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docx
8页高考必考语文诗词 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我在此整理了高考必考语文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1 1劝学 孟郊〔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2洛桥晚望 孟郊〔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3烈女操 孟郊〔唐代〕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2 1别董大 高适〔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2除夜作 高适〔唐代〕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唐代〕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3 1营州歌 高适〔唐代〕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2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笛 高适〔唐代〕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
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3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唐代〕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4 1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唐代〕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2醉后赠张九旭 高适〔唐代〕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3金城北楼 高适〔唐代〕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高考必考语文诗词5 1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2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3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8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