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剖析与构建展望.docx
7页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剖析与构建展望 陈 伟(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Summary:西方生命教育由来已久,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却起步较晚,且未成体系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解读,指出我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并从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索,即:建立和健全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充分运用各种积极元素,让高校生命教育效应最大化,以期为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咨鉴Keys: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展望G41 :A :1673-2596(2013)11-0103-0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纵深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相悖,其思想领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动荡囹圄应对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贫富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等外部不良因素时,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如何更健康和充实地生活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危机已经变成由生活意义的丧失到生命价值的隐去[1]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种消极思潮已然在众多天之骄子中暗自滋生,导致校园暴力、自杀、他杀、意外死亡等惨案屡屡发生。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才,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本应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一族,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不少年青鲜活生命正在暗淡、变质乃至陨落,这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折射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苍白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理应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拟从剖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出发,对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展望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起步较晚,体系未成首先让我们来共同审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含义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简言之,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存在及发展意义的教育其实施目的在于教导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珍惜与尊重生命就世界范围而言,生命教育的提出已愈半个世纪,其源头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之后在西方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即“生死教育”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的当推美国著名教育家杰·唐纳·华特士,其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
一经提出,这一理念即星火燎原般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影响不断扩大,并升华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潮逐步席卷全球亚洲国家的生命教育进程相对西方社会是滞后的日本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才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香港中小学也在上世纪90年代才系统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更为遗憾的是我国内地近几年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而高等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尤晚,至今仍很少见到相关报道,更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憾原因解读——功利蚀化,传统误导其一在于急功近利思想对教育领域的蚀化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腾飞一日千里,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蔓延,更逐渐渗透至教育领域当今社会,大部分大学生是以教育工具化优胜者的身份晋升到大学校园的,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行业所谓“标准化人才”,高校教育将对其进行的教育设置成规范的工业化流程,教育以“实用主义”为直接出发点,课程设置等也围绕能最有效的实现“标准化人才”培养开展因此,对生命价值、意义等看似虚无的生命教育自然被放逐到角落乃至略去如果教育过分注重应用层面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操作性目的,教育工作者就往往只能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了[2],其必然会忽视对学生实施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方面生命教育的培养。
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憾的另一层面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传统观念误导传统观念中我们一直被灌输“家国为重”、“先人后己”的信仰,却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没有让他们明白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性?为什么没能有效教会他们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救助他人?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时刻,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是必要的,比如我国处在民族解放、生死存亡边缘的特定历史阶段,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珍视生命,善待自我,才是更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前提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首先,开展生命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西方生命教育发展进程为例,它诞生于新千年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深层变革之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力空前跃进,经济、文化亦呈高速发展局面,而伴随物质生活的水平大幅提升,也引发了诸如地区间差距及贫富悬殊增大、亲情淡漠、恐怖主义滋生等社会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文化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的规范皆被消解,变得缺乏信仰。
而当这种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时,就很容易带来整个社会的停滞不前乃至倒退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意识形态的蔓延,西方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反观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与当时的西方国家有一定共同之处,其也存在生产力、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消极的社会负面思潮不断涌现的情况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担负社会建设之重任,理应成为率先接受生命教育的重要群体另一方面,开展生命教育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就个体意义而言,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但如前文所述,伴随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困难愈加凸显,今天的高校教育也越来越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越来越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客观上说,这种影响很可能是持久的,它可以一直影响整个大学阶段,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出现偏差,甚则导致他杀、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让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也是教育意义在个体层面上真正之核心所在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路径探索其一,建立和健全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1)生命安全教育生命价值的体现必须以生命存在为前提,因此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的高校,应主动承担提高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责任,并教会其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地震、火灾、落水等,如何在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救助他人的技能。
当然,重视生命不等于自私,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这是高校生命教育立教之本2)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也包含着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同情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由己及人,懂得尊重和同情他人生命3)人生观教育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历练的必须经历,化困阻为动力,积极进取克服逃避、懈怠等各种消极心理,学会自立、自强地体会生活的真谛,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4)价值观教育进入大学校园,强手如林,不少天之骄子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将人生价值高低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诸如此类,都是价值观异化的体现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要矫正这些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当今多元的社会里,成功的方式、路径也是多样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切不可盲目攀比,要客观分析自身优势,走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实现自我价值其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所有高校都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但应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去实践,方能有效。
比如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开设系统课程,从上述的多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有的高校则可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等特定纪念日,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等;还可成立心理学沙龙、心理剧表演,开设心理专线或博客等,都不失为当前流行的有效方式;也可以通过组织观影或阅读、讨论,选取一些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影视、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化渲染中深刻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其三,充分运用各种积极元素,让高校生命教育效应最大化笔者认为,提升生命教育效应,尤其应当注意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校园文化平台和实践教育三种元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与教育素材,比如儒家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历史著名人物的成才历程等闪耀无限人性和理性光辉的文化沃土,都可以作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力武器再者,可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平台渲染生命教育通过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及网络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使生命教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学术、科研、文体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使之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和满足,加深对生命的热爱。
最后是增加和强化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从而在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生活,在帮助他人中升华对生命的热爱,树立更加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综上,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而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践行者,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积极借鉴西方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立足中华文化自身优势与特色,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之路,为促进国家繁荣、民族兴旺做出应有的贡献Reference:〔1〕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67.〔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姜黎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