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doc
4页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青年教师棋艺·象棋棋艺·围棋培训与研究:湖北教宁德师专学报·自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启迪与智慧情报知识情报科研学报大学教育经济视野课程教育研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421”家庭结构模式呈增长趋势“,孝”在维系家庭关系和解决养老冲突问题上显得能力有限.人们一方面忙于工作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养老以维系社会稳定,尽忠和尽孝如何两全尽管已纠结中华民族数千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答案.于是,构建以解决养老冲突、维系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代养老制度显得十分必要.一、中国传统孝的内涵及其双重影响1.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养亲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孝”兴于周代,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尊祖敬宗、生儿育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1)尊祖敬宗.这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尽孝的主要内容.《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事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可见“,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2)生儿育女.西周“孝”的另一内涵是生儿育女,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其中大部分作品成文于该时期,诗中不乏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周颂•闵子小子》:“于呼皇考,水世克孝.”朱熹《诗经传》云:“孝子,主任之嗣子也”.[1]这里的“孝”都与生命延续和后代有关.(3)敬亲.中国传统“孝”的精髓在于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论语》中记载,在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毋庸置疑,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敬亲.(4)奉养.即赡养父母,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2]《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可见,奉养是“孝”之最基本义务.(5)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侍疾”就成了孝的内容.《礼记•曲礼上》云“: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孝”,就是老年父母生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6)善终.子女对父母的“孝”,是贯穿于父母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3]孔子简言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可见,中国人非常注重“孝”.天下之大以“孝”为大,行百里之首以“孝”为先.在丰富的孝道养老思想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当辩证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孝的正负效应“孝”具有双重效应.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应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把握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1)孝的积极功能“孝”道有助于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传统“孝”的奉养思想,为老人提供物质需求,有助于老人“老有所养”.第二,在敬亲方面,孝道思想保证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孟子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4]因此“,孝”的意思就是要赡养、侍奉老人,尊敬、爱护老人.就是说,孝亲敬老要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更主要的是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第三, 传统“孝”道规范了人们的观念, 可以陶冶人性、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以孝治天下”中的“孝”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润滑剂.(2)孝的负面影响产生于奴隶社会的传统孝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孝”具有封建色彩.其一、孝道宣扬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的奴隶主义.在封建社会,按照婚姻制度和封建“孝”的要求,子女的婚配嫁娶完全由父母包办.封建孝道不仅要求子女按父母的意愿去嫁娶,而且要求婚后不论什么原因都须生子.如婚后无子,父母生活无着落,家业无人继承,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尊.于是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5]其二、忠孝相通,移孝忠君.《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古代统治者鼓吹和倡导孝道,造成民间“愚孝”盛行,与其说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白“为子之道”,从而更好地孝敬父母,毋宁说是为了使臣民顺从忠诚,它是通过把子女对父母的“孝”移植为臣下对君王的“忠”来实现的.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养老思想十分丰富,既有利于解决家庭养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因素,又参杂着“愚孝”的文化糟粕.我们应当科学认识、弘扬和传承优良孝道文化,为构建我国现代社会养老制度做贡献.二、现代社会养老冲突及其成因分析1.养老冲突及其表现(1)养老冲突的涵义“冲突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由于至少一种的心理关系形成或者至少一种对抗性的互动关系形成连接起来的社会情况或社会过程.”[6]冲突是矛盾的表面化,养老冲突常常用来形容养老问题矛盾突出,是养老不和谐的产物,它是指子女、老人和社会之间因为养老基金(或精神慰藉)需求与供给不足而形成的对抗性社会现象.主体包括子女、老人和社会,三者构成养老冲突复杂的矛盾结构,冲突的客体是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和满足.(2)养老冲突的表现养老冲突表现为三种关系: ①子女与老人的冲突.这是养老冲突常见形式.因生活观念、工作时间和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相互争吵、纠纷、遗弃老人等一系列冲突.②子女与社会的冲突.子女和社会相互推脱责任,子女不愿或者出于能力所限把赡养老人的义务置于社会,社会对子女“不孝”的行为进行监督或惩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容易损害老人权益.③老人与社会的冲突.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源于老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给予老人的回报不对等,或者是社会不能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生活保障.2.养老冲突成因分析(1)孝道缺失是产生养老冲突的重要原因子女缺少基本的奉养和敬养,对老人不理解、不尊重和不支持,造成养老冲突.