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9页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词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忆江南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
板书课题) 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⑶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ò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附送: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一》语文生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并结合资料撰写发言提纲 2. 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能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3. 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使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水资源缺乏及污染情况等方面的资料。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请教家人或通过上网、电视、书籍)了解水资源现状等资料,调查了解人们生活中用水的情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交际 1. 师:小朋友,最近几天尝试了当小记者,小小新闻工作者的滋味,采访了自己的亲人,有的还翻阅了书籍,有的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了水资源现状今天看谁能像电视上那些手拿话筒的记者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给我们说说知道的情况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介绍,师巡视各组交流情况,相机指导、点拨、激励 2. 教师补充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使学生了解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需水量越来越大但许多河流湖泊的淡水受到工厂和人们生活用水的污染,珍贵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二、结合资料,撰写提纲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将发言提纲列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