的试验设备;• G G、监视用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设备连用的记录器和控制器。

      监视用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设备连用的记录器和控制器• 在理解测量设备的范围时,应特别强调在理解测量设备的范围时,应特别强调““标准物质标准物质””与用于测量的与用于测量的““计计算机软件算机软件””既然他们是测量设备,那就应该按测量设备来进行管理如:登既然他们是测量设备,那就应该按测量设备来进行管理如:登记入帐、加标记、校准等等;记入帐、加标记、校准等等;• 测量设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按用途分为长、热、力、电等,按管理分测量设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按用途分为长、热、力、电等,按管理分为强检与非强检;按体系分为体系内与体系外等等)为强检与非强检;按体系分为体系内与体系外等等) 73 •2 2、测量设备的配备、测量设备的配备• 对测量设备的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对测量设备的管理的原则应该是:所有的测量设备均应纳入管理,所有的测量设备均应纳入管理,所有的测量设备应按其用途、种类等分别进行管理所有的测量设备应按其用途、种类等分别进行管理• 总的配备原则是:总的配备原则是:组织应具有满足规定计量要求所必需的所有测组织应具有满足规定计量要求所必需的所有测量设备量设备,即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测量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这,即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测量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这就涉及到测量设备的选择和配备(类似于原标准中的策划),主要应就涉及到测量设备的选择和配备(类似于原标准中的策划),主要应考虑满足顾客(内部和外部)的要求,总的原则是测量设备固有的最考虑满足顾客(内部和外部)的要求,总的原则是测量设备固有的最大允许误差与工艺过程参数控制限或产品检验公差极限的对应值之比大允许误差与工艺过程参数控制限或产品检验公差极限的对应值之比应选择应选择1/3—1/101/3—1/10,测量范围应选择在测量设备量程的,测量范围应选择在测量设备量程的2/32/3处比较准确,处比较准确,除此之外,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有关辅助装置、环境、测量方法、人员能力的影还要考虑有关辅助装置、环境、测量方法、人员能力的影响等等方面。

      响等等方面•3 3、测量设备的流转程序、测量设备的流转程序• 入库验收、装卸运输、贮存保护、领用发放、使用维护等规定入库验收、装卸运输、贮存保护、领用发放、使用维护等规定• 4 4、其他方面:测量设备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其他方面:测量设备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监视和记录影响量(如:温湿度计)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监视和记录影响量(如:温湿度计)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74 •5.5.对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对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八)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八)• ((1)负责接收、处置、搬运、储存和发放测量设备;)负责接收、处置、搬运、储存和发放测量设备;• ((2)负责处理测量设备纳入或撤出体系;)负责处理测量设备纳入或撤出体系;• ((3)对上述要求应建立、保持和使用程序文件;)对上述要求应建立、保持和使用程序文件;• ((4)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 6.对测量设备的指南对测量设备的指南• ((1)由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同,被确认的测量设备)由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同,被确认的测量设备只能用于某些特定测量过程;只能用于某些特定测量过程;• ((2)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实验室进行;外的实验室进行;• ((3)标准物质的特性可用以满足校准要求标准物质的特性可用以满足校准要求 75 2.2.对环境的要求和指南对环境的要求和指南 6.3.2 6.3.2 环境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并用于测量结果 1). 1).应制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的文件;应制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的文件; 2).2).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 3).3).测量设备制造者通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制造者通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的技术规范;的技术规范; 4).4).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5).5).应对环境条件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予以记录。

      应对环境条件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予以记录要点要点 76 四、外部供方四、外部供方 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指南(略)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外部供方包括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外部供方包括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2.2.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3.3.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4.4.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5.5.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6.6.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如ISO/IEC 17025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证明其技术能力;7.7.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要点要点 77 第第6 6条条. .资源管理的要点资源管理的要点一、资源包括:一、资源包括: 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程序、软件、记录、标识程序、软件、记录、标识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测量设备、环境测量设备、环境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应由应由最高领导最高领导负责提供负责提供三、资源也是产生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三、资源也是产生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要负责对资源进行管理要负责对资源进行管理 78 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9 被测对象被测对象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校准规范校准规范符合符合校准规范校准规范符合符合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校校准准过过程程验验证证过过程程测测量量过过程程测量标准装置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特性计量特性校准校准 比较比较计计量量确确认认过过程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测量人员测量人员测量方法测量方法80 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7.1.1 总则总则 7.1.2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81 1.1.计量确认的总要求计量确认的总要求 7.1.1 7.1.1 总则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 2和附录和附录A 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指南(略)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略) 1). 1).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 2). 2).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 );; 3). 3).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的允许限以内的方法要求的允许限以内的方法;; 4). 4).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便用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便用和特殊要求和特殊要求 。

      要点要点82 • 了解过程、确认过程、控制过程是本标准最关键的内容之一了解过程、确认过程、控制过程是本标准最关键的内容之一• 1 1、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ISO 9000ISO 9000)• 注解:注解:• ((1 1)一个过程的输出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输出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入; ;• ((2 2))组组织织为为了了增增值值通通常常对对过过程程进进行行策策划划并并使使其其在在受受控控条条件件下下进进行行; ;• ((3 3)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常称之为““特殊过程特殊过程”” •2 2、了解过程应该准确把握的几点:、了解过程应该准确把握的几点: •((1 1)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 83 •过程一般由输入、输出、资源和活动(程序)构成一组相互关联和相过程一般由输入、输出、资源和活动(程序)构成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

      互作用的要素过程过程””的三要素是输入、输出和活动将输入转化的三要素是输入、输出和活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条件是资源,转化的动因是依靠活动,活动可以通过程序来为输出的条件是资源,转化的动因是依靠活动,活动可以通过程序来实现• ((2 2)通常一个活动的输出可能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一个活动的输出可能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输出可能是下一个(或者多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一个过程的输出可能是下一个(或者多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输入也可能是上一个过程(或几个)过程的输出过程一般会形成网输入也可能是上一个过程(或几个)过程的输出过程一般会形成网络,过程也包括络,过程也包括““子过程子过程””或或““分过程分过程””,如每一个计量确认活动可,如每一个计量确认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子过程,整个的计量确认过程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子过程以看作是一个子过程,整个的计量确认过程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子过程组成的母过程或总过程组成的母过程或总过程84 •((3 3)过程的实现应该产生增值过程的实现应该产生增值• 计量确认过程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增值,但可通过过计量确认过程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增值,但可通过过程产生间接增值。

