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视域下秭归县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docx
6页精准扶贫视域下秭归县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庾君芳,黄雪晶,刘素摘 要:秭归县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是我国传统的农业贫困县,先后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秭归县乡村游客接待量逐年攀高,带动大批村民脱贫致富本文通过深度走访调查,研究秭归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总结秭归乡村旅游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归纳其中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关键词:秭归;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经验乡村旅游首起于南方,最初以四川和湖南的农家乐为主要产品形式,随着旅游业发展,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其定义已经不局限于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的内容,农村、林区、牧区、渔区乃至在其它具有乡村自然和社会特征的目的地所发生的旅游活动都被看成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和“三农”问题以及生态相联系,从而被人们重视、研究,引入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调研地概况秭归县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2012年年末全县总户数144437户,总人口381293人。
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农业形成了低山柑橘、中山茶叶和干果,高山烤烟蔬菜的格局旅游业是秭归县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秭归县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前往开展田园观光、民俗体验、脐橙采摘、休闲垂钓、登山祈福、户外露营等活动笔者相继走访县扶贫办、民宗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根据乡村资源赋存状况和环境条件、有无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或潜力、是否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特色是否鲜明等相关条件,对比选定石柱村、槐树坪村、九畹溪村、乐平里、烟灯堡、庙垭村这6个典型村庄为最终调研样本村,并深入各村,开展实地调研二、秭归县乡村旅游开发条件与优势(一)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秭归县城距三峡大坝仅1公里,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000多公里,有7条出境公路通达全国各地,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此外,秭归县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东近三峡大坝、葛州坝、三国古战场游览区,南临“长阳”清江巴人故乡,北接昭君故里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旅游区位优势显著境内九畹溪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现有水陆与重庆、宜昌、武汉直通,多条公路与周边市县和旅游景区直通槐树坪村、九畹溪村分别位于九畹溪景区的上游与下游,有利于发挥景区带动作用,形成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格局。
乐平里地区通过长江、香溪河与下游三峡大坝、茅坪县城,与上游归州和兴山昭君故里相联系,成为连接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和神农架、武当山旅游区的最便捷而且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节点二)山水组合,景观独特秭归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奇峰雄险秀丽,溶洞绚丽多姿,溪流幽静奇特,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九畹溪最长的支流——花桥河贯穿石柱村,这是一条原生态的小溪,两岸高山耸立,山间溪水涓涓流淌,景色怡人独特的大溶洞、百姓祈天求雨的“龙洞”、“人字洞”、“干洞子”、“吊水岩”等与该村的山水资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石柱村的景观资源九畹溪碧水迂回、惊险绝伦,两岸绝壁相对耸立,沿途共有48座山峰,每座山峰姿态各异,植被达100多种游人坐在环保漂流艇上,沐浴着清新自然的山风,可沿途观赏笔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等奇世美景,领略原始森林古树、香草、长藤、奇兽的神韵庙垭村被群山环抱,山峦如巨龙冲天而起,有渔王寨、系马桩等“仓坪八景”,仓坪河穿行其间,山水灵动,风光旖旎,河畔岩缝中有五龙温泉,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此外,秭归县气候温润,春夏季节降雨充沛,易形成各种云雾每临山上濛濛雾雨笼罩,山中景致若隐若现,犹如人间仙境。
站在山村里视野较为开阔的地方,可观山雾、峡雾、林雾等雾海景观三)文化多样,底蕴深厚秭归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丰富多彩的峡江文化以及独特的巴楚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平里是是屈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等当地民间文化氛围浓郁,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吟诵“楚辞”古体诗的习惯,明清就自发成立了全国唯一以咏“骚体诗”为主,以纪念屈原、宣传屈原为目的的全国唯一的农民诗坛——骚坛诗当地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石柱土家族村是全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土家民族文化与秭归民俗文化在此交融,人文资源独特该村仍保留有世居多年的天井屋、祈天求神的“土王庙”、浓厚土家特色的坐丧鼓、狮子舞、薅草锣鼓、皮影戏、采莲船等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土家特色村寨的建设增添了亮点,也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四)特色农业,品质优良秭归县是甜橙栽培的最佳适宜区,早在1995年就被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该地方良种桃叶橙、引进品种罗伯逊脐橙、纽荷尔脐橙多次获部优产品称号和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夏橙、伏罗斯特、红肉脐橙等也是市場的宠儿。
