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变釉烧成制度曲线图.docx
8页窑变釉烧成制度曲线图 篇一: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 陶瓷烧成工艺制度与窑炉 一 陶瓷烧成 烧成是指坯体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坯体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外形尺寸固定,强度提高,最终获得某种特定使用性能陶瓷制品的过程 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如表1所示: 二 烧成工艺制度 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压力制度旨在温度和气氛制度的实现温度制度包括升温速度、烧成时间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 烧成温度曲线的制定 烧成温度曲线表示由室温加热到烧成温度,再由烧成温度冷却至室温的烧成过程全部的温度—时间变化情况烧成温度曲线的性质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烧成时坯体中的反应速度坯体的组成、原料性质以及高温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均影响反应的速度 ②坯体的厚度、大小及坯体的热传导能力 ③窑炉的结构、形式和热容,以及窑具的性质和装窑密度 升温速度的确定 低温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坯体入窑时的水分氧化分解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原料的纯度和坯件的厚度,此外,也与气体介质的流速和火焰性质有关高温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窑的结构、装窑密度以及坯件收缩变化的程度。
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的确定 烧成温度必须在坯体的烧结范围之内,而烧结范围必须控制收缩达到最大而显气孔率接近于零(细瓷吸水率篇二: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 清乾隆官窑 ——窑变釉的微观变化 本文探讨一件鲜为人知的瓷器——清代乾隆官窑窑变花釉瓷器通常人们都认为清代官窑仅在景德镇,其它地方没有乾隆官窑此件瓷器是不是可以证明在河南禹县亦有乾隆官窑?其产品为窑变花釉,见图A“大清乾隆年制”高足带盖托盘 一、器型: 图A 高足盘全貌 该器各细部尺寸如下:全器高为176mm,其中盖高62mm,盘高32mm,足高82mm;托盘外径164mm,内径130mm,盘口外侈18mm,盘底内直径48mm,下凹深度3mm,沿口壁厚为;盖外径130mm,内径126mm,壁厚,沿口外部直折向下7mm;高足最细处52mm,足外径90mm,足内径80mm,自盘下凸弦纹算至足底,高为84mm;足底为泥鳅背状,宽度为3mm,足底内部有一凹下 图 盖全图 图 盖提钮图 图 托盘中心下凹图 图 盖折沿与弦纹 台阶,深;全器重610克,其中盖重 145克,高足托盘重465克详图、b、 c、d。
盖上部中心有去尖宝塔式提钮,上部 顶珠直径18mm,高20mm其下有一圆形 底托,直径28mm(也可称为大弦纹),整 个提钮全高为32mm托盘下部见图(向 下倒扣的照片),有两道弦纹与向下的折沿 图 足部弦纹及折 图 盖表刻牡丹纹 图 牡丹叶 图 暗刻缠枝纹 图 托盘内上部弦纹 二、纹饰: 盖中心部位有二道凸弦纹,依次分别高于盖表1mm和2mm盖自大弦纹外至折沿口,有暗刻缠枝牡丹一周圈,见图、b、c其中a为开放的牡丹;b为叶片;c为缠枝,四朵牡丹两两相对,八片牡丹叶每两片一组,布局精准图d为盘沿口,有二道凸弦纹,外弦纹略高,盘内近中心部有一较深凹弦纹,与盖口沿正好对接,基本没有误差,放在一起正合适盘中央(与高足顶部对应部位)有一深为约的下凹圆心,见前图整个盘外沿有弦纹,见图盘下面为四组缠枝莲,但没有莲花高足最上部与盘接合处有一凸弦纹,高足下端有一凹弦纹,其下为底足底足上亦有暗刻山石水草纹,共五组可参见图 三、款识: 在底足内部有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见图、b、c、d、e、f、g其中a为全款,b、c、d、e、f、g为单个文字乾隆青花为釉下彩,现今仿品无以数计。
