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课堂PPT).ppt
103页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纵向研究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队队 列列 研研 究究是是分分析析流流行行病病学学研研究究中中的的重重要要方方法法,,检检验验病病因因假假设设的的效效能能优优于于病病例例对对照照研研究究在在病病因因流流行行病病学学研研究究中中应应用用广泛1 1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概一、概 念念二、基本原理二、基本原理三、研究目的三、研究目的四、研究类型四、研究类型2 2一、概念队列研究的定义暴露危险因素出生队列暴露队列或队列 固定队列动态人群3 3队列研究的定义队列研究的定义是是将将一一个个范范围围明明确确的的人人群群按按是是否否暴暴露露于于某某可可疑疑因因素素及及其其暴暴露露程程度度分分为为不不同同的的亚亚组组,,追追踪踪其其各各自自的的结结局局,,比比较较不不同同亚亚组组之之间间结结局局的的差差异异,,从从而而判判定定暴暴露露因因子子与与结结局局之之间间有有无无因因果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4 4暴露暴露是是指指研研究究对对象象接接触触过过某某种种待待研研究究的的物物质质( (如如氟氟化化物物) )、、具具备备某某种种待待研研究究的的特特征征( (如如年年龄龄、、性性别别及及遗遗传传等等) )或或行行为为( (如如吸吸烟烟) )暴暴露露可可以是有害的或有益的以是有害的或有益的5 5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outcome)(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6 61 1)出生队列)出生队列(birth cohort): (birth cohort): 是指特定时是指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2 2))队列或暴露队列: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队列或暴露队列: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如中国医大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如中国医大8686期期学生,有共同的入学时间学生,有共同的入学时间队列(cohort) 的两种情况7 7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不同,队列分两种:1)固固定定队队列列(fixed (fixed cohort)cohort)::是指人群都在某一固定时间或一个短时间之内进入队列,之后对他们进行随访观察,直至观察期终止,成员没有无故退出,也不再加入新的成员,即在观察期内保持队列的相对固定。
队列的类别队列的类别8 82)动态人群动态人群(dynamic (dynamic population):population): 在某队列确定之后,原有的队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以随时加入9 9 图图4-1 4-1 随访队列示意图随访队列示意图“I”“I”“I”“I”进入队列;进入队列;进入队列;进入队列;“x”“x”“x”“x”无故退出队列;无故退出队列;无故退出队列;无故退出队列;“0”“0”“0”“0”出现终出现终出现终出现终点结局点结局点结局点结局 1990 2000 年选定队列 随访终止 开始观察1010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1111 图图4-2 4-2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图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图 12121. 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这是与实验研究的重要区别点2. 设立对照组:对照组可与暴露组来自同一人群,也可以来自来自不同的人群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13133. 由“因”及“果”:一开始(疾病发生之前)就确立了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后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一致4. 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14141 1、检验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2 2、评价预防效果、评价预防效果: “: “人群的自人群的自然实验然实验””:大量的蔬菜摄入可:大量的蔬菜摄入可预防肠癌的发生预防肠癌的发生3 3、研究疾病自然史、研究疾病自然史三、研究目的1515四、研究类型四、研究类型1. 前瞻性(prospective) 即时性(concurrent) 2. 历史性(historical) 非即时性(non-concurrent)3. 双向性(ambispective) 混合型(combined)队列研究队列研究队列研究1616图图图图4-3 4-3 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暴露组暴露组非暴露组非暴露组暴露组暴露组非暴露组非暴露组回顾性地收集回顾性地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已有的历史资料回顾性地收集回顾性地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已有的历史资料暴露组暴露组非暴露组非暴露组前瞻性前瞻性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历史性历史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继续继续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双向性双向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前瞻性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过去过去某时点某时点现在现在将来将来某时点某时点1717(一)前瞻性队列研究又称即时性(concurrent) 队列研究l l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现时)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定的。
