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技术方案.docx
11页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1总则1.1目的和依据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 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 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 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 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 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 测方案》等的规定,制定本预案1.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 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 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 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 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 多。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 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 常反应1) 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 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 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 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2) 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 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 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 .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 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 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 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4 .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 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 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 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应按照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的有关处理规定和程序进行。
1.4工作原则中心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应尽快向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报告,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 评估其危害程度,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 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卫生应 急处理工作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事件分为:2.1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II级):预防 接种出现人员死亡2.2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III级):预防 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3组织机构3.1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工作原则,中心成 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 技术小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主任助理、应急办主任、免疫规划科科长、防疫科 科长、检验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等负责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报告和先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3.2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工作队,分 管副主任任队长,主任助理任副队长,成员包括免疫规划科、 防疫科、应急办、健康教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 职责是对发生的群体性性接种反应性质进行初步判定及指 导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工作4监测与报告4.1监测4.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 形成完备的县、乡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 处理提供信息支撑4.1.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 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 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 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4.1.3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 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4.1.4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发 展进程,分别由省或市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何时撤消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4.2报告4.2.1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要实行每月疫苗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零病例”报告制度4.2.2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及其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
经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认定为群体性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 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 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 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5应急响应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 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 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中心应立即启动群体性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根据群体性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申请省、 市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5.1做好相关准备接到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报告后,迅速成立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 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 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市卫生局 进行报告5.2调查判定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按照 市卫生局的安排,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 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 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 分析和判定。
1) 确定是否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在接 到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 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可按图1(见 附件1)的步骤进行调查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如已确定 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可按图2 (见附件2) 的步骤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 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3)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判定 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调查后,应判定与接种疫苗 的因果关系5.3临床治疗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应急处理 技术小组应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进行初步判定,并指导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5.3.1接种疫苗后感染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 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1) 局部感染治疗: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局部脓肿、脓 疱病、蜂窝组织炎、丹毒等①初起时,可用热毛巾、4%硼 酸液或5%硫酸镁作局部湿热敷,3—5次/日,每次15 — 20 分钟;②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止痛膏;③脓肿形成后,可 用较大针头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局部脓腔,每天或隔 天1次,至痊愈为止。
如全身症状明显则切开排脓;④应用 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2) 全身感染治疗:①应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 物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脉点滴,剂量应加倍以后 可根据情况更换抗菌药物;②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 切开引流,保持通畅;③必要时补液,严重贫血可酌情输血 及其他支持疗法5.3.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 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 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 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 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 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 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 事故的发生目前接种事故的发生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其治疗原则如下:(1) 全身治疗:①口服异烟肼,如同上加服利福平, 则效果更好;②反应较重者可肌内注射链霉素;③适当补充 营养和维生素2) 局部治疗:① 立即用链霉素作局部封闭,越快越好,可使局部不发 生溃疡或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反应;② 溃疡面较严重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可撒异烟肼 粉或利福平粉于溃疡面上。
③ 淋巴结肿大或破溃者的治疗:干酪型:局部热敷,同时口服异烟肼,直至淋巴结缩小 稳定为止脓肿型: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5%异烟肼溶液 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10—20mg,必要时隔7 — 10日重复抽 脓冲洗窦道型: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局部 涂敷,通常1 — 3个月可痊愈④ 在治疗局部溃疡或淋巴结脓疡时,肉芽组织增生会影 响创面愈合,可用枯矶少许撒于创面上包好,创面即成清洁 的较浅溃疡,再以1%金霉素软膏外敷,创面渐平,且肉芽组 织不再增生而收口,也可用硝酸银棒腐蚀或剪除,在创面撒 5%异烟肼粉5.3.3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治疗处理,应在尽快消除疑虑,隔 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 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 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2)妥善 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 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 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 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 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
4)争取当地相关部 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 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 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 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 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 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 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 发六)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 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 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 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5.3.4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 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 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5.4宣传与沟通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 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配合,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 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