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行政学复习纲要.doc
18页公共行政学复习纲要第一章. 绪论一、 公共行政: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自身运行的有效组织及管理二、 公共行政的性质:(1)公共性 (2)政治性(3)权威性:公共行政是以国家名义进行、代表国家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三、 公共行政发展的3个时期:1、古典时期公共行政学(1)特点:以效率和经济作为出发点,强调行政权力结构、功能和规章制度强调职能分工和规划,将人看成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缺乏动态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同时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2、行为科学时期的公共行政学(1)特色:关注的重点从组织结构转向人,强调人的行为对行政活动的影响,注重内因的主要作用,强调行政组织的具体过程,强调环境对行政过程的转变经济人”向“社会人”、“行政人”转变但它具有忽略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环境影响等片面性2)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西蒙—逻辑实证学派里格斯—行政生态学3、多元主义时期的公共行政学(1)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奥斯特罗姆—民主的公共行政学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奥斯本—企业型政府理论胡德、欧文休斯—新公共管理(2)危及与转变时期公共行政学特点: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持续争论,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争论和分歧突出。
第二章. 行政环境1、环境的构成要素:(1)必须处于特定边界之外(2)必须能对特定主体构成影响2、行政环境:政府公共行政的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这一过程的外部境况,是指各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与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3、行政环境的基本内涵:(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不存在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行政环境,任何行政环境总是针对特定的行政系统而言的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行政环境不包括边界之内的因素,凡是属于行政系统自身构成成分的因素,都处于行政环境系统之外外部环境)(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地也可以是间接的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除了可以看得见的各种有形事物之外,像狭义的文化现象、机遇等不可见的情势因素也是行政环境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因素4、行政环境的特征:多样性与复杂性;差异性;变异性;关联性4、影响行政环境的主要变量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温度等(2)政治—法律变量(3)教育文化变量(4)其他因素变量:经济变量、国际环境变量、社会环境变量5、行政环境的分类: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6、公共行政与行政环境的关系:行政环境制约、决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适应并改造行政环境7、行政生态学:里格斯用自然光的折射原理,归纳了三类社会模型以及受此社会生态制约的行政模型:溶合的(农业社会)--棱柱的(过渡社会)--衍射的 (工业社会)的模型第三章. 行政组织1、 组织:人们为了达成共同目标,按照某种结构形式聚集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文化习惯和活动规律的人的集合动名双含义)2、 行政组织的内涵:(1) 静态:国家为执行政务而依法组建的行政机关体系2) 动态: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系统发挥领导和管理国家政务职能而产生的各种组织活动3、 行政组织的作用:(1) 德鲁克的话—组织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2) 行政组织是行政活动的依托,也是公共行政的界限4、 行政组织的构成:组织目标、组织文化、行政人员、权责体系、机构岗位、法规制度5、 行政组织的特点:(1) 机构庞大、人员增多(2) 相互依赖,多元参加(3) 决策多元,协调复杂(4) 专业专门化,人员专业化(5) 接受公众监督,重视社会目的(6) 人际关系冷漠,官僚化倾向滋长(7) 组织形式现代化,管理手段科学化6、 公共组织的类型:(1) 领导机关(首脑机关、决策机关)--行政组织的领导中枢和决策中心(2) 职能机关(业务部门、执行机关)(3) 辅助机关(幕僚机关、政工机关)(4) 参谋咨询以及信息搜集机关(智囊、思想库、信息中心)(5) 派出机关(不等于派出机构)7、 派出机关:由有权地方人民政府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代表设立机关管理该行政区域内各项行政事务的行政机构。
派出机构:由有权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代表该设立机构管理该行政区域内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行政机构不构成一级政权)8、 派出机关的类型:(1)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行政公署)(2) 县、自治区的人民政府设立的区公所(3) 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设立的街道办事处9、非正式组织:没有明文规定而在人们某种共同利益、共同情感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其目标、成员地位、组织结构和规范皆无法律或正式文字的规定10、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管理的影响:积极:(1)能够帮助行政领导全面、及时地掌握信息 (2)能够增强行政组织的凝聚力 (3)能够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促进行政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消极:(1)抵制正式组织的目标和政策,妨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 (2)反对变革和创新,妨碍行政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破坏行政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纪律11、非正式组织的分类:积极型、消极型、破坏型、兴趣型12、非正式组织的应对策略:(一)紧急应对(1)谋求与非正式组织领导的合作(2)迅速采取内部公关政策(3)迅速建立畅通的正式沟通渠道(4)坚决清除极具破坏性的人物(5)工作调动(二)长远之策(1)监控非正式组织(2)改善正式沟通渠道(3)引导非正式沟通(4)消除同质化(5)工作团队小型化(6)培养团队协作型文化(7)管理者施加影响13、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一、 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1、 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上下层级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排列组织的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也称“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可分为:(1) 宏观纵向分工: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是以管理地域的大小作为分工的内容,是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