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还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设计模式称~l l优点:优点:资料的偏倚较小,结果可信l l缺缺点点::所需样本量很大,观察时间长、花费大,可行性比较差1818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需考虑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需考虑1. 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的因素必须找准;2. 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不低于千分之五;3. 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并且应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19194. 应明确规定结局变量,如发病或死亡,并且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5. 应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清楚地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6. 大部分观察人群应能被长期随访下去,并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应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持该工作2020非即时性(non-concurrent)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经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暴露经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暴露状况的历史材料做出的;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状况的历史材料做出的;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结局已经出现,其资料可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结局已经出现,其资料可从历史资料中获得,不需要前瞻性观察,这种设计模式称为~。
不需要前瞻性观察,这种设计模式称为~二)历史性(historical)队列研究特点:特点: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缺点:缺点:因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所以,内容未必符合要求2121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需考虑1.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的因素必须找准;2.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不低于千分之五;3.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并且应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22224.应明确规定结局变量,如发病或死亡,并且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5.应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清楚地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6.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在过去某段时间内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如,医院的病历、个人的医疗档案、工厂和车间的各种记录等2323混合型队列研究 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它是将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历史性队列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设计模式 兼有上述两类的优点,且相对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互的不足三)双向性队列研究2424(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一、确定研究因素一、确定研究因素二、确定研究结局二、确定研究结局三、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三、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四、资料收集四、资料收集五、资料整理与分析五、资料整理与分析六、结论六、结论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2525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一、确定研究因素二、确定研究结局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四、确定队列大小五、资料收集与随访六、质量控制2626。
一、确定研究因素队列研究费时、费力、费钱、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因此,队列研究中研究因素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暴露因素是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应当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包括暴露水平和暴露时间,以估计累积暴露剂量要考虑暴露方式:间歇暴露或连续暴露、直接暴露或间接暴露、一次暴露或长期暴露等2727还应确定需同时收集的其他资料,如各种可疑的混杂因素及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2828结局变量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结果变结果变量量,简称结局结局: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与观察期的终止不是一个概念二、确定研究结局2929结局举例:结局举例:发病、死亡、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变化、分子或血清的变化、血清抗体滴度、尿糖、血脂等 除确定主要研究结局外,可考虑同时收集多种可能与暴露有关的结局3030对现场的要求:对现场的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当地的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和支持,最好是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也要看现场的代表性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一)研究现场(一)研究现场31311、暴露人群的选择2、对照人群的选择(二)研究人群3232(1)职业人群:暴露史记录较为全面真实可靠,常用于历史性队列研究。
2)特殊暴露人群:是研究某些罕见的特殊暴露的唯一选择,如A-Bom的受害者1、暴露人群的选择33333)一般人群:局部区域内的全体人群优点是有详细可靠的医疗与保健记录,有利于追踪观察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一般人群的特殊形式好处:利用组织系统有效地收集随访资料;职业和经历往往是相同的,可增加其可比性3434对照人群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影响因素或人群特征(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都应尽可能地与暴露组相同,即具有可比性2、对照人群的选择基本要求基本要求:35351.内内对对照照:选择一组研究人群A,将A中有E的作暴露组,A中无E的则为非暴露组(内对照)当E为定定量量变变量量时,所划分的最最低低档档次次暴暴露露的的人人群群为对照组为对照组 好处:省事、从总体上了解研究对象的发病率情况2.特设对照(外对照):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需在其外去寻找对照组36363.总人口对照:不设对照,是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的发病或死亡统计资料,即以全人口全人口率率为对照 优点:对比资料容易得到 缺点:资料比较粗糙,可比性差,比较项目的精细程度低,对照中可能包含有暴露人群。
