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坡改梯建设力度,提高梯田综合效益.doc
12页加大坡改梯建设力度,提高梯田综合开发效益张忠平一、 梯田建设现状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 河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全县18 个乡镇,293 个行政村,总面积 1553.14 平方公里,总人口 43.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1.4 万人, 总耕地面积114 万亩(国土详查),其中山地面积 103 万亩截止 2008 年底,全县累计兴修水平梯田面积 96.8 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的 84.9%,占山地面积的 94%,农业人均基本农田 2.3 亩从 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县虽然实现了梯田化,但还存在以下两 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梯田布局和数量分布不均突出表现在 乡镇之间、村社之间梯田化的程度不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 的区域梯田化程度高,人均占有数量大;边远山区、土质坚硬区 梯田化程度低、人均占有数量少,还有些人少地多远离村社,县 界、乡界插花区坡耕地较多,这部分面积约12.5 万亩,造成水土 流失严重,人均基本农田占有量少,每人不足 1.5 亩,群众的生 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当地干部群众都有强烈改善 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今后梯田建设的攻坚破难区 域。
二是早期修建的梯田,大多数属人工修建,工程动土量小, 田面窄小,修建标准低,经过多年的生产运行后,部分已经不能 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机械耕作和梯田深层次开发的需要如: 由于田块面积小、道路配套不完善,在耕种时无法采用现代化的 耕作机械,仍然是人担畜驮的现状,大大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因此急需再次进行土地整治和道路、林网、灌溉、水窖的配 套,这部分面积为 15.5 万亩,约占现有梯田面积的16%,今后需 要进一步改造的任务仍然很大二、梯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庄浪县大部分农民长期陷入缺水喝、 缺饭吃、缺衣穿以及吃粮靠供应、喝水靠拉运、花钱靠救济的“三 缺”、“三靠”境地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庄浪县通过近 40 年的不懈努力,累计修成梯田96 万亩,投工5.67 万个,累计 移动土方2.76 亿方,于1998 年创建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并 在长期的梯田建设实践中铸造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 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使全县走出了长期困扰“三农”问 题的艰难境地,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县域粮食自 给,取得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全县经济社 会发展的第一次创业,使一个曾被认为“没治”的贫困县成了全 省乃至全国的典型,这是庄浪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建设成就。
庄 浪县梯田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 了机修梯田的力度,县水保局组建了机修服务队,采取人机结合 修梯田的方式,为新形势下梯田建设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途径,修 建了 3万多亩田路配套的高标准梯田实践证明,梯田工程不仅 是水土保持主体工程,更是广大群众最受欢迎的民生工程,兴修 梯田是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优化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措施庄 浪县百万亩梯田资源在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干旱贫困县群众的温饱问题 坡耕地修成梯田后,有效地缩短了坡长,改变了坡度,拦蓄了径 流,土壤肥力逐年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粮 食单产大幅度提高,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 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亩产由 过去的不足百斤提高到 2008 年的 320 斤,全县粮食总产在多次 徘徊中已由 8.2 万吨稳步提高到 13.4 万吨特别在 1997 年,我 县发生了50 年一遇的大旱,全年降雨量仅272.2 毫米,比正常年 份少一半,在坡耕地几乎绝收的情况下,梯田仍保持了每亩 232 公斤的产量,梯田的增产效益十分明显,充分显示了梯田大灾不 减产、小灾夺丰收的突出作用。
根据我局十年万亩梯田测产跟踪 调查,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 梯田以传统作物小麦计算可平均增产55kg,以此推算,100万亩 的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5.5万吨,全县现有梯田按生产粮食计算 每年可增产150万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808万t的18.6%,每年 可解决 40 万人的粮食需求,相当于全县农村人口一年的口粮, 有效地提高了全县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 题,保障了粮食安全需要二是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统计 表明,全县现有耕地中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96%,多年来通过大 力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广大山区有限 的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减少土壤水、肥流失,大大提高了耕地 的蓄水保墒和培肥能力据平凉市水保科研所对 1 万亩梯田 10 年跟踪调查研究,梯田的拦泥效率和蓄水效率分别为 92.8%和 90.5%,梯田耕层年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坡耕地高 7%—12%据此 计算,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433 万吨,保 住了 233 万吨的有机质、17 万吨氮素和 33 万素吨磷素,拦水总 量约2500 多万方,相当于25座库容百万方水库的蓄水量,节约 水利工程投资约 3亿元,为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三是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庄 浪县全县 114 万亩耕地中,可供灌溉的川水地仅 11 万多亩,旱 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96.4%,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县多年的实 践证明,在山区推广农业新技术,只有在梯田上作文章,一些先 进适用技术才能推广开来,应用得上,效果才会明显由于水平 梯田便于机耕、机播、灌溉、覆膜等,为大面积发展现代旱作农 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县通过大面积推广良种选育、机耕机播、 间作套种、轮作换茬、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和洋芋等旱作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涌现出了一批 “吨粮田”、“双千田”的示范典型据庄浪县梯田化建设及开发 研究课题分析:梯田后续开发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达 到 25.7% ,其中科技进步对梯田后续开发的贡献率高达 56.8%, 梯田后续开发的净效益达 116.8 元/亩今年全县能够顺利推广 35 万亩全膜玉米和全膜洋芋,就是发展梯田旱作农业突出的例 子四是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在山区推进结构调整,首要的一条还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梯田,地 平了,地宽了,路通了,不管是种粮,还是发展经济作物,效益 有保障,结构就容易调整过来。
