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论选读大纲.doc
17页《西方文论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鉴于本专业自学者已学习过《文学概论》和《美学》等必修课,本课程为避重复,将课程内容限定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选用教材为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精神分析批评、语义学与新批评派、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结构主义、解释与接受理论、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章节为学习重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地掌握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生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思潮,更全面深刻地对待文学的历史遗存 《西方文论选读》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所有章节的全部内容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二.课程内容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三.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四.考核要求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二.课程内容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三.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1.6 庞德的“意象”定义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四.考核要求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2 表现主义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二.课程内容2.1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2.2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三.考核知识点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四.考核要求2.1识记: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2.2领会: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2.3应用: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略个别;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3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掌握该流派的主要观点二.课程内容3.1诗学探索的理论特征3.2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3.3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3.4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三.考核知识点3.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
3.2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3.3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3.4 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3.5 雅各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3.6 雅各布森论隐喻与转喻3.7 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四.考核要求3.1 识记: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3.2领会: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2)文学创作的宗旨在于审美过程;(3)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3.3应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3.4领会: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在日常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在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形式)就是目的3.5领会:雅各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诗性功能3.6领会:雅各布森论隐喻与转喻:(1)隐喻即依靠相似性的比喻;(2)转喻即依靠邻接性的比喻3.7领会: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发现,此形式潜藏于以前阶段的形式之中4 精神分析批评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概况,掌握该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4.1精神分析批评的一般概念4.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4.3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4.4霍兰德的读者反应批评4.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三.考核知识点4.1 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4.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4.3 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4.4 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4.5 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4.6 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四.考核要求4.1识记:弗洛伊德的主要论著《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霍兰德的主要论著《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文学反应动力论》、《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拉康的主要论著《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4.2 领会: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本我与“快乐原则”、自我与“现实原则”、超我与“至善原则”;恋母情欲综合感4.3领会: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创造性作家本质上是白昼的梦幻者4.4应用: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儿童时代使每个人发展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那种身份所控制。
4.5领会: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以隐喻和转喻解释“压缩”和“移置”4.6应用: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从“想象态”到“象征性秩序”;“镜子阶段”的重要性5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文论的主要观点二.课程内容5.1柏格森与直觉主义5.2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5.3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三.考核知识点5.1 柏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5.2 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5.3 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5.4 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四.考核要求5.1 领会;柏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直觉:是一种不依靠理性与经验、不证自明的知识能力,它追随对象的内在生命,达到物我同一的至境绵延: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5.2 领会: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意识中每一个鲜明的意象都是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5.3 领会: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完整”、“比例”、“鲜明”5.4 领会: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生活是一圈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光晕6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掌握语义学和新批评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6.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6.2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6.4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6.6燕卜荪的复义理论6.7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论三.考核知识点6.1 新批评派的奠基者瑞恰兹和艾略特及其主要论著6.2 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6.3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6.4 瑞恰兹的语境理论6.5 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6.6 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6.7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6.8 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6.9 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6.10 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6.11 维姆萨特论隐喻6.12 韦勒克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6.13 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四.考核要求6.1识记:瑞恰兹的主要论著《意义的意义》、《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艾略特的主要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和《批评的功能》6.2 识记: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奠基阶段、“南方集团”和“耶鲁集团”6.3 领会: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细读法”和语义分析;(2)对心理学问题的重视;(3)内在的批评。
6.4 应用:瑞恰兹的语境理论:(1)就共时性而论,语境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2)就历时性而论,语境则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3)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矛盾的解释均应排除在复义之外6.5 领会: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1)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文学家应当适应传统;(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3)文学家应逃避个人情感6.6 领会: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强调感性和理性的密切结合,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6.7 领会: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构架”指文本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指文本中的个别细节在文学作品中,“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它才是作品的本质和精华6.8 应用: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悖论: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反讽:所说的话与所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6.9 领会: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复义:“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能使同一句话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6.10 应用: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感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6.11 领会:维姆萨特论隐喻:(1)隐喻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喻旨与喻本之间的相异性;(2)隐喻是一种具体的抽象;(3)隐喻不仅依靠异中之同,也能依靠相反之处;(4)隐喻离不开语境。
6.12 领会:韦勒克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文艺作品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它是内部研究的唯一对象6.13 领会: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7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和主要论著,掌握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主要观点二.课程内容7.1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7.2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7.3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文论7.4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7.5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三.考核知识点7.1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7.2 胡塞尔的两种“悬置”说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7.3 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三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