4.多重(种)对照: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选择的人群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只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增强结果的可靠性3737关于对照关于对照应尽量选用与暴露组在时间、地区及人群构成上相近的总人群作对照,以减少偏倚总人口对照的研究实际中不以粗率直接比较,应采用标化的方法标化的方法, ,如计算标准化死亡率比标准化死亡率比;3838 特殊暴露人群或职业人群做暴露组时,计算标化比标化比更为便捷,且意义明显比值比值大于大于1 1,说明暴露导致或促进了结局的发生;,说明暴露导致或促进了结局的发生;比值小于比值小于1 1,说明暴露预防或减少了结局的,说明暴露预防或减少了结局的发生;比值等于发生;比值等于1 1,则暴露与疾病没有关系则暴露与疾病没有关系3939(一)确定队列大小时需考虑的几个 问题(二)影响队列大小的几个因素(三)队列大小的计算四、确定队列大小四、确定队列大小40401. 1. 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同现况研究2. 2.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一般,非暴露组的样本量不宜少于暴露组的样本量常用:等量等量3. 3. 失访率:失访率:常假设为10%,故按计算出来的样本量再加10%作实际样本。
一)需考虑的几个问题(一)需考虑的几个问题41411.1.一一般般人人群群( (对对照照人人群群) )中中目目标标疾疾病病的的发发病病率率p0p0:: n∝p0q0; 其 中q0=1 - p0 p0→0.5,p0q0→Max,n→Min2.2.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d=p1 - p0)(d=p1 - p0):: d→↑,n→↓二)影响队列大小的几个因素(二)影响队列大小的几个因素42423.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要求的显著性水平αα值:值: 要求的α→↑,n→↓常取α =0.05或0.014.4.检检验验效效能能(power (power of of test)test)或或把把握握度度 1-β1-β:: 若要(1-β)→↑,β→↓,则n→↑常取β=0.10,有时用0.204343暴露组与对照组样本量相等的情况:式中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预期发病率 p 两个发病率的平均值,q=l-p, 和 为标准正态分布下双(单) 侧尾部面积考虑失访可能,需增加10%样本量不是单纯随机抽样时,还需适当增加样本查表法:可查参考书。
三)队列大小的计算(三)队列大小的计算4444(一)基线资料的收集(一)基线资料的收集(二)随访(二)随访五、资料收集与随访五、资料收集与随访4545基线资料基线资料(baseline information):又称基线信基线信息息,指每个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的基本情况,包括暴露的资料及个体的其他信息一)基线资料的收集(一)基线资料的收集基线资料的概念基线资料的概念4646 基线资料基线资料具体包括:对待研究的暴露因素的暴露状况,疾病与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等个人状况,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家族疾病史等4747(1)查阅医院、工厂、单位及个人健康保险的记录或档案;(2)访问研究对象或其它能够提供信息的人;(3)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4)环境调查与检测基线资料收集方法基线资料收集方法48481.1.随随访访对对象象::暴露组和对照组观察/研究对象;2.2.随随访访方方法法::面对面访问、访问、自填问卷、定期体检、环境与疾病的监测、医院医疗与工作单位的出勤记录的收集等对暴露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同等随访,追踪至观察终止期对失访者补访。
失访原因分析比较失访者与继续观察者基线资料,估计有无偏差二)(二) 随随 访访49493.3.随访内容:随访内容:制成调查表;同基线资料,重点是结局变量4.4.观察终点观察终点(end-point)(end-point)::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结果(疾病、死亡、某些指标的变化),不再对其继续随访预期结果是冠心病,而患了高血压,不是观察终点,应继续观察;如猝死于脑卒中,也不是观察终点,应记为失访 慢性病的随访间隔期一般为1-2年50501.调查员的选择: 具有高中或大学文凭的30~40岁女性较佳2.调查员培训: 统一方法和技巧,进行考核3.制定调查员手册: 列出全部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及调查问卷的完整说明4.常规监督措施:六、质量控制六、质量控制5151(1)由另一名调查员作抽样重复调查;(2)人工或用计算机及时进行数值检查或逻辑检错;(3)定期观察每个调查员的工作;六、质量控制六、质量控制常规监督措施常规监督措施5252(4)对不同调查员所收集的变量分布 进行比较;(5)对变量的时间趁势进行分析;(6)在访谈时使用录音机录音等5353第四节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 与分析与分析一、基本整理表一、基本整理表二、人时的计算二、人时的计算三、率的计算三、率的计算四、效应的估计四、效应的估计资料整理与分析程序资料整理与分析程序54541)随访结束后,审查资料,有明显错误的资料应重新调查修正或剔除;补齐不完整的资料。
2)描述性统计:研究对象的组成、人口学特征、随访时间及失访情况等;分析两组的可比性及资料的可靠性;3)推断性分析:分析两组率的差异,推断暴露的效应及其大小资料整理与分析程序资料整理与分析程序5555一、基本整理表一、基本整理表病例病例非病例非病例合计合计发病率发病率暴露组暴露组a ab ba+b=na+b=n1 1a/na/n1 1非暴露组非暴露组c cd dc+d=nc+d=n0 0c/nc/n0 0合计合计a+c=ma+c=m1 1b+d=mb+d=m0 0表表4-3 4-3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a+b+c+d=ta+b+c+d=t5656 计算率时,分母中加入时间因素,计算各组的观察人时数常用的人时单位:人年常用的人年计算方法:3种1. 精确法2.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 3.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二、人时的计算二、人时的计算57571.精确法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计量精确,工作量大,适于小样本计量精确,工作量大,适于小样本5858用平均人数乘以观察年数得到总人年数,平均人数一般取相邻两年的年初人口的平均数或年中人口数。
该法计算简单,但精确性较差2 2、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 5959当观察对象人数较多,难以用精确法计算暴露人年,但又要求有一定的精度时,可利用简易寿命表的方法常用计算方法是:规定观察当年内进入队列的个人均作l/2个人人年年计算,失访或出现终点结局的个人也作l/2个人年计算3、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6060 式中Lx为x时间内的暴露人年数,Ix为x时间开始时的观察人数,Nx为x时间内进入队列的人数,Dx为x时间内出现终点结局的人数,Wx为x时间内失访的人数 6161 表表4-7 4-7 寿命表法计算人年实例寿命表法计算人年实例62626363(一)常用指标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2.发病密度 (incidence density)3.标化比(二) 显著性检验1、U检验:2.其他检验方法三、率的计算三、率的计算6464当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多,人口较稳定,资料较整齐时,可用观观察察开开始始时时的的人人口口数数作作分分母母,,以以整整个个观观察察期期内内的的发发病病( (或或死死亡亡) )人数为分子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的量值变化范围为0~l。