釉下青花的鉴定秘笈在于掌握一个主要特征,这也是现今无人提及的只要是 真正的乾隆时期的瓷器,如果其上有青 花,无论纹饰或款识,都可以侧着阳光、 调整角度,当在某一合适的位臵上,在 青花的表面会出现兰紫色的光泽,异常 奇特这种方法需要借助现在检验珠宝 的放大40倍的放大镜乾隆青花除有弥 散特征外,弥散的宽度往往较大且青 图 款识全图 花色彩深沉,有入胎骨之感觉,但这些 图 大字 图 清字图 乾字 图 隆字 图 年字 图 制字 方面较难掌握,而此文介绍的侧光先找紫光泽,极易掌握和运用此盘“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文字俊秀、工整、素雅等不再讨论,因为仿品都能办到唯独侧光出现的紫光,现在办不到须注意的是侧光时,用放大镜观察青花表面,仅在青花之表有,而且在纹饰或款识用料多的部位会重、用料少的笔划会轻或弱,手写的款识或笔绘的纹饰都有抑扬顿挫、兰紫反射光会有轻重不等的变幻如果经过上述方法检验,找不到兰紫光显现在青花之表,这件瓷器就不会是乾隆时期的(有关款识的讨论尚有后续文章细议,包括青花及其表层的透明白釉) 图 胎多种色变(盖胎) 图 胎内变物 四、胎: 此盘有两处露胎,一处是盖的下沿口,另一处是足底,分别见图和。
胎体细腻、纯净,加工精准但历经二百余年已有多种变化,全部在胎表与一定深度内反映出来有关乾隆瓷器胎体的微观变化,后边自有文章专题探讨,此文不详述 五、釉: 这是本文的重点,看似灰不灰、绿不绿、兰不兰、紫不紫的托盘,其釉究竟为何类种,需要认真讨论一番而对于历经二百余年釉层的变化,更有必要仔细探讨前文乾隆赏瓶讲的是单纯红釉,这里分析是红釉中的窑变及时空变化 有关窑变红釉的探讨可谓内容丰富,古往今来为数不少此文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一个是1942年赵汝珍编写的《古玩指南〃瓷器》;一个是现今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试验论文《清代红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就窑变红釉瓷器进行了传统和科技分析,其宗旨均为鉴赏、鉴定窑变红釉瓷器提供了依据与方法,都是为了弘扬华夏文化的努力奋斗,都做出了一定贡献 此盘直观看似乎有些像茶叶末釉,其实不是乾隆茶叶末釉偏绿,它是以铁为呈色剂高温还原所成,釉面失透景德镇陶瓷学院方豪教授论文《茶叶末结晶釉之釉象的研究》指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棕黑色底釉或绿黑色底釉中泛现一种错落自然、金光灿烂的绿色晶点此盘的底釉为紫红色,虽不十分明显,但在绿色斑块的周边,无一不显露出来,可见各微观照片。
而釉中的绿色不是晶点,也不存在金光灿烂,故非茶叶末釉还有一些像炉钧釉,但也不是炉钧釉是兰、绿、月白色釉此盘釉色虽然有些偏绿,那是釉中大量的绿色斑块影响而产生的,同时釉层略带兰色,但无丝毫的月白色,在微观之下亦见不到此外也有些像绿松石釉,但也不是绿松石釉是淡黄中微微发绿,此盘无论直观抑或微观,都不见黄色再有就是有点像仿钧瓷,同样也被排除因为仿钧瓷像钧瓷一样,釉层有明显的流动状,而此盘的釉层无任何流动感,包括所有的绿色斑点都无动状剩下的有两种釉与本盘釉种关联度较大 《古玩指南〃瓷器》中对红釉作了五种大的分类:祭红(含宝石红、大红、 篇三:窑变釉装饰 北京陶瓷网分享:窑变釉一般指两种以上的釉子混用在一种器皿上,烧制过程中两种釉子互相掺合、渗透,再受到窑炉气氛和烧成温度的影响,产生意想不到的颜色变化典型的如钧瓷,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如钧釉中的紫色便是红釉和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窑变是钧瓷的釉面特征之一现介绍几种常见的釉如下: 1、钧红花釉 仿钧釉的一种,它是在钧红成瓷上再施一道钧红釉,然后用毛笔涂上一层熔点较低的铁、钴、锰等元素进行着色的花釉,还原焰下1280℃~1320℃高温烧成。
在烧制过程中,各种色釉自然流动,在底釉上形成了许多蓝白交错的色丝,其画面多变,深受人们的赞赏 2、宋钧红花釉 也是仿钧红釉的一种,青代景德镇窑中首先烧成其釉料呈色剂主要是铜,并配以钴、铁、锰等天然原料而成,直接施于生坯上由于其基础釉一般为粘度较小的下班釉,故在高温下发生垂流,自然形成青蓝红三色交错汇织的美丽颜色 3、钛花釉 瓷器釉色名呈色红中带蓝,间有青、白、黑、黄等色互相交织,别具一格美丽而自然,光彩耀眼,具有“斑驳陆离丰富多彩”等特色其呈色仿窑边花釉的原理 4、乌金花釉 属另一种瓷器釉名,属解放后景德镇新创花釉品种之一其特点是:在乌金发亮的釉面上迸发奶白、蓝、金黄三色交织的纹样其成色原理仿照窑变花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