      因为,如果我们只注意活动的结果,不程产生间接增值因为,如果我们只注意活动的结果,不注意活动的过程,往往等到结果出来以后才发现问题,资注意活动的过程,往往等到结果出来以后才发现问题,资源已经被浪费源已经被浪费; ;如果我们把一项活动看作是输入到输出的如果我们把一项活动看作是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我们就会注重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全过程,我们就会注重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大效益的利用资源,这样高效益的活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大效益的利用资源,这样高效益的活动将会产生增值动将会产生增值 85 • 另外,我们在设计和建立过程时都应该注意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另外,我们在设计和建立过程时都应该注意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将可能产生的输出和输入进行比较,选用输出大于输入的过程,改并将可能产生的输出和输入进行比较,选用输出大于输入的过程,改进哪些没有直接增值或者没有间接增值的过程,只有每个过程都能增进哪些没有直接增值或者没有间接增值的过程,只有每个过程都能增值,企业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值,企业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 ((4 4)输入与输出的确定输入与输出的确定。

      • 通常情况下,某种要求、某种设想或前提条件可以视为输入通常情况下,某种要求、某种设想或前提条件可以视为输入; ;所期所期望的结果定为输出为了使过程取得效益,我们对某些过程预期的结望的结果定为输出为了使过程取得效益,我们对某些过程预期的结果(即输出)可以作出有直接或间接增值的预期,这样的预期结果可果(即输出)可以作出有直接或间接增值的预期,这样的预期结果可以产生效益以产生效益 86 • ((5 5)利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利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 利用过程方法这一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可以使企业得到增值的效益对利用过程方法这一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可以使企业得到增值的效益对过程进行管理包括确定每个过程的关键活动,编制有效期的程序,明确职责过程进行管理包括确定每个过程的关键活动,编制有效期的程序,明确职责和权限,制定充分利用资源的措施、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对特殊的管理包和权限,制定充分利用资源的措施、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对特殊的管理包括过程的确认、过程鉴定、人员资格和设备能力鉴定、过程方法和程序、记括过程的确认、过程鉴定、人员资格和设备能力鉴定、过程方法和程序、记录及再确认的要求录及再确认的要求等。

      等 • ((6 6)过程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过程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在企业中不同类的过程往往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如确认过程、测在企业中不同类的过程往往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如确认过程、测量过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正确识量过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正确识别并有效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也是过程方法的重要内容别并有效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也是过程方法的重要内容 87 • ((7 7)测定和评估过程的能力测定和评估过程的能力• 建立和完成过程之后,要对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测定和评估过程的能建立和完成过程之后,要对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测定和评估过程的能力往往通过如对设备能力的评定、人员资格的鉴定、获得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力往往通过如对设备能力的评定、人员资格的鉴定、获得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分析、过程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评审、输出与输入效益的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过程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评审、输出与输入效益的比较等方法进行评估尽可能采用定量的测量方法,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及收集的信息评估尽可能采用定量的测量方法,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及收集的信息。

      • 3 3、举例、举例• 计量确认过程包括了几个小的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包括了几个小的过程• ((1 1)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输入是被校测量设备和上一等级标准器输)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输入是被校测量设备和上一等级标准器输出是校准结果及校准状态的标识活动是校准,即被测量设备与上一等级标出是校准结果及校准状态的标识活动是校准,即被测量设备与上一等级标准器的比较资源是校准人员、校准方法、校准的环境条件等准器的比较资源是校准人员、校准方法、校准的环境条件等 88 • ((2 2)导出计量要求的过程:输入是顾客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活动是:查找顾)导出计量要求的过程:输入是顾客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活动是:查找顾客要求(合同中找)或从产品标准、技术要求中找出,或从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中找出,客要求(合同中找)或从产品标准、技术要求中找出,或从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中找出,或从其他法律规定、或文件中找出,找出这些要求后要将其转化为测量要求,包括:或从其他法律规定、或文件中找出,找出这些要求后要将其转化为测量要求,包括:产品检验(也是一种测量)要求、生产过程监测要求、贸易结算、能源核算、环境监产品检验(也是一种测量)要求、生产过程监测要求、贸易结算、能源核算、环境监测、安全监测要求等,这些都是测量要求。

      测、安全监测要求等,这些都是测量要求 •然后将其转换成最大允许误差、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然后将其转换成最大允许误差、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等计量要求,这些要求是推导出来的,并不是测量出来的在计量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等计量要求,这些要求是推导出来的,并不是测量出来的在计量确认过程中的计量要求侧重于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以上导出活动构成了一个过程,确认过程中的计量要求侧重于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以上导出活动构成了一个过程,其资源是:技术规范、文件、合同等信息资源,具有熟悉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人员及计其资源是:技术规范、文件、合同等信息资源,具有熟悉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人员及计量专家等人力资源这个过程一般不需要测量设备等硬件量专家等人力资源这个过程一般不需要测量设备等硬件89 • •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从技术的角度讲,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从技术的角度讲,保证测量结果可靠的关键在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持续符合要求,评价的测量结果可靠的关键在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持续符合要求,评价的手段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手段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测测量量过过程程需需要要使使用用测测量量设设备备,,测测量量过过程程以以获获得得测测量量结结果果为为目目的的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准准确确度度是是测测量量结结果果的的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来来源源之之一一根根据据测测量量要要求求进进行行测测量量过过程程设设计计;;分分析析测测量量过过程程中中的的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来来源源,,确确定定对对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计计量量要要求求;;对对测测量量设设备备进进行行计计量量确确认认保保证证测测量量设设备备持持续续符符合合计计量量要要求求;;通通过过对对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控控制制,,保保证证测测量量结结果果的的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最最终终保保证证测测量要求的实现量要求的实现 90 • 1 1、对计量确认过程的总要求、对计量确认过程的总要求• ((1 1)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过程;)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过程;• ((2 2)计量确认过程包括测量设备校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验证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包括测量设备校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验证过程;• ((3 3)验证是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相比较;)验证是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相比较;• ((4 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通过校准得到的,以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通过校准得到的,以适宜其预期用途;• ((5 5))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操操作作者者应应得得到到与与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确确认认状状态态有有关关的的信信息息,,包包括括所所有有限限制制和和特殊要求。

