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复习.docx
6页社会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2、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后来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3、近因效应:倾向于注意认识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了他最初的印象一般来说,亲近的人近因效应更明显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5、归因理论: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6、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使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促进7、社会懈怠: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或社会惰化8、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9、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1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也称内聚力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社会交换理论①含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②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A古典经济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接受了关于人性自私的基本假设并视其为公理. B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强化即提供某种报酬,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③.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不仅涉及到物 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中回报的与成本的评价和鉴定阿福夫妇确定了六种基本回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分为特定性的维度和具体程度的维度霍曼斯六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的命题:A成功命题:对于人们采取的所有行动来说,某人特定的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B刺激命题:假如过去某一特定的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使某人的行动得到报酬,则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刺激相似,该人现在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C价值命题: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D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则该报酬的任何追加单位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E攻击--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了他未曾料到的惩罚时,他就会被激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期望的要大,或者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并更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F理性命题: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会选择他认识到的结果的价值乘以结果实现的概率后得到较大值的那种行为这些交换理论认为这些命题体现了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依据④布劳的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是那些只要别人做出报答性反映二不再有这些期待的反应就不复存在布劳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权利从不平衡的交换中产生⑤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A霍曼斯和布劳都认为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解释了利己行为交换,但利他主义行为也是一种交换行为B利己主义是一种价值观,除了这种价值观之外,人们之间的交换行为至少还受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情感和规范的影响和制约2、理解态度的形成与改变①态度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的影响:A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选择的、多元而宏观的)B家庭的影响(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和共同生活的方式)、C同伴的影响 D团体的影响2)个体的学习:A古典条件反射理论与联想学习(巴普洛夫实验)B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学习C社会学习与观察学习②态度的改变含义:指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各方面:一指方向上的改变,二指质的改变,即质的改变和量的改变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的,方向改变以程度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中包含了最大程度的改变。
改变态度的方法:A、劝说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分析的着眼点在于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接受者及传播情景四个方面B、角色扮演法:以角色理论为依据,通过角色对角色承担者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如吸烟女大学生的角色扮演C、团体影响法:过将人们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言行,能够有效的改变其态度通常情况下,个人越重视自己的团体成员身份,则越不易改变其与团体一致的观点;个人在团体中地位越高,越维护团体的观点;个体越相信所属团体的合法性,则越能接受团体规范D、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如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③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服从: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表现出来行为 认同:受个体自觉接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并有意模仿,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一致 内化: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把他人的观点、态度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3、理解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能够举例分析其原因①主要因素:*接近性:双方的空间距离越小,越容易接近而成为朋友,如邻居、同桌同学、同寝室的、同车间的等如何理解接近性: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第二,接近性与相似性有关,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居住三,从交换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四,从认知失调论出发,人们努力维持态度间的一致,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与他们接近的人,进而喜欢这些人熟悉性:熟悉对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曝光效应: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在某种程度上,接触频率与喜欢程度呈正比如出勤率与喜欢程度的实验)曝光效应的限制性:如果刚开始,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中性,接触对于增进人际吸引有效果;但如果刚开始我们对对方的印象是负面的,就未必如此 *外表吸引力的影响:外貌吸引:如异性仪表与被约会次数*个性和其它特征能力:在人们可接受的限度内,越有能力就越有吸引力,人们越喜欢他人们对喜爱对象的选择受到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影响 个性和品质: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的吸引力更为持久、稳定和深刻真诚、热情是决定是否受到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
致命吸引力:最初吸引我们的某人身上的个人品质有时可能成为两人关系中最致命的缺陷相似性和互补性: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重要的或主要作用,但当两个人的角色不同时,互补性因素起重要作用,如夫妻之间、领导正副之间等一个人面对一个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证实,从而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当一个人对对方友好、热情,如果对方也给予相应的积极回馈,他们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认为双方都有吸引力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人类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4、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几个阶段①人际关系的状态:零接触、单向注意、单双向注意、表面接触、情感深入②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发展有四个阶段过程(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2)情感探索阶段:随着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为了探讨彼此共同的情感领域而进行角色性接触,不仅停留与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3)情感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确立 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毒的情感介入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在心理的共同领域会进一步增加,并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更加深刻广泛5、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①含义: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②从众的原因:(1)信息性社会影响(由于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起行为)(2)规范性社会影响(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这是由规范原因引起的从众心理)6、顺从与从众、服从的区别①顺从:顺从的含义也叫依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促进顺从的技巧: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引起注意技巧)②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包括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和个体在从众中的地位情境因素,括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C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等③服从: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他人的支持与服从,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成都,行为后果的反馈④总之,顺从指的是人们按照他人的要求去行事,而不管自己愿意与否。
从众指的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使之与群体标准一致的倾向性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例,当人们认为发出要求者具有合法权利要求我们做某事的时,就发生了服从权威的现象7、海德的P-O-X的模型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A平衡状态:三者全为肯定,或二者为否定,一者为肯定B不平衡状态:三者全为否定,或二者为肯定,一者为否定8、在现代社会应如何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①什么是侵犯: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只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行为②如何预防侵犯:(1)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2)去个性化的避免——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③如何控制侵犯行为(1)宣 泄——使人们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2)习得的抑制——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 (3)移情能力的培养——个人自我意识到侵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侵犯冲动; (4)成熟个性的培养——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不保留敌意与怨恨;不歪曲现实;自我认识客观;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5)置换:出于某种目的而转移怨恨,发泄在他人身上(受挫折的来源很明确)(6)寻找替罪羊:通过对他人的供给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
替罪羊的特征:软弱性、特异性(受挫折的来源不明确)9、理解并分析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①认知主体因素(去认知的人)(1)原有经验:社会认知的主体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认知对象特征的标准和原型(2)价值观念:社会事物在其心目中的重要性直接受到其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事件的价值能增强认知主体对该事件的敏感性3)情感状态:认知主体的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4)认知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