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全册古文原文、注释、翻译.docx
17页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原文、注释、翻译第 16 课三、赤壁赋/苏轼 四、登泰山记/姚鼐教材古文目录 第 10 课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下注释】① 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劝,鼓励《荀子》全 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②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 可提取靛青④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⑤ 【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⑥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⑦ 【规】圆规⑧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⑨ 【挺】直⑩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⑮【跂】踮起脚后跟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⑰【疾】劲疾⑱【彰】清楚⑲【假】借助⑳【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㉑【利足】善于奔走㉒【致】到达㉓【能水】善于游水㉔【绝】横渡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㉗【兴焉】在这里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 “焉”同此㉘【神明】非凡的智慧㉙【圣心】圣人的关怀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㉜【骐骥】骏马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全,停止、止息㉟【锲】亥I」㉖【镂】雕刻©【埃土】泥土,尘土㉘【黄泉】地下的泉水®【一】专一⑩【六脆】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⑪【螫】蟹钳⑫【躁】浮躁,不专心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 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 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 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 (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 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亥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 (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 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 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 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 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 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 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 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 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 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 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 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 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二、《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下注释】①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② 【学者】求学的人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 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④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⑤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⑥ 【闻】知道,懂得。
⑦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⑧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⑨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 表示反问语气⑩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 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⑬【出人】超出一般人⑭【犹且】尚且,还⑮【众人】一般人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益,更加、越发⑰【身】自己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⑲【惑】糊涂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 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 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 “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㉙【族】类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 类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 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馅媚奉承㉝【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㉞【乃】竟㉟【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㉖【常师】固定的老师®【郯子】春秋时郑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苌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㉘【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⑩【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⑪【贤】才德优秀⑫【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⑬【不必】不一定⑭【贤】超过⑮【术业】学术技艺⑯【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⑰【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⑱【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⑲【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㉚【通】全面①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② 【嘉】赞许③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④ 【贻】赠送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 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 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 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 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 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 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 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 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 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 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 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 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 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 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 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 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 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