      特殊要求• 2 2、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指南、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指南• ((1 1)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 ((2 2)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的准确度测量设备的准确度””;;• ((3 3))在在计计量量确确认认中中,,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计计量量特特性性可可以以与与计计量量要要求求直直接接比比较较以以实实现现计计量量确确认;认;• ((4 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91 计计量量确确认认过过程程顾客顾客b ba. a. 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b. b. 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见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见GB/T 19000-2000GB/T 19000-2000中中 3.3.53.3.5)。

      校校准准计计量量验验证证决决定定和和措措施施识别需求:开始识别需求:开始校准证书校准证书/ /报告报告校准状态标识校准状态标识a a设备是否符合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要求?是否存在计是否存在计量要求量要求不能验证不能验证能否调整或能否调整或维修?维修?调整或维修调整或维修评审确认间隔评审确认间隔状态标识状态标识确认状确认状态标识态标识返回顾客返回顾客结束结束校校准准((测测量量设设备备与与测测量量标标准的技术比较)准的技术比较)J J y ye e 验证或(和)验证或(和)确认文件确认文件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验证失败验证失败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是是再再校校准准循循环环图图2 2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92 A.2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CMRCMR)) 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CMRCMR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

      提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和计量知识CMR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间之间( (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 )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

      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力测量设备的CMR(CMR(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顾客完成) )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最大允许误差为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的测量设备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将将CMR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CMR 匹配最好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可规定供方可规定供方( (设备制造者设备制造者} }提供准确度提供准确度为为0.5%0.5%级量程为级量程为0-400kPa0-400kPa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93 A.3 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MEMC)) 由于由于MEMC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

      校准过程的输入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 测量的重要特性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 94 按按A.2A.2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200kPa时,误差为时,误差为3kPa3kPa,而校准,而校准不确定度为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准发现误差为0.6kPa0.6kPa,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大允许误差要求, ,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A.4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验证和计量确认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MEMC与与CMRCMR比较例如,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这种这种MEMCMEMC与与CMR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见GB/T19000GB/T19000::2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

      这一活动的质量95 计量要求一旦确定基本上是不变的,为什么每次计量确认都要与计量要计量要求一旦确定基本上是不变的,为什么每次计量确认都要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求进行比较?1.1.仪器送检后,不一定返回原来的测量过程;仪器送检后,不一定返回原来的测量过程;2.2.记录下来,内审和外审时用以证明经过验证了记录下来,内审和外审时用以证明经过验证了96 2.2.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7.1.2 7.1.2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间间隔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1).1).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2).2).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3).3).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和测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和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量过程统计控制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4).4).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5))对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应根据该设备的稳定性、用途和使用频度、使用对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应根据该设备的稳定性、用途和使用频度、使用环境等情况来进行决定实施本款标准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强检计量环境等情况来进行决定实施本款标准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强检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应根据器具的确认间隔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六条“强制检定的周期,由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计量检定规程强制检定的周期,由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确定”,因此,企业制定确认间隔的调整应不包括强检计量器具;,因此,企业制定确认间隔的调整应不包括强检计量器具; 要点要点 97 •根根据据再再校校准准前前的的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变变化化情情况况,,来来决决定定校校准准间间隔隔或或周周期期是是否否合合理理。

      企企业业规规定定一一类类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确确认认间间隔隔应应重重点点考考虑虑以以下下几几个个方方面面的的因因素素::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稳稳定定性性、、使使用用环环境境((温温度度、、湿湿度度、、尘尘土土、、酸酸性性气气体体含含量)、频率、准确度要求以及用途等方面的;量)、频率、准确度要求以及用途等方面的;• 不不要要随随意意延延长长校校准准间间隔隔或或周周期期,,除除非非有有充充分分的的证证据据说说明明延延长长不不会会影响使用中的准确度(证据包括统计数据和资料);影响使用中的准确度(证据包括统计数据和资料);• 总总之之,,确确定定确确认认间间隔隔的的基基本本原原则则是是::要要在在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准准确确度度变变化化对其可能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再次进行确认对其可能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再次进行确认98 3. 3.测量设备封印测量设备封印 7.1.3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变将会被发现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时应采取的措施指南(略)指南(略) 1). 1).应对某些测量设备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应对某些测量设备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印;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印;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2).2).保护措施是对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在能影响其性能的调整部位进行封保护措施是对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在能影响其性能的调整部位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封印的部位不适用于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的部位,如调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封印的部位不适用于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的部位,如调零部位;零部位; 3).3).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未经授权的改变将会被发现;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未经授权的改变将会被发现; 4).4).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九):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九): 5).5).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

      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 99 4.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需要时,记录应包括需要时,记录应包括( (略略) )指南指南( (略略) )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 1).1).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2).2).应保存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应保存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需要、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客的需要、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

      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保存; 3).3).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4).4).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内容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内容((1 1)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2 2)有)有时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果其时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果其最大允许误差可以由计量部门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确定最大允许误差可以由计量部门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确定3 3)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它)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它数据媒质数据媒质 要点要点 100 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一、一、测量过程的总要求测量过程的总要求 二、测量过程的设计二、测量过程的设计三、测量过程的实现三、测量过程的实现 四、测量过程的记录四、测量过程的记录101 一一、、测量过程的总要求测量过程的总要求 7.2.1 7.2.1 总则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1 1)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使用单台测量设备,也可能使用多台测量设备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使用单台测量设备,也可能使用多台测量设备 ((2 2)应对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应对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件和加以控制 ((3 3)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102 1.1.测量过程的管理程序测量过程的管理程序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103 2.2.识别影响量识别影响量①①找出影响要素:找出影响要素: 对对测测量量结结果果产产生生影影响响的的因因素素包包括括操操作作者者、、设设备备、、环环境境条条件件、、影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等;响量和应用方法的等;②②识别和考虑影响量识别和考虑影响量 影响量的定义影响量的定义 :: “ “影响量影响量 inrluenceinrluence quantity quantity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影响量104 应充分考虑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所有因素应充分考虑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所有因素( (影响量影响量) ),,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 (及其测量软件及其测量软件) )、环境条件、测量、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等根据计量学特征,影响测量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根据计量学特征,影响测量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很多,包括:——人员;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测量的溯源性;——抽样;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图2-7-2 决定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因素105 3.3.制定制定测量过程的规范和程序测量过程的规范和程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 (含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含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应包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括所有有关设备( (的标识的标识) )、测量程序、测量程序( (含测量方法、操作细含测量方法、操作细则、作业指导书则、作业指导书) )、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测量软件、使用条件( (环境环境) )、操作者能、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106 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顾客同意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指南(略)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指南(略) 可通过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比较;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性能特性 指南(略) 二、测量过程的设计二、测量过程的设计107 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 1.1.确定计量要求确定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 (找出找出) )这些要求这些要求 ( (见总要求见总要求)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最大允许误差为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