A、行政组织管理全国社会事务设置:中央行政组织及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B、特点:层级越高,管辖地域的范围越广,但组织的数量越少,乃至最高的行政组织只有一个层级越低管辖地域的范围越窄,组织的数量越多2)微观纵向分工: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内部层级的分工特点: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准3)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优缺点:有利于分层负责、行动迅速、决策及时,调动各层级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培养全面的公共行政人才但也有易于形成地方、部门块块分割的缺点4)纵向结构的分类:金字塔型,扁平型2、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部门分工(1)宏观的横向分工,是指一级政府内的部门分工;微观的横向分工,是指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机构和职位的划分它形成组织的机构系列和职位系列2)优点:A、行政组织成员能在专业的基础上精通业务 B、对同一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社会各项事务有秩序地健康发展 缺点:A、各个部门条条分工,难以相互沟通与协调 B、抑制了地方行政组织的积极性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1、 HRM: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制度安排。
2、 HRM的基本目的:吸引、保留、激励、开发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3、 HRM的根本目的:获取优势资源4、 HRM的基本功能:获取、整合、开发、控制与调整、保持与激励5、 HRM的意义:(1) HRM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2) 有效的HRM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3) 有效的HRM有利于扩展人力资本(4) 有效的HRM有利于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而获取竞争优势(5)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6、人事管理与HRM的比较人事管理HRM管理地位组织的功能性部门组织的战略伙伴管理观念视人力投入为成本视人力投入为资本管理重心以事为重心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被动反应型操作式管理主动开发型策略式管理管理责任人事部门的事情企业所有成员的责任对制度性质认识强调坚守制度强调弹性变通7、 HRM理念:以人为本、尊严至上 8、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HRM的区别:(1) 价值取向差异导致管理目标不同(2) 管理对象行为取向不同(3) 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不同(4) HRM重点不同(5) 适用法律方面有差异第二节.1、 西方政府官员制度发展过程:恩赐官爵制、政党分肥制、常任文官制2、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1) 实行分类管理(2) 保持政治中立(3) 贯彻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4) 实行功绩制(5) 保障公务员的权利3、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 不搞政治中立(2) 没有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体系(3)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4、 公务员录用原则:公开、竞争、平等、择优。
竞争是核心,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5、 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交流: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回避: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地域回避;厉害关系回避6、 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担负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第五章. 行政决策1、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2、 行政决策的特征:特殊性(主体、内容、决策依据、代表利益、约束范围、效力、结果)3、 行政决策的要素:决策者(决策的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决策后果4、 霍布森选择:在决策理论中,只有单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的决策被称为“霍布森选择”启示: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一定数量、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5、 行政决策的地位: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6、 行政决策的分析模型:(1) 理性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模拟市场决策模型2) 政治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团体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政治制度决策模型3) 系统决策模型7、 理性决策模型:(1) 决策者必须明确一个所有利益关系人达成一致的政策问题。
2) 决策者必须明确所有目的、目标并对所有目的、目标的排列达成一致,这些目的、目标的取得意味着问题的解决3) 决策者必须明确有助于达成每个目的和目标的所有政策选择方案4) 决策者必须预测由于选择每个方案而导致的所有结果5) 决策者必须根据对目标和目的的实现的所用来比较选择方案6) 决策者必须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的方案8、 理性决策模型优点:科学化、严谨精确 理性决策模型缺点:实用性差、环境适应能力差9、 团体决策模型:(1) 由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提出,基本命题是: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事实2) 政府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团体间争取影响决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