(一一) )常用指标常用指标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6565当队列研究需长时间进行,退出/失访的人口增加,无法形成固定队列对动态人群每个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计算累积发病率的资料很不整齐不能以总人数为单位计算发病(死亡)率2.发病密度发病密度 (incidence density)6666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发病密度最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以此求出人人年发病年发病( (死亡死亡) )率率发病密度又称发病力,其数量变化范围是从0到无穷大 6767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应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人数(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即得标化发病(死亡)比 3 3.标化比.标化比6868最常用的指标:最常用的指标: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职业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标化比实际上不是率,而是以全人口的发病(死亡)率作为对照组而计算出来的比,是一个率的替代指标。
6969SMRSMR的公式与实例的公式与实例7070实实 例例某厂30~40岁组工人有500名,某年内有2人死于肺癌,已知该年全人口30~40岁组肺癌的死亡率2‰,求其SMR已知O=2,E=500×2‰=1,SMR=2/1=2SMR=2/1=2 即某某厂厂30~4030~40岁岁年年龄龄组组工工人人死死于于肺肺癌癌的的危危险达到相应一般人群的险达到相应一般人群的2 2倍倍7171标化比例死亡比标化比例死亡比(standardized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计算方法:以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占全部死亡之比,乘以某单位实际全部死亡数,得出某病因的预期死亡数,然后计算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SPMR的公式与实例的公式与实例7272队列研究多为抽样研究,存在抽样误差,需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当n较大,p和1-p都不太小[np和n(1-p)>5],应用正态分布的原理检验率的差异(U检验法)是否有显著性 (二二) ) 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1、U检验7373式中 p1 暴露组的率,p0 对照组的率,n1 暴露组观察人数,n0 对照组的观察人数,pc 合并样本率,其中X1和X0分别为暴露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数。
求出u值后,查u界值表得P值,按所取的检验水准即可作出判断7474如果率比较低,样本较小时,可改用直接概率法、二项分布检验或泊松 (Poisson)分布检验;率差的显著性检验可利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对SMR或SPMR的检验,实际是所得结果值偏离1的检验,其检验方法可用x2检验或计分检验(score test),详细方法可参阅有关书籍 2 2.其他检验方法.其他检验方法7575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率比(rate ratio)又称危险比(risk ratio)(risk ratio)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attributable risk,AR),risk,AR),率差(rate (rate difference,RD)difference,RD)又称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四、效应的估计四、效应的估计7676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AR%),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EF)(etiologic fraction,EF)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attributable risk, PAR)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AR%)6.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Dose-response Analysis)7777可以直接计算出研究对象的结局的发生率,因而也就能够直接计算出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率比和率差,即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与归 因 危 险 度 AR (attributable risk),从而可直接准确地评价暴露的效应。
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7878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式中 Ie: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 I0:非暴露组的率 1.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7979 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8080表表4-8 4-8 相对危险度与关联相对危险度与关联 的强度的强度 8181计算计算RR95RR95%可信区间的方法很多,常用%可信区间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的有WoolfWoolf法和法和MiettinenMiettinen法,此处主张法,此处主张用用WoolfWoolf法计算WoolfWoolf法是建立在法是建立在RRRR方差基础上的简单方差基础上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易行的方法 相对危险度的相对危险度的9595%可信区间%可信区间8282 其反自然对数即为RRRR的的9595%%可信区间可信区间 8383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它表表示示危危险险特特异异地地归归因因于于暴露因素的程度暴露因素的程度。