      的测量设备 (见附录见附录A)A) 108 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2.2.建立和完善测量过程建立和完善测量过程指南指南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方法;——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109 对对测量过程进行分类测量过程进行分类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1).1).高度控制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包含:的测量过程包含: . .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关键性的测量系统;. .复杂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测量系统;. .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2).2).非关键的简单测量非关键的简单测量过程包含:过程包含: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设备的一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3)对高度的测量过程的最高控制体现在对高度的测量过程的最高控制体现在连续的监视连续的监视 110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3.3.识别识别影响影响要素和选择控制限要素和选择控制限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门的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

      据、规范和警示111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指南指南特性的例子包括:特性的例子包括: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稳定性;稳定性; ——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 ——重复性;重复性; ——复现性;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 ( (引自附录引自附录A )A ) 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者的技能和经验 4.4.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112 1.1.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测量测量过程结果比较,过程结果比较,2.2.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 3.3.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等。

      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等5.5. 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113 7.2.3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应包括:条件应包括:a)a)  使用经确认的设备,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b)  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c)  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d)  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e)e)  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f)  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g)  按规定实施监视按规定实施监视 三、测量过程的三、测量过程的实现实现( (测量过程的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 ) ) 114 四、测量过程的记录四、测量过程的记录 7.2.4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 a)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b) b) 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息; c) c) 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d) d) 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e) e) 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 f) f) 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 g)g)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

      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这些记录 115 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1.1.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2.2.对溯源性的要求对溯源性的要求116 7.3.1 7.3.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5.1)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指南指南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也可使用其它形成文件的和可接受的方法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

      也可使用其它形成文件的和可接受的方法有可能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来是较小的,从技术或经济方有可能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来是较小的,从技术或经济方面来说仔细地确定它们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当记录这种决定和其理面来说仔细地确定它们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当记录这种决定和其理由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由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时可对类似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时可对类似型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型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化给出说明化给出说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

      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1.1.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117 要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要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1 1、、明明确确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的的概概念念和和作作用用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表表征征合合理理地地赋赋予予被被测测量量之之值值的的分分散散性性,,与与测测量量结结果果相相联联系系的的参参数数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在在3030多多年年前前就就提提出出了了((19731973年年)),,但但是是直直到到19931993年年才才达达成成统统一一认认识识,,被被世世界界各各国国和和国国际际组组织织所所采采用用我我国国也也作作出出了了相相应应的的规规定定::在在给给出出测测量量结结果果时时,,应应同同时时表表明明其其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是是表表示示测测量量结结果果的的可可疑疑程程度度,,用用某某个个参参数数,,通通常常是标准偏差表示,以衡量测量结果的质量(水平);是标准偏差表示,以衡量测量结果的质量(水平);•2 2、、在在进进行行测测量量、、使使用用测测量量结结果果、、说说明明测测量量结结果果时时,,企企业业应应考考虑虑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所所有有重重要要的的不不确确定定度度。

      这这就就是是说说,,在在三三种种情情况况下下,,即即进进行行测测量量、、说说明明((表表述述))测测量量结结果果和和使使用用测测量量结结果果时时,,都都应应考考虑虑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换换句句话话说说,,要要估估计计各各类类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的的来来源源和和大大小小,,在在表表述述和和估估计计测测量量结结果果时时,,要要估估计计和和计计算算““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或或““扩展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这个参数应加在测量结果的后面;,这个参数应加在测量结果的后面;•3 3、、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是是由由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误误差差、、人人员员操操作作水水平平和和能能力力的的局局限限性性,,测测量量程序和测量方法的不严密以及环境对测量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程序和测量方法的不严密以及环境对测量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118 • 4 4、、在在评评估估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时时,,要要考考虑虑全全部部有有关关数数据据和和资资料料,,也也可可以以通通过过对对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统统计控制方法得到数据和资料来进行评估应从下列各方面识别不确定度:计控制方法得到数据和资料来进行评估。

      应从下列各方面识别不确定度:• ((1 1))所所使使用用的的测测量量设设备备((含含测测量量标标准准)),,如如设设备备的的分分辨辨力力、、稳稳定定性性、、抗抗干干扰扰能能力力、、漂移等;漂移等;• ((2 2)环境条件影响,如偏离标准条件及对环境影响量的测量不完善;)环境条件影响,如偏离标准条件及对环境影响量的测量不完善;• ((3 3)人员估读及数字显示的误差;)人员估读及数字显示的误差;• ((4 4)其他来源,如测量原理、被测对象、引用参数等可能引起的不确定度其他来源,如测量原理、被测对象、引用参数等可能引起的不确定度• 5 5、、明明确确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与与误误差差理理论论的的关关系系::误误差差理理论论是是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的的理理论论基基础础,,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是是误误差差理理论论的的一一个个应应用用测测量量误误差差是是一一个个理理想想的的概概念念,,一一般般不不能能准准确确地地知知道道,,测测量量结结果果的的不不确确定定度度反反映映了了对对被被测测量量值值的的准准确确知知识识的的一一种种缺缺乏乏,,即即不不能能确确定定的的程度;程度;• 6 6、、测测量量不不确确定定度度的的表表达达::((1 1))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最最多多保保留留2 2位位有有效效数数字字;;((2 2))测测量量结结果果与不确定度末位对齐。

