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21290232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自序什么是谶言?毛志成先生说:“谶,是指某种不祥的预言或预兆谶”,或者“谶言”这种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不陌生,它像一根神秘的线,把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用“谶”的方式联系起来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受到谶言影响的历史:如:没有燕地方士卢生,从大海里求仙得来的谶言:亡秦者胡也,很可能就没有秦长城……如:没有隋王朝安伽陀和尚的谶言:李氏当为天子,很可能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的李唐王朝……如:没有“点检为天子”谶言,中国历史上的大宋王朝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谶言”于两汉时期,在古代儒学的基础上兴起,成为当时的国学——谶纬之学时人把精通“谶学”,当作自己安身立命,求进仕途的最佳捷径此时的“谶学”,或以古代经学大师的片言只语,预言时事;或以当世流传的儿歌童谣,揣测未来因为其应验过程,过于神秘、诡奇,所以有人称之为神秘的儒学两汉之后,“谶学”虽然走向衰微,但它却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像一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每每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口,或通过操控历史人物,操控历史;或通过影响历史事件,操控历史人物在两汉之后的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几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那儿,我们都能看到,受“谶”影响的历史痕迹。

      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徘徊着“谶”的幽灵所以历史学者端木赐香女士说:“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内里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情商与智商因为“谶”过于神秘与诡奇,所以中国历史上,大多“谶言”现象、“谶言”事件都带有迷信的色彩有人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是有神论者,古代中国人尤甚所以有许多中国人,在心里上存在受“谶”影响的可能性即使是一些现代人,或自命现代的人,也是如此比如:有许多人相信“好话不应丑话应”这一伪命题,怕“一语”不小心,就成了“谶”再比如,有许多“谶言”,是出自儿童的无意识,因为怕应“谶”,所以我们的词典里就有了“童言无忌”这个词而这个世界果真有神乎?有鬼乎?我等幸而为人,按宗教家的儿理论:人,是天堂与地狱的候补成员如果有“神”或“鬼”的存在,“谶”现象的存在,可能就是“鬼”或“神”,在与我们玩弄的一种文字游戏他们用“谶”的方式,向我们示兆,或向我们示警但实证科学已经证明:人,仅仅是一堆排列比较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与神鬼没有多大关系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鬼,因为心里有鬼的人多了,所以就有了“鬼”与鬼神有疑似关系的“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存在,这部作品,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影响过中国历史的谶言现象,以及受到“谶”影响的历史人物,用现代人的思维,解析出来。

      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上,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行事上,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密码”性质的东西,毛志成先说:“恶人闻“谶”自欺,小人闻“谶”自扰,君子闻“谶”自警!”希望所有想读这本书,或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是君子,见“谶”不怪,其“谶”自败!目录第一章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周)    周宣王继位之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卖桑木弓箭之人,即为灭亡周国之人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心里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第二章    始皇死而地分秦)   在秦王朝之前的诸侯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由若干个小国,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封地,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先秦的诸侯分封时代……第三章    亡秦者,胡也秦)《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回来,在路上碰到秦始皇。

      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图书上说:“亡秦者,胡也!”……第四章    病已当立汉)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第五章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新)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还刻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第六章    赤伏符之迷汉)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第七章    代汉者、当涂高汉)据记载: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见到过这则谶言在刘秀和蜀郡太守公孙述,(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进行谶言理论论战时,提到这则谶言当时刘秀给公孙述书信中说:“代汉者、当涂高应是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第八章    千里草、何青青汉)这则童谣最早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一》:“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则谶言,后来也被罗贯仲引用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