梯田化为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 合理调整创造了条件,促使全县农业开始由单纯种粮型向粮经结 合型,由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型向产业商品型 转变全县各地以梯田建设为基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 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近年来,庄浪县把果品洋芋 作为全县梯田开发的主导产业,建成梯田果园 20.2万亩,年产果 品 6.8 万吨;建成洋芋基地 24 万亩,年产洋芋 54 万吨,全县累 计建成梯田产业基地 66 万亩,占梯田总面积的 64%目前,全 县约有 30%以上的梯田调整了种植结构,形成了“梯田+马铃 薯”、“梯田+经济林果”等多种产业模式,带动了广大群众快 速脱贫致富,梯田综合开发的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广 了梯田优化技术,使田区规划、田块设计进一步优化,通过大面 积推广机修梯田,实现了以路定田、田路配套,大大改善了耕地 的生产条件,降低了耕作成本,有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一定 数量的农民群众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全县 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输出劳务人员8 万多人,创收在4 亿 元以上,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 了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五是巩固了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加快了生态文明 建设步伐由于梯田建设的基础作用,土地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梯田使农村的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耕作观念也有了 明显的改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少种多收、集约经营转变, 为退耕还林还草让出了土地资源,在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前提 下,陡坡耕地才能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同时大量的作物秸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干旱山区饲草、燃料 短缺的问题,部分秸杆还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提供了充足的发酵 原料,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总之,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梯田建设,庄浪县的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实 惠这充分证明了庄浪人民大修梯田的精神,是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的典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楷模四、问题与建议(发展对策和建议)近年来由于梯田建设政策机制的不健全和梯田建设资金的短 缺,使这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富民工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和问题主要表现为:1、梯田建设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梯田建设多年来一直采取的是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建 设机制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我县梯田建设能够积极推进 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农村义务工制度,主要以人力修建 为主。
但是随着全县实现梯田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大部分 地方的近村、近路、近水源、易修建、工程量小的缓坡地基本修 完,剩余的多属边远山区或坡度大、立地条件较差、工程量大的 “硬骨头”,修建难度越来越大,仅靠人力难以完成;且投劳困 难,物价上涨;加之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开展了税费改 革,取消了 “两工”制度,而在相应的有关开展梯田建设的政 策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增加了梯田建设的难度,梯田建设在 劳动力调配方面出现了难组织,难发动的被动局面2、梯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发展进度 梯田建设国 家资金补助经过了三次大的调整,即从 70 年代每亩梯田补助 10 元,增加到80 年代每亩梯田补助20 元;到九十年代每亩梯田补 助又增加到 30 元;进入二十世纪增加到现在的每亩梯田补助 40 元加之我县早年实现梯田化,省、市每年下达梯田建设任务小, 补助资金更少全县梯田建设的区域目前基本上已转入偏远山 区,近村、近乡镇,交通方便、工程量较小的坡耕地已基本修完, 剩余的坡地、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在人力难以完成的情况下, 大多采用机械修建但是随着机械费、人工费、油料费价格的上 涨,梯田建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据近年来我县机修梯田看,完 成一亩机修高标准梯田土方量基本上在 300 方以上,每亩成本都 在 500 —600 元左右,而国家在梯田建设上的补助每亩只有 40 元, 仅占实际修梯田费用的 1/13-1/15加之配套农田道路,费用更 大,建设资金短缺3、部分梯田增产增效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缺乏调动 群众开展梯田建设的积极性我县梯田产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普 遍还不够目前全县百万亩梯田大部分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根据 平凉市水保局十年梯田产量跟踪调查,梯田在一般年份比坡地增 产 55kg ,增加产值 82.5 元仅靠粮食增产额度,与巨大的修建 费用相比,相差甚远所以眼前的利益不能充分调动群众修建梯 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我县部分区域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快, 增产幅度大,虽然群众要求修梯田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由于缺 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导致梯田建设停步不前4、部分干部群众对加快剩余坡耕地扫尾步伐,实现耕地梯 田化的认识不高梯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业基础,提高 粮食产量的作用已被广大干部群众所共享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和 村社人均占有梯田比较高,因此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梯田化程度较 高的乡(镇),再没有必要修梯田。
实际上从区域分布来看,乡 与乡、村与村差距还比较明显,近乡近村交通方便区域的坡地基 本修完,但偏远山区梯田化程度还较低,遇到干旱年份群众生活 温饱还成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亟待进一步夯实尤其是近年 来,通村道路的实现,暴露出原来一些偏避地区的坡地还很多, 另外,部分干部认为在现阶段搞梯田建设必须靠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