      与不确定度末位对齐119 项项 目目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测量误差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测量结果减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结果减被测量的真值本本 质质置信水准的区间半宽度,或为置信水准的区间半宽度,或为标准差,或为其倍数标准差,或为其倍数测测量量结结果果与与被被测测量量值值的的真真值之差值的特点值的特点恒为正值恒为正值可正、可负可正、可负对结果的影对结果的影响响对测量结果不能修正对测量结果不能修正可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可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分分 类类A A类、类、B B类不确定度评定类不确定度评定随机、系统等误差随机、系统等误差含含 义义测量结果的可疑程度测量结果的可疑程度测测量量结结果果减减被被测测量量之之值值的的估计120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A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 u((χ))•1.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χ==•χ1++ χ2 ++ χ3 ++… ++ χn n χ :测量结果:测量结果121 •2、贝赛尔公式:、贝赛尔公式:s ((χi)=)= n ∑((xi —x)2 i=1 n-1122 •A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实验标准差 s ((χi)=贝赛尔公式)=贝赛尔公式•3.A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 u((χ)=)=• s ((χi))• •B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 u((χ))•B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 u((χ))== U k U::上一级校准时带来的扩展不确定度上一级校准时带来的扩展不确定度 k::上一级校准时的包含因子上一级校准时的包含因子 (或用置信概率(或用置信概率p换算出换算出k值)值) 1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u²c= u²(A)++ u²(B)•或或•uc= √ u²(A)++ u²(B)•扩展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U•U==k uc•k::包含因子(一般取包含因子(一般取k==2))•uc: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124 7.3.2 7.3.2 溯源性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到SISI单位标准。

      单位标准 对对SI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与SI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 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SI单位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指南(略)指南(略)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的期限予以保存 2.2.对溯源性的要求对溯源性的要求125 溯源溯源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首要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首要过程1).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溯源?溯源?2).2).校准、检定、高层比对、数据传播、校准、检定、高层比对、数据传播、MAPMAP法都法都是一种溯源方式;是一种溯源方式;3).3).测量结果溯源到测量结果溯源到SISI单位;单位;包括,测量设备的溯源和测量数据的溯源;包括,测量设备的溯源和测量数据的溯源;4).4).基准发展到自然常数;基准发展到自然常数;5).5).应溯源到国家或其他有资格的实验室。

      应溯源到国家或其他有资格的实验室 126 一、计量确认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一、计量确认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校准和测量设备和测量设备验证验证;;图图2 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P191)(P191)和和附录附录A A计量确认过程概述计量确认过程概述(P192)(P192) 二、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二、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1 1.对测量过程应识别对测量过程应识别影响要素影响要素( (影响量影响量) ) ;; 2. 2.测量应在测量应在受控受控条件下实施条件下实施( (分别控制分别控制影响要素影响要素) ) ;; 3. 3.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三、测量不确定度三、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四、溯源性四、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SI单位标准。

      单位标准 第第7条条.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的要点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的要点127 8.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8.1总则总则8.28.2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8.4 8.4 改进改进128 8.18.1总则总则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 a 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 b b)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要点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符合本标准和本标准和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部门应策划和实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部门应策划和实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监视、、分析分析和和改进改进•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 1 1、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分析的对象:、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分析的对象:•((1 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2 2)特殊和(或)关键测量过程;)特殊和(或)关键测量过程;•((3 3)外部和内部顾客对其满足计量要求的满意程度;)外部和内部顾客对其满足计量要求的满意程度;•((4 4)测量管理体系运行可实施的状况;)测量管理体系运行可实施的状况;•((5 5)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的的程度。

      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的的程度 一、分析和改进的总要求一、分析和改进的总要求129 •2 2、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分析的方式和手段、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分析的方式和手段•((1 1)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2 2)测量管理体系日常的监督抽查;)测量管理体系日常的监督抽查;•((3 3)测量管理体系定期的内部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定期的内部审核;•((4 4)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5 5)收集汇总的各类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收集汇总的各类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 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监监视视和和分分析析的的目目的的是是为为了了实实现现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体系的持续改进130 1.总要求总要求 8.2.1 8.2.1 总则总则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要点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计量职能部门为了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利用:计量职能部门为了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利用:1).1).审核审核;;2).2).监视监视;;3).3).其它其它适用技术适用技术。

      二、审核和监视二、审核和监视131 8.2.28.2.2顾客满意顾客满意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通过通过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说明顾客满意的信息;是否已满足来说明顾客满意的信息;2).2).应制定应制定获得信息和采用这些信息的获得信息和采用这些信息的方法方法要点要点:: 2.2.顾客满意顾客满意132 8.2.3 8.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 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 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指南(略)指南(略) 要点要点::在第五部分专门讲解在第五部分专门讲解 3 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133 4.2.4 4.2.4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

      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 要点:要点: • 1).1).监视的监视的对象对象是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是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2).2).监视应按照程序文件和确定的监视应按照程序文件和确定的时间时间间隔进行;间隔进行;3).3).监视应确定所用的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监视范围;,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监视范围;4).4).体系监视应建立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确保体系监视应建立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确保迅速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取纠正措施;5).5).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6).6).监视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监视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文件4.4.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34 ①①简单简单控制控制( (监视监视) )方法:方法: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

      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②②复杂复杂控制控制( (监视监视) )方法:方法: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全部要素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全部要素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 ③③制定控制制定控制( (监视监视) )程序,按进行程序,按进行程序监视程序监视 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1) 1) 监视的方法监视的方法135 2).2).核查标准在核查标准在用统计技术进行用统计技术进行监视时的应用监视时的应用①①测量过程的统计规律测量过程的统计规律 统计技术是通过统计技术是通过对核查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进行测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测量过程进行,并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测量过程进行,并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②②核查标准的含义和作用核查标准的含义和作用 在在GB/T 19022.2-2000/ISO10012-2:1997GB/T 19022.2-2000/ISO10012-2:1997标准中对标准中对““核查标准核查标准””给出的定义给出的定义是是: :为了对某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该过程的测量来收集数据所使为了对某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该过程的测量来收集数据所使用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他物体。