      对于童谣的出处,有一种说法是:董卓军费不足,就打起了汉皇室陵墓的主意,他下令大肆盗挖汉王朝各个时期皇帝的陵墓,掠夺金银珠宝在盗吕后陵墓时,得到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第九章    诸葛恪,何弱弱三国——吴)诸葛恪这个人,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相比,其智力、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个人情商太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顾虑他人感受吴国名将陆逊对他说:“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非安德之基也!”他是一个对上看不起领导,对下小瞧群众的人这类人即便能力再超群,也难已成事,诸葛恪就是这样一个人儿……第十章    青盖入洛三国——吴)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也就是“青盖入洛”谶言所说的庚子年,十一月,晋人伐吴可吴国朝臣之中,已经没有人能做周瑜,已经没有人能做诸葛恪了只个把月时间,吴军兵败如山倒,皓皇帝向晋人投降太康元年四月,皓皇帝被晋琅玡王押送晋都洛阳五月,孙皓与太子“泥头缚面”,跪在洛阳东门,等候晋朝皇帝发落,他实现了自己另外一种方法的“青盖入洛”……第十一章   东南有天子气秦——东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出巡的车队,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随行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胡亥等人。

      次年二月,至云梦泽,在九嶷山下,祀“虞舜之灵然后浮江顺流而下,到达携李后,(今浙江嘉兴)始皇深恶此地有王势,(看上去象是有“天子气”,用现代述语,疑似有天子气,)所以下令从各地征调来十万囚,在这里一起拉屎拉尿,以污秽其土,并把这里的地名改为为“囚拳”……第十二章   牛继马后晋)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23年,魏黄初四年,中国西北张掖地区柳谷口,出现了一桩奇事儿先是老天好长时间不下雨,到黄初四年十一月,像发生天漏一样,张掖地区下了好长时间的雨,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现象在泥石头流里出现了许多……第十三章   晋祚尽昌明晋)晋王朝自公元265年,由司马炎一手创建,到公元420年灭亡,共存国156年时间,其中有42年时间,近四分之一时间,王朝由两位弱智皇帝管理有人说晋朝人物是如何如何风流,但从这两位弱智皇帝的身上,可以得到一部分答案,晋朝人物之风流,是以皇帝的弱智或软弱,皇权退让为基础……第十四章   昌明之后、尚有二世刘宋)空城计的原创者,应是刘裕,罗贯中很可能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空城计,从刘裕身上,嫁接到诸葛亮身上……第十五章    鸟妖诗陈)《南史-陈后主纪》云:“陈之将亡,有鸟一足,集其殿庭,以嘴画地成文:“独足上高台,茂草变成灰。

      欲知我家处,朱门向水开……”第十六章   桃李子、得天下之隋唐)《资治通鉴-隋纪七》记载:会有方士安伽阤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隋文帝杨坚)诛尽海内凡李姓者……自此以后,终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这两则谶言广为世人所知,有许多李姓之人,跳出来称自个儿名应图谶,如李密、李轨、李渊父子最后鹿死谁手?谁才是真的英雄……第十七章   女主昌唐)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部史学著作里,都收载了一则谶言:“女主昌”……李淳风对谶言很精,但他对李君羡被诛一事,却不太清楚所以他对皇帝说:“据臣观星象,推演历数,代李之人,已经陛下皇宫之中!此人可能是陛下手下,也可能是陛下亲属,没有意外情况,自今而后,再过三十年,此人当王天下!”……第十八章    点检为天子(宋)次日,周世宗剩辇回京张永德也是一翻好意,却被世宗斥责了一通,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几天之前,世宗的案几上神奇出现了一块一尺左右的木板木板上写了几个字:点检作天子……第十九章   宋真宗“天书”事件宋)宋真宗说:“朕所以请大家来,因我大宋王朝发生了一奇异之事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朕方就寝,似睡非睡之间,突然寝室内一片大光明。

      光焰之中,出现一神人,神人穿一绛紫色长袍,他对朕说,速于正殿建黄箓道场,来年一月,上天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切记切记,勿泄天机……”……第二十章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明)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句谶言,据《明史》记载,是出自于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年间明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第二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早夭,按古代皇权传承“立嫡”原则,所以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第二十一章   遇顺而止明)在清人邓士友编著的《国朝要典》这部书里,记载了这则谶言:“高庙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