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原创:重庆最后的成吉思汗后裔.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7930111
  • 上传时间:2018-04-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百度影音 dyz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在重庆的彭水地区,居然生活着一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大山深处 一个叫“向家坝”的古村落,许多年以来,就一直是重庆最后的一个蒙古族村落 《重庆旅 游》杂志的到访,在这座小村庄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提到自己的家族史时,都是一脸的 自豪自称是成吉思汗第 28 代子孙、已经 73 岁的张友明老先生,还主动为记者当起了导游中国论文网 在对古村落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想象:1368 年的秋天,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 一场怎样血腥的战争?因为战争结束后,成吉思汗的后人们在不断被追杀的过程里,最终改 名换姓,避祸深山 徒步在彭水的向家坝村,我们依旧能在当地荒废的八角庙、箭池、跑马场等等遗址中, 感受到这支蒙古贵族的传奇其中,用蒙汉双语雕刻在石碑上的诗句,似乎也在向我们述说 昔日的苍凉:“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插柳 桠……” 向家坝村,位于重庆市边缘的彭水县鹿鸣乡腹地,当地人都称它为蒙古村在这个偏僻 的小村庄内,隐居着大约 1500 位蒙古族人而那些属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事,也在这 里经久而广泛地流传 当本刊记者从彭水县城驱车 2 小时来到这里的时候,一种凄凉之感扑面而来:这座村庄 与普通村落没什么两样,丝毫感觉不到天骄一族的豪气。

      村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村庄里这支蒙古族的家族史:1368 年秋,朱元 璋手下大将徐达率兵攻破元朝国都大都(今北京) ,紧接着又挥师急进,先后攻克了西北、 东北和西南的大片地区,蒙古王朝开始全面崩溃末任皇帝元顺帝与他的 8 个弟兄向南溃逃, 其中有 5 人历经艰难险阻后逃到四川但仅仅过了 5 年,朱元璋便派重兵入川对这股势力进 行征剿几番血战,5 兄弟寡不敌众,惨败后被赶到了凤柳江边(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带) , 眼看死亡即将来临,大家决定各奔前程以谋生路于是,几弟兄手折柳条,含着泪以诗盟誓: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插柳桠各奔前程去安家 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痕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 几经周折,5 兄弟的后人张侨、谭能来到深山中的鹿鸣乡向家坝,见此地远离王治,便 定居于此,成为了这支古村落最早的祖先记者在自称是成吉思汗第 28 代子孙,其祖上 16 代人已在这座村庄生活了 400 多年的张友明老先生处了解到,在向家坝定居后的蒙古族后人, 主要也是张、谭两姓,且本村内的这两姓人绝不通婚 至今,这里也依旧有不少蒙古祖先留下的痕迹。

      如张谭两姓人曾共同建造使用一个祠堂, 祠堂从房屋结构和祠堂内的石凳、水缸、灶头等用具来看,都多为八面、八方或八个角的形 状——因为蒙古包是八角的, “八”被视为蒙古族幸运的象征…… 我们沿着石沙铺就的山路前行,向家坝的许多古迹早已荒草丛生,杂树茂密除了八角 庙遗迹和部分残垣断壁的古雕刻依稀可辨,其余的所谓祠堂等事物早已经“零落成泥” 至 于那本流传了千百年的家谱,也被时光淹没——有人说它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焚毁;也 有人说它被后人偷藏保管了起来…… 不过,尽管这天骄一族隐没在了这片土地,但他们创造的文化,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百度影音 dyz一丝牵挂比如那仅仅只剩下遗址的八角庙——这是一座建于 300 多年前的祠堂,位于向家 坝村西高岗上,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两旁则是私塾学校,被视为村中蒙古族人的精神脊梁 但遗憾的是,时隔多年之后,随着庙楼的损毁,这支族人的历史,也开始变得和那首刻于祠 堂门上的对联一样飘渺:“尧舜禹后讨伐荣宗百载雄能谋能征亿年万世建宏图;元蒙尚古挥 戈耀祖一代英豪乃文乃武千秋万代振纂裘……” 由于彭水地区的地理环境多山多土少草场,所以,迁徙到这里的蒙古族人逐渐被汉化, 他们开始习惯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水稻、薯类、杂豆等农作物。

      而祖先留下来的饲养 牲畜的老传统,也逐渐遭到了冷落例如马,就一直是蒙古人最亲密的朋友,但在这里早已 被遗忘,据说,村里没有马已经好多年了……不过,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族里那些关于马的 传说:“马把我们的祖先从草原驮到了高山,它们的身体里有一根龙骨,人驾驭不了龙,它 会在某个晴朗的夜晚鼓荡不已,然后飞升……” 张友明告诉记者,在八角庙门口,曾经供奉有一匹泥塑的白马,私塾中的学生和老师在 进校前,都要对它作揖——史料记载,此马名叫“溜园白骏” ,是玉皇大帝的神马相传, 成吉思汗 50 大寿时得了重病,最后以九九八十一匹母马之乳向九天拜祭,又将一匹选出来 的灰马用白缎披掛,作为神骏加以供奉,最后才逢凶化吉此后,供奉白马的传统在蒙古族 内开始广泛流传而这八角庙内供着的神马,不仅充分说明了蒙古人在心中对圣主成吉思汗 无限崇敬的心情,也间接证明了这座村落悠久的天骄血统 苏鲁锭,是成吉思汗远征时的旗徽,也是蒙古族流传千年的吉祥物蒙古族会在每年阴 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祭苏鲁锭的仪式,参加祭祀的蒙古族人会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叩拜苏鲁 锭,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 而这样的传统,也曾一度在向家坝村流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向家坝村的蒙古族人也 会在同样的时间段进行苏鲁锭祭祀——不过,因为害怕暴露身份,他们对外讲是在举行确保 五谷丰登的“清明会” 。

      彭水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简文相,曾研究关注向家坝村多年他向记者介绍说,每到苏鲁 锭节这一天,全村的蒙古族人都会前来参加,哪怕是重病在床,也会主动要求家人用担架抬 自己前往祭祀地点在村中的祠堂首先,大家论资排辈站好,由族中长辈引领,背诵祖先 遗留下来的八句诗接着是长辈训话,内容是颂扬先祖历尽艰难,携带后辈辗转迁移,兴家 立业的历史记录,再后来由族中管事宣读族中规章,最后全体人员还会行三叩九拜的祭祀 礼…… 祭祀完后,村里还会举行各种蒙古特色的比赛,如摔跤、爬树、顶板凳等等,而骑马射 箭也一度是男子们的必修课村口那一块 30 多亩的开阔地,就是当年的“箭池” ,即骑马射 箭操练的地方先祖们迁居至此后便修建了这个训练场,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这个传统还 在村内延续,操练人数最多时达到 70 多人 最后,有人甚至还兴奋地为记者比划起当年的操练内容:骑马从村头开始,沿马道跑至 600 米远处后勒马回头,举箭反射三箭,如三箭全中靶,即为及格,否则继续训练直至合格 为止 百度影音 dyz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