      用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他物体③③选择核查标准选择核查标准 核查标准所体现的量及其量程应与测量过程所测的量相一核查标准所体现的量及其量程应与测量过程所测的量相一致 核查标准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核查标准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核查标准应通过独立于受控测量过程的另一个过程来测量或校准,这个核查标准应通过独立于受控测量过程的另一个过程来测量或校准,这个过程比所要控制的过程更精密过程比所要控制的过程更精密 136 3).3).控制图的绘制控制图的绘制 ①①控制图的概念控制图的概念 控制图是对过程加以测定、记录并进行极值管理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控制图是对过程加以测定、记录并进行极值管理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CL)、上控制限()、上控制限(UCLUCL)和下控制限()和下控制限(LCLLCL),并有),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参见图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参见图2-8-3 2-8-3 UCLUCL、、CLCL、、LCLLCL统称为控制线。

      若控制图中的描点落在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描点落在UCLUCL和和LCL LCL 之外,或描点在之外,或描点在UCLUCL和和LCLLCL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示过程出现了异常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示过程出现了异常图图图图2-8-32-8-32-8-32-8-3137 ②②控制控制. .图的类型图的类型常规控制图主要有两种类型:计量控制图和计数控制图在计量控制常规控制图主要有两种类型:计量控制图和计数控制图在计量控制图中常用的类型包括均值控制图、极差控制图和标准偏差控制图图中常用的类型包括均值控制图、极差控制图和标准偏差控制图a.a.均值控制图均值控制图均值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均值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138 b.b.极差控制图极差控制图 如图如图2-8-52-8-5所示c.标准偏差控制图标准偏差控制图139 三、不合格三、不合格控制控制1.1.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8.3.1 8.3.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

      指南指南 要点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应确保应确保发现任何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措施;;2).2).应当应当标识标识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3).3).在实施纠正措施前,可以采取在实施纠正措施前,可以采取临时临时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140 8.3.28.3.2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 要点:要点:1).1).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2).2).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3).3).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

      2.2.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141 可通过对可通过对测量测量过程结果的如下信息的来揭示:过程结果的如下信息的来揭示:————分析控制图,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随后的检验,————实验室间比较,实验室间比较,————内部审核,内部审核,————顾客反馈顾客反馈指南指南 ::测量过程失效,如,核查标准损坏或操作能力改变,可通过如测量过程失效,如,核查标准损坏或操作能力改变,可通过如下的过程结果的信息来下的过程结果的信息来揭示揭示: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实验室间比较;内部审核;顾客反馈实验室间比较;内部审核;顾客反馈测量过程失测量过程失效效如何及时发现?如何及时发现?142 8.3.38.3.3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误操作;封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

      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 3.3.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什么是不合格测量设备?什么是不合格测量设备?143 8.4.18.4.1总则总则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计量职能部门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计量职能部门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2).2).计量职能部门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计量职能部门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进行修正修正;;四、改进四、改进1.1.总要求总要求144 8.4.28.4.2纠正措施纠正措施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 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 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

      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 1).1).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2).2).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前应经过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验证;;3).3).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形成文件 要点:要点: 应区别应区别 :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2.2.纠正措施纠正措施145 8.4.38.4.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下述各项的要求:a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b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c 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d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e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计量职能部门应制定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制定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相适应;应与潜在问题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相适应;2).2).应建立应建立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规定下述各项的要求:,规定下述各项的要求: 要点要点::3.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46 一、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一、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GB/T 19011GB/T 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二、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二、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1.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和和测量测量过程过程2.2.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统计技术和监视技术和监视范围;范围;三、不合格控制三、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设备四、改进四、改进纠正、纠正措施、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第第8条条.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的要点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的要点147 ISO10012ISO10012新与老的比较新与老的比较ISO10012ISO10012 ISO10012ISO10012-1 -1 4.4.总要求总要求 4. 4.要求要求 5.5.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4.5 4.5 策划策划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4.4 4.4确认体系评审确认体系评审6.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4.18 4.18 人员人员 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4.7 4.7 确认程序文件确认程序文件 程序、软件、程序、软件、 4.8 4.8 记录记录 记录、标记记录、标记 4.10 4.10 确认标记确认标记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4.2 4.2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4.14 4.14 贮存和管理贮存和管理 环境环境 4.17 4.17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4.13 4.13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新的要求新的要求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顾顾 客客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软件软件148 ISO10012 ISO10012 ISO10012ISO10012-1-1 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4.3 4.3 确认体系确认体系 总则、确认间隔总则、确认间隔 4.11 4.11 确认间隔确认间隔 调整(封缄)、记录调整(封缄)、记录 4.12 4.12 封缄的完整性封缄的完整性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总则、设计、实现、记录总则、设计、实现、记录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6 4.6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4.16 4.16 测量不确定度累计测量不确定度累计 溯源性溯源性 4.15 4.15 溯源性溯源性 8.8.测量管理体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分析和改进8.1 8.1 总则总则 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4.4 4.4确认体系确认体系审核审核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4.9 4.9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8.4. 8.4. 改进改进 新的要求新的要求 验验 证证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监监 视视不合格体系不合格体系不合格不合格测量测量 改改 进进149 a. a.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范围;; b. b.成立贯彻标准的工作成立贯彻标准的工作班子班子;; c. c.制定贯彻标准的制定贯彻标准的计划计划;; d. d.培训培训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员;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员; 一、体系的准备一、体系的准备阶段阶段1.1.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步骤: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150 二、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二、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文件 •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组成文件制定工作组,具体文件由计量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组成文件制定工作组,具体文件由计量部门组织制定;或者计量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制定。