此外,茶叶、板栗、烤烟等也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烟灯堡是特色农业优势最为突出的一个乡村该村以“柑橘发展生态化、基础建设优质化、村庄布局美观化、集体经济多元化”为措施,加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烟灯堡推进精品园试点建设,在精品园试点建设中,推行“四专”措施,即专属管理、专班清场、专家指导、专人负责,使得果园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烟灯堡在生态农业产业中已引进虚拟农场理念,开辟了DIY农场,探索出了新的农业发展之路五)政策扶持,多层推进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成为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盏指明灯,尤其对该地区旅游发展、村庄建设、特色民族村镇和古村镇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政府进一步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并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发展,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综合项目区建设同时,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秭归县政府也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集中力量解决貧困乡村问题,并积极贯彻新农村建设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合理整合并利用现状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秭归县政府先后请专家编制《石柱土家族村文化保护与特色村寨建设发展规划》和《屈原镇乐平里旅游发展规划》。
所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秭归县乡村旅游的开发都有极强的推动作用三、秭归县乡村旅游开发路径与成效(一)设施共建,创造旅游开发条件近年来,秭归县不断加大对道路、水利、通讯、房屋改造和土地整治等民生基础工程的建设力度这些举措都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一,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主要分为新修、扩修道路和对路面进行硬化石柱村全村通车里程43.7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庙垭村新建、扩建村级公路8公里,打通了东接杨林桥镇西连两河口镇的两条断头公路;还投资80多万元架设了3座桥梁,解决了村落居民的出行和运输难的问题;扩修了卡马石旅游公路烟灯堡村实现了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已经硬化的路面槐树坪村级主干道也实现了全部硬化第二,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主要是为解决村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槐树坪村集中建水库和水厂,将山泉水集中,经净化处理后输送至每家每户烟灯堡村建立了3座水厂和8口容量为200方以上的蓄水池,架设饮水管道10000米,分户建池200口石柱村现有2条水渠3800米,可灌溉农田1500亩,农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90%乐平里共建7个水厂,实现了全村安全用水。
九畹溪村也已经解决了用水问题,还规划建立污水处理厂,做好水库建设协调工作第三,通讯建设通讯的建设和完善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秭归县各村通过积极努力,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到目前,石柱村全村100%户通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基本全覆盖烟灯堡村和九畹溪村则实现了水、电、路、电视和“五通”第四,房屋改造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村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标准对房屋进行了改造烟灯堡村按照峡江风格“粉面黛瓦马头墙”的建设要求,于2011年底就完成了对228户房屋的改造九畹溪村和槐树坪村也按照青瓦、白面、马头墙的风格进行改建,借“旅游兴镇”战略全面启动新集镇建设乐平里在扶贫办、筑建局、林业局共同扶助下进行了危房改造庙垭村在发展温泉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对村里的住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景村同建第五,土地整治土地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石柱村和乐平里石柱村属于半高山盆地地形,加上花桥河从该村穿过,因而加强对土地及河流流域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由国土资源局在石柱村投资900多万元对1800亩良田进行土地整治,并对51条排水沟,15条灌溉渠,49条生产路及3座涵管桥进行了修建。
而乐平里是以山间盆地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内有乐平里河道和回龙溪河道,易造成水土流失,对此,政府投资了1000多万进行了土地治理二)优势互补,定位特色开发模式在走访的六个村中,每个村都致力于本村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其经营模式已初步成型经过细致分析,不难看出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九畹溪村、槐树坪村和石柱村为代表,走“景区依托型”发展道路;以庙垭村、乐平里为代表,走“资源特色型”发展道路;以烟灯堡村为代表,走“农业生态型”发展道路以九畹溪景区为依托来开展旅游服务的三个村中,槐树坪村和九畹溪村分别位于漂流的起点和终点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以解决就业,提高家庭收入此外,村民自主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男性在景区充当水手、为汽艇充气等,女性在景区卖农副特产品,有文化的知识青年或学生利用假期充当导游服务人员等这两个村在依托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辅之以种养殖业,九畹溪村农办香椿基地260亩,办有大型养猪场,还有柑橘、茶叶及药材等;槐树坪村以其独特的“九畹丝绵茶”而出名,大力发展茶叶石柱村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与九畹溪景区尚未连成一片,但正由于这种独特的区位,使得该村成为九畹溪景区的“后花园”,与景区资源形成互补。
庙垭村、乐平里则分别依托温泉,屈原文化走“资源特色型”道路庙垭村的五龙温泉,泉水水温达到38-59摄氏度,内含有锶、锂、锌、碘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该村采取由村里投资开发来发展旅游,形成了“五龙八景”的特色景观,同时,还配合温泉开发,将周围的农田改成梯田,栽种四季时令水果,发展农家乐,搞观光农业和观光林业乐平里是以山间盆地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村落,发展屈原文化旅游,村内景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人文遗迹,主推“乐平里八怪”依托特色农业走“农业生态型”道路的烟灯堡村,对地势陡峭、容易滑坡的地形进行改建,用石头垒起梯田的外围,稳固其内的水土,建起了一片200亩的石砌梯田烟灯堡村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一个标准化脐橙种植示范园,引进虚拟农场的理念,安装了摄像头,采用了微喷灌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全面控制柑橘的生长状态各村通过发展其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开辟了农民就业的新渠道,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还将在外积累的丰富见识带回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互动另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打破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靠天增收的产业结构。
三)居民自觉,推动村落文化传承为保留本地特色风俗及文化,秭归各村积极采取系列有效措施2009年以来,九畹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