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流小说研究.doc
3页意识流小说研究=“news_bd”> 新时期文学的时间段界定在1979年至1989年,这是因为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89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坛对于意识流文体的实验和创作的高潮基本结束,1990年代以后,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已经成为常识,没有必要再特别强调所以,本文从新时期意识流小说自身的发展特征出发,把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时间界定在1979年至1989年迄今,意识流文学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意识流文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时期文学,所以,主要收录新时期以来的研究成果,这方面小说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 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文革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解放思想的号角刚刚吹响,对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重新引进,人们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的界定,文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袁可嘉的技巧说、陈焜与王泰来的方法说、瞿世镜的样式说、高行健的语言说等 袁可嘉是新时期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最早推动者。
1979年,他在《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欧美现代派文学述评》,又在《译林》第1期发表《名词解释意识流》,此后还发表了大量的介绍和评述意识流的文章袁可嘉认为: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技巧,在写法上主张让人物意识自动地、真实地展现出来;强调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种种象征手段来真实地展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19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都得以充分发展,逐渐形成了意识流小说派别 陈焜认为意识流是一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再现生活的方法:意识流方法就是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时表现了复杂的层次,用许多层次的交织形成再现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是一些带有根本性的文学观念发生了质的演变的产物所以,无论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意识流转,都是当时文学观念发生根本性质变的结果:它在理解人的意识和心理时突出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注意人的外部活动和内心活动的相互关系,强调人和外界以及自我的相互矛盾并且在作品中表现了一种把时间发展的序列在内心中重新加以组织的心理时间表现了一种在复杂性的基础上掌握和表现世界与人的能力,体现了复杂的现代意识,现代感受和现代经验。
总的来说,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方法,是一种理解社会和人的本质的密切关系、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理解与诠释的方法论陈焜的观点新颖精辟,在当时颇有影响与陈焜持论相似的王泰来认为:意识流小说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写实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二、关于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 1987年5月20日至22日,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世纪外国文学评论丛书举办了外国文学中的意识流学术讨论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意识流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柳鸣九在开幕词《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一文指出:意识流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它既无统一的理论纲领或流派宣言,又无具体的组织形式,甚至连运用意识流的作家们之间起码的横向联系也不存在:正因为它是一种方法,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因而,它也就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家所运用,用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容和主题 宋耀良在1985年发表了《心态小说的哲学前提》一文,提出了心态小说的概念他认为:心态小说在结构上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有机性和生动性,却刻意表现艺术氛围和情趣的完整性和寓意性,不追求时空叙述的一维性和有序性,故意将时空倒错、叠合、交叉,采用一种复式处理方法;在人物塑造方面,着意表现人的情感,挖掘深层的心理动机,并揭示出这种普遍心态在文学、美学、哲学上的价值。
他把新时期出现的意识流小说都视为心态小说,他认为真正的心态小说是从王蒙的《夜的眼》、《春之声》等被称之为意识流的小说开始的王蒙的作品对当时的小说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了当时许多作家,写出了大量以描状人物心理状态为主,通过心理折射而表现社会与生活的小说样式他的看法随着文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趋向深入和丰富,他进而提出了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的问题:接纳意识流文学意味着确认人的自我意识的价值东方化的过程是中国习惯审美方式与西方新表现技法的结合;意识流的东方化是在东西文化大融和的背景上出现的文学新形式的借鉴和引进,东西两方审美特征的交融是构成东方化意识流的主要特征 三、关于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 1988年以后,意识流从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转变为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和经验体会,进入到作家无意识的运用和发展阶段研究者或把它作为一种理论资源,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或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运用到其他艺术的创作当中,共同点在于都开始关注西方意识流艺术与中国本土理论资源的相通性或相似性部分学者开始对意识流的发展实践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总结 (一)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从1988年开始,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创作逐渐转入低谷,国内理性的学者开始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轨迹中试图为新时期意识流文学寻找出路和解决方案。
如王诺认为:意识流小说面临的两大难题是摹写意识运动的轨迹与展示意念产生的客观生活背景的矛盾与非语言心态(或称‘前语言心态’)与语言传达的矛盾它的努力方向和解决办法在于:扩大意识流小说的表现范围,纠正忽视显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偏向展现时代精神,揭示共同心态在真实感与可读性之间求得适度的平衡,纠正过分强调真实感的偏向强化意识流的审美作用,赋予意识流艺术魅力张怀久认为意识流小说由显赫一时发展到迅疾衰落,直接原因在于晦涩朦胧,并且往往用冗词赘句来铺张篇幅,令人读来不仅索然无味,甚至不堪消受,难以卒读根本原因是过分的偏向于表现内在的心理真实而忽略了、乃至摒弃了对心外世界的描绘,最终把文学技巧的变革试验推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他认为:意识流小说的出路在于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取得一种适当的平衡,使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融通汇合,让各种表现技巧互相渗透,多元互补这里,张怀久从与王诺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于意识流发展的思考和看法 (二)在比较文学领域,意识流小说研究有新的进展对于意识流的研究,比较文学在国外不同的意识流作家作品,中国与外国的作家作品,以及意识流与戏剧、电影等艺术的比较等诸方面均有新作。
如王圣思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重人格,戈利亚德金先生历险记》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作比较,认为叙述角度的转换是《两重人格》和《达罗卫夫人》的共同特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伍尔夫都从注意人物的内心进而格外注意展示人物的病态心理;在小说形式的探讨方面,早期的陀氏更多凭藉直觉,而意识流小说家则更多出于自觉 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意识流已经成为理论界的现实资源,已经尝试用意识流理论来重新观照解读中国文学有学者对《诗经》、《离骚》、《逍遥游》等古代作品中的自由联想手法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拓展了意识流研究的理论视野,对全面认识意识流文学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