      部门组织制定;或者计量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制定 a.a.参照参照ISO10013ISO100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指南” ::b.b.必须必须编编入入文件的文件的内容内容 ::c.c.要要采用采用““过程的过程的方法方法”” :增加:增加流程图流程图和和过程的过程的识别识别;;d.d.对对新建立新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体系的如何编制e.e.对按对按老老标准己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标准己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f.f.对对技术文件技术文件的编制的编制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的书面文件见见《《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 (增补本增补本) ) 计量管理体系实用案例计量管理体系实用案例 151 三、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目标三、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目标a.a.制定质量目标包括不同职能和制定质量目标包括不同职能和层次层次目标:目标:有总体目标;计量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目标;校准和测量过有总体目标;计量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目标;校准和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的质量目标;程及其控制的质量目标;b.b.可实现,可操作,可实现,可操作,可测量可测量,可评价;,可评价; c.c.例子例子:指南:指南152 四、建立或完善计量职能四、建立或完善计量职能a.a.计量职能包括计量职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术技术两方面的职能两方面的职能 ;;b.b.在计量职能中涉及了组织在计量职能中涉及了组织(3(3条条)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3(3条条) )以以及计量职能部门及计量职能部门(19(19条条) )、有关进行测量和校准的机构、有关进行测量和校准的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在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及其职能部门在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责任; c.c.计量职能应编入质量手册计量职能应编入质量手册(p270)(p270)和程序文件和程序文件(p274)(p274)绘制绘制职能结构图职能结构图和和职能分配表职能分配表153 二、计量确认过程的实施二、计量确认过程的实施1 .1 .计量确认过程实施步骤计量确认过程实施步骤a.a.建立测量设备建立测量设备一览表一览表( (包括:设备基本情况、校准情况、使用情况包括:设备基本情况、校准情况、使用情况等等) )::b.b.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的分类分类管理管理( (如,如, ABCABC分类分类) );;c.c.导出测量设备的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如,最大允许误差如,最大允许误差) );;d.d.对测量设备进行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校准( (自校或送检自校或送检) )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如,如,示值误差示值误差) ) ;;e.e.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比较( (即验证即验证) );;f.f.在计量要求限之内在计量要求限之内-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合格合格- -发计量确认合格证书发计量确认合格证书- -贴计量确贴计量确认合格标记认合格标记- -投入使用;投入使用;g.g.在计量要求限之外在计量要求限之外-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不合格不合格- -调修调修- -再校准再校准- -再验证;再验证;h.h.调修后仍不合格的调修后仍不合格的- -降级或报报废等降级或报报废等处理处理。

      154 2.2.保留计量确认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保留计量确认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计量确认过程应计量确认过程应保留并提供保留并提供::a.a.测量设备测量设备一览表一览表;;b.b.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导出的方法;;c.c.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校准记录校准记录、证书;、证书;d.d.测量设备校准后的测量设备校准后的计量特性计量特性;;e.e.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比较比较( (验证验证) )的记录的记录;;f.f.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的标识标识;;g.g.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的调整、修理、处理的的调整、修理、处理的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h.h.计量确认间隔的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原因调整原因( (如果有如果有) ) ;;i.i.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的程序文件更改控制文件更改控制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155 四、测量过程控制的实施四、测量过程控制的实施 1.1.摸清测量过程的现状摸清测量过程的现状 a.a.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 b.b.对每个测量过程对每个测量过程建立档案建立档案;; c.c.档案档案包括包括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一台或者多台一台或者多台) )、人员、环境、方法、、人员、环境、方法、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 d. d.分类管理:高度控制和一般控制。

      分类管理:高度控制和一般控制 156 2.2.测量过程设计的步骤测量过程设计的步骤a.a.导出测量过程的导出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及其控制限;及其控制限;b.b.识别哪些识别哪些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可能影响测量过程的特性,如,可能影响测量过程的特性,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测量环境条件、影响量和测量方操作者、测量设备、测量环境条件、影响量和测量方法等;法等;c.c.配齐和完善能满足计量要求的配齐和完善能满足计量要求的资源资源,包括测量设备、,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人员、环境、方法等 157 3.3.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计量特性包括计量特性包括 ——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 ——稳定性;稳定性; —— ——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 —— ——重复性;重复性; —— ——复现性;复现性; ——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4.4.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 测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测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合格,可以进行测量;合格,可以进行测量; 测量特性超出计量要求测量特性超出计量要求----失控,按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处理。

      失控,按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处理5.5. 测量过程有效确认测量过程有效确认(可通过比较、比对、连续分析等方法实现)(可通过比较、比对、连续分析等方法实现)158 6.6.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测量过程应在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测量过程应在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 a. a.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 b.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c.c.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d. 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e.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f.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7.7.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159 8.8.制定测量过程控制的完整规范制定测量过程控制的完整规范 测量过程总则:测量过程总则:““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成文件的程序进行””160 9.9.保留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保留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a.a.测量测量过程过程一览表一览表;;b.b.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导出的方法;c.c.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影响要素影响要素的记录;的记录;d .d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情况记录,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情况记录,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e.e.评定评定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计量特性计量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的记,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的记录;录;f.f.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比较比较( (验证验证) )的记录;的记录;g.g.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受控条件受控条件的记录;的记录;h.h.测量测量过程过程的记录;的记录;i.i.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记录、报告或证书的记录、报告或证书;;j.j.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失控处理失控处理的记录的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k.k.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失控失控原因原因( (如果有如果有) ) ;;l.l.测量测量过程的过程的程序文件更改程序文件更改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 ;;m.m.每一个测量过程的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完整规范。

      161 五、建立测量结果的溯源和监视方法五、建立测量结果的溯源和监视方法计量部门计量部门 测测量过程量过程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约定真值=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约定真值=B B--A A 控制图控制图 数据库数据库 反复反复n n次次 计量标准装置计量标准装置传递标准传递标准 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核查标准核查标准被测对象被测对象AB162 8.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