由于所以2 2.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8484 二者都为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彼此密切相关(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致病作用有多大致病作用有多大),但其公共卫生意义却不同RR: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病因学的意义RRRR与与ARAR公共卫生意义公共卫生意义8585 AR:AR: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上的意义8686实例 表表4-9 4-9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死于不同疾病的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死于不同疾病的RRRR与与AR AR RR、AR两者的区别从RR看,吸烟对肺癌的作用较大,病因联系较强;从AR看,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较大,预防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将更大8787指指暴暴露露人人群群中中的的发发病病或或死死亡亡归归因因于于暴暴露露的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以表以表4-9为例计算肺癌的为例计算肺癌的 说说明明吸吸烟烟者者中中发发生生的的肺肺癌癌有有90.690.6%%归因于吸烟。
归因于吸烟 3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归因危险度百分比8888 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4 4.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It:全人群的率,I0:非暴露组的率8989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5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It:全人群的率,I0:非暴露组的率9090 式中Pe表示人群中有某种暴露者的比例,从该式可看出PAR%与相对危险度及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的关系9191RR和AR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暴露的致病作用有多大);PARPAR和和PARPAR%%则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它既与RR和AR有关,又与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有关除非研究对象两组的暴露比例与人群中的恰好一致,否则,计算出来的AR、AR%与PAR和PAR%是不一致的9292 作暴露剂量—效应关系的目的在于当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时,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就增大方法:1)列出不同暴露水平下的发病率; 2)以最低暴露水平组为对照,计算 各暴露水平的相对危险度和率差 3)必要时,作率的趋势性检验。
5 5.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9393一、常见偏倚的种类一、常见偏倚的种类二、常见偏倚的预防二、常见偏倚的预防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第五节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94941.选择偏倚 (selection bias)2.失访偏倚 (lost to follow-up):一项研究的失访率最好不超过10%,否则应慎重考虑结果的解释和推论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95953.信息偏倚 (information bias), 错分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非特异性 错分和特异性错分4.混杂偏倚 (confounding bias):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它在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9696二、常见偏倚的预防二、常见偏倚的预防1.预防选择偏倚首先要用正确抽样方法,即严格遵守随机化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对象;不轻易放弃随访;新加入或退出者的基本情况与正常选择参加的人群进行应一致。
2.防止失访偏倚主要靠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失访率达应低于20%在研究开始时就要考虑此问题,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尽量了解失访者最后的结局,对其和已随访者的特征做比较分析97973.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调准仪器、严格实验操作规程、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是防止信息偏倚的重要措施此外,调查员培训、调查技巧、统一标准、责任心等措施也有效4.设计时对研究对象作某种限制,以获得同质的研究样本;对照选择时以匹配的办法保证两组在一些重要变量上的可比性;抽样时严格遵守随机化的原则等措施,来防止混杂偏倚的产生 9898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1.选择偏倚与失访偏倚通过审查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调查研究对象的依从率、比较失访及退出研究者与继续研究者的基本特征等,可估计选择偏倚与失访偏倚产生的可能性精确估计是困难的,目前亦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99992.2.信信息息偏偏倚倚信信息息偏偏倚倚一一旦旦产产生生,,既既难难发发现现,,也也难难估估计计与与处处理理通通过过对对一一个个随随机机样样本本进进行行重重复复的的调调查查与与检检测测,,将将两两次次检检测测的的结结果果进进行行比比较较可可以以估估计计此此类偏倚的可能性与大小。
类偏倚的可能性与大小3.3.根根据据混混杂杂的的判判断断标标准准来来判判断断混混杂杂存存在在的的可可能能性性,,比比较较分分层层调调整整前前后后的的两两个个效效应应测测量量值值的的大大小小以以估估计计混混杂杂作作用用的的大大小小有有关关混混杂杂偏偏倚倚的的处处理理一一般般可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采用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100100 (1) 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2)直接计算出R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3)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强,可证实病因联系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第六节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 1.优点.优点101101(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2)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2.缺点102102(4)由于消耗太大,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暴露人年的计算较繁重5)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103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