老年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处于弱势,需要年青一代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但许多子女对老人的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冲突加深.有些远离老人的子女定期给予老人物质奉养,却很少在精神上给以老人慰藉.殊不知,孝敬老人既有物质方面的(奉养),也有精神方面的(敬养),满足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现代家庭子女多重角色导致养老冲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现代家庭子女数逐渐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形成了一对年轻夫妇要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现状,即“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同时社会出现了“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社会资源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手中,哺育和反哺育这一环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家人的希望完全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子女陷入角色冲突,年轻人一方面需要花时间自我充电,补充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子女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其在赡养老人上力不从心,无法满足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3) 养老制度不完善是养老冲突存在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养老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许多子女连“能养”的条件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善养”.我国养老制度十分不完善,尤其在占据我国老年人口70%以上的农村,老人的权益就更难保障.交通和信息的落后,使许多成年男女距离老人遥远,与老人的联系非常有限,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加剧了养老冲突.我们提倡子女孝敬老人,但养老不能只依靠孝道,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养老制度,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让他们不再依赖子女,衣食无忧.所以,应当构建新型的现代养老制度“,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三、构建以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现代养老制度2008 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 亿,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到 2025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近 3 亿,约占总人口的 20%,80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 2500 万人.”[7]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养老制度,就成了公民和国家共同的历史使命,如果“把孝道理想化,拔高到可以无所遗漏地解决养老需求的程度,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更不可能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8]“国家承担对国民尤其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年公民的生活保障职责,正是中国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表现.”[8]1.现代养老制度的实现途径(1)树立全民养老意识构建现代养老制度,必须注重养老意识这个“软”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加强家庭内部养老意识的培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建立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现代养老,应该从家庭养老意识培养做起,从对家人的赡养延伸到对邻里、社会其他老人的积极“善养”,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的美好愿望.其次,要切实尊重老人的选择.社会中的老人有着自己和他人不同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社会角色,我们不应以个人的标准对老人进行评介,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老人必要的尊重和理解,为老人提供“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最后,要呼吁社会全体公民为养老事业做贡献.养老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国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应当在社会上树立这样的意识:以为养老事业付出为己任、以为养老事业贡献为荣耀,倡导社会全体公民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2)建立现代养老福利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和稳定的基本保障.首先,国家要加强养老公共设施建设.在当今社会中,许多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没有积蓄,没有固定收入,除了依靠子女外,没有别的路可走,而他们的子女收入也不高,养老现状可想而知.因此,国家应该建立敬老院、老年人娱乐场所和老年人学习场所等养老设施.其次,完善我国现行不公平、不合理的退休金制度.当前我国,公务员退休后可以领取丰厚的退休金,还有一个“老干局”来帮助他们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而占我国老年人口 70%以上的农村老人,却只有微薄的收入甚至根本就没有生活来源.我国在退休金制度上的“一国两制”,使得许多老人晚年生活十分艰难.国家理应从公平的角度出发,积极改善退休金制度.最后,要持续不断加大养老事业的投入.稳定持续的财力投入是保证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有报道说,“改革三十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1000 倍,拿些出来,不但符合国家改善民生的愿望,而且有助于促进内需,调整经济结构”.[8](3)国家政策上的宏观调控第一,持续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低收入者支付能力较为低下,一方面要养儿育女,另一方面要赡养老人,特别是老人生病时更显捉襟见肘.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满足其“能养”的条件,令其“善养”.第二,改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也是养老的基本保障.第三,控制物价.不合理的物价使人民的购买力不是提升而是降低了,增加了养老困难.第四,改革不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养老就是医疗.但我国现阶段医疗收费暗箱操作、透明度不高,过高的医疗费用令群众很难承受.2.现代养老制度的法律构想(1)立法保护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立法在我国古代已有先例.比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 强调以孝治天下, 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敬老的优抚政策,如“受粥法”中规定,民年 90 以上者,不但自己生活有保障,就连他的子、孙、妻、妾也可以得到政府的食物救济,不致使其挨饿.到了明代,明太祖连续两次颁发诏令,宣布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