      组织应确保立即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指南(略)指南(略)内部审核内部审核 p378p378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策划策划并并进行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2.2.内部审核的内部审核的结果结果应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部门;应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部门;3.3.应应记录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4.4.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5.5.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计量职能部门、合同方或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计量职能部门、合同方或第三方人员第三方人员进行;审核进行;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员不应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6. GB/T 190116. GB/T 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指南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163 一、审核的概念一、审核的概念 1 1、审核、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2.2.审核准则审核准则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注: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注: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3.3.审核证据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4.4.审核发现审核发现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5.5.审核结论审核结论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164 内部审核的程序与外部审核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以下区别:内部审核的程序与外部审核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以下区别: 目的目的:内部审核的目的在于寻找体系的不符合和改进的机会,:内部审核的目的在于寻找体系的不符合和改进的机会,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外部主要是符合性评价,作为批准认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外部主要是符合性评价,作为批准认证的输入;证的输入;方法方法:内部审核的方式可以是集中审核,也可以是分散审核;:内部审核的方式可以是集中审核,也可以是分散审核;外部审核是集中审核;外部审核是集中审核;抽样抽样:内部审核的抽样比例要大于外部审核;:内部审核的抽样比例要大于外部审核;改进改进:内部审核过程不仅要寻找问题,而且还应该指出改进的:内部审核过程不仅要寻找问题,而且还应该指出改进的措施;外部仅指出不符合,而不提出改进的方法。

      措施;外部仅指出不符合,而不提出改进的方法 165 二、二、内部内部审核的程序审核的程序内部审核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内部审核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1.制定制定《《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部审核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也可以按着企业管理体系审核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管理体系也可以按着企业管理体系审核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内部审审核核2.2.制定制定《《年度内部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审核计划》》和日程安排表和日程安排表3.3.开展审核活动编制开展审核活动编制《《内部审核内部审核检查表检查表》》和填写和填写《《不符合项记不符合项记录录》》4.4.编制编制《《内部内部审核报告审核报告》》5.5.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的跟踪与验证跟踪与验证 166 三、审核方法三、审核方法1.1.编制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内部审核检查表》》 2.2.按照检查表的要求进行现场审核按照检查表的要求进行现场审核 ―― ――与员工及其他人员的与员工及其他人员的面谈面谈;; ――――对活动、测量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对活动、测量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观察观察;; ――――文件文件,例如:方针、目标、计划、程序、标准、规程、规范、,例如:方针、目标、计划、程序、标准、规程、规范、指导书、标准证书、检定和校准证书、计量审核标识、许可证书、指导书、标准证书、检定和校准证书、计量审核标识、许可证书、合同和订单等;合同和订单等; ――――记录记录,例如:计量审核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体系管理过,例如:计量审核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体系管理过程的记录;程的记录; ――――现场试验现场试验,例如计量校准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试验;,例如计量校准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试验; ――――数据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 ――――受审核方受审核方抽样抽样方案的信息、抽样和测量过程控制程序的信息;方案的信息、抽样和测量过程控制程序的信息; ――――收集其他方面的相关收集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信息,例如:顾客反馈、来自外部和供方,例如:顾客反馈、来自外部和供方的相关信息;的相关信息; ――――检查检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

      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167 不符合不符合项记录记录 编号受审核单位: 受审核部门: 陪同人员: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规范、手册或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款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符合类型:文件不符合____;实施不符合____;效果不符合______ 不符合程度:主要不符合____;次要不符合_____ 审核员(签名):___________ 陪同人员(签名)_________ 审核组长(签名)_________ 受审核方代表(签名) 日期: 日期:3.3.填写填写《《不符合项记录不符合项记录》》 168 纠正措施:预计完成日期:__________部门负责人签名: 审核员确认签名:纠正措施完成情况:部门负责人签名: 日期:纠正措施跟踪及验证: 审核组长签名 日期:注: 在不符合类型和不符合程度中各选择一项169 不符合不符合不符合指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

      规范中对不符合按类型和严不符合指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规范中对不符合按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类:重程度进行了分类:按类型分为三种情况:按类型分为三种情况:――――文件不符合:体系文件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文件不符合:体系文件不符合标准的要求;――――实施不符合:实施过程不符合准则的要求;实施不符合:实施过程不符合准则的要求;――――效果不符合:实施结果不符合目标的要求效果不符合:实施结果不符合目标的要求按严重程度分为两个等级按严重程度分为两个等级::――――主要不符合主要不符合::((1 1)体系的运行与规范的要求不符合;)体系的运行与规范的要求不符合;((2 2)或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或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3 3)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次要不符合次要不符合::((1 1)孤立的人为错误;)孤立的人为错误;((2 2)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3 3)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重 170 四、四、 内部审核报告内部审核报告1.1.内部审核报告内容见内部审核报告内容见 2.2.汇总汇总《《不符合项记录不符合项记录》》,判断不符合性质。

      判断不符合性质3.3.进行纠正措施进行纠正措施《《不符合项记录不符合项记录》》中含中含《《纠正措施要求纠正措施要求》》,并将,并将《《纠正措施纠正措施要求要求》》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职能部门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职能部门4.4.进行纠正措施进行纠正措施的的跟踪与验证跟踪与验证《《不符合项记录不符合项记录》》中含纠正措施中含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的跟踪与验证 171 内内审员签字字姓名单 位审核职务审核员证号码联系/电子信箱172 五、审核重点五、审核重点1 1、、体系范围体系范围的审核的审核 2 2、、体系文件体系文件的审核的审核3 3、、计量要求计量要求的审核的审核4 4、、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审核的审核5 5、、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过程控制的审核的审核6 6、、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审核的审核7 7、、监视监视的审核的审核前三项注重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审核前三项注重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审核后四项注重于技术方面的审核后四项注重于技术方面的审核173 六、后续活动六、后续活动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年重监督审核侧重于年重监督审核侧重于::1.1.自我监督机制自我监督机制 受审核方的自我监督机制,特别是受审核方的内部审核和评受审核方的自我监督机制,特别是受审核方的内部审核和评审情况,包括:审核一年内的内部审核和评审记录;内部审核审情况,包括:审核一年内的内部审核和评审记录;内部审核员的资格证书、内审时间和项目、内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员的资格证书、内审时间和项目、内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附:内审员名单题及其整改情况附:内审员名单2.2.新增加的项目新增加的项目 如果有新的变化,则应对新增加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核,包括如果有新的变化,则应对新增加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核,包括增加:能源计量通则等强制标准的审核附:能源计量审核表增加:能源计量通则等强制标准的审核附:能源计量审核表 3.3.持续的改进持续的改进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的改进包括是否增加:测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的改进包括是否增加: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要求的导出、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要求的导出、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等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的改进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的改进 增加:增加: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共共 份份 计量要求的导出计量要求的导出 共共 份份 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 共共 份份174 谢 谢!17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