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pdf

52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342842878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19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 学习费孝通 文化自觉 概念的一些体会25747社会学与文化自觉 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一文化自觉 概念的一些体会.txt会计说:“你晚点来领工资吧,我这没零钱你看得出我擦了粉吗?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既宅又腐,前途未卜既宅又腐,前途未卜你被打胎后是怎么从垃圾桶里逃出来的?史上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不可否认,马赛克是这个世纪阻碍人类裸体艺术进步最大的障碍!-页 面1-社会学与文化自觉3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苏国勋提要:本文以费孝通学术思想“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的变化经历为范 例,结合社会学研究对象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倾向,论证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关键词:文化自觉 和美 人文性 生态秩序 心态秩序一、引 言近 来,国内学术界纷纷关注文化自主性问题在笔者看来,文化自主性的根本,就是近年来费先生反复讲过的文化自觉问题。

      1998一中,费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写道: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人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人文学科就是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为目的,也就是我常说 的“文化自觉”在文化传统上说,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兀成 我 们“文化自觉”的 使 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 化,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费 孝 通,1998在该文中,他进一步解释说:3 本文是笔者为参加北京大学召开的追思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而撰写的论文,值此费老辞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一代宗师人品和学术思想的崇敬和感佩之情1-页 面 2社会学研究2 0 0 6.2文 化 自 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 是 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 孝 通,1 9 9 8从社会学视角立论,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它是一个民族一国家自我证成的根本特征从这个意 义 上 说,坚持文化自主性,就是做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民族一国家自尊、自重、自信的体现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既拒斥“文化霸权主义”,也 反 对“我族中心主义”;就是要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处理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一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问题上,1 9 9 3年费先生在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中以恢宏的气度、豁达的胸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和光明前景的看法:“各 美 其 美,美 人 之 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义,也是我们今天谈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自主性的基本前提费老以其一生的学术实践身体力行,为后人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主树y了 楷 模,他的学术思想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着治学和做人的统一,浸透着老一辈学人深厚的文化自觉意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一代接一代地将薪火传承下去二、“脚 踏 实 地,胸怀全局”1980年 7 月,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刚刚在中国大地破土复此为了培养师资和科研人才,费先生亲自主持了社会学恢复后的第一个暑期 讲 习 班,邀请了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以及国内些知名的老一辈专家为学员们讲授社会学知识。

      开 班 伊 始,作为讲习()班 主 持 人 当 时 称 班 主 任,费老就开宗明义地以“为现代化服务的社会2-页 面3论 文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s o c i o l o g y f o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为 题,讲解了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的宗旨作为讲习班的一名学员,我清楚地记得,费老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从江村社会经济调查到西南联大写作 禄村农田时期的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P j-到解放后在贵州和云南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学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尤其对于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作用和意义费老讲课中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语重心长的教诲令我们这些初涉社会学的学员感到既新奇又实在:新奇的是,从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可以得到许多与常识不同的认识,并将此提升到科学知识的层面;实在的是,社会学并没有需要经过玄思妙想才能去理解的深奥大道理,而是一门强调一切认识离不开社会实践、立足本土的地方性 知 识local knowledge 的学问这一认识成为激励学员们日后脚踏实地从事社会学工作念兹在兹的座右铭。

      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费老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 表,其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希望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的拳拳报国之情,溢 于 言 表,流露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使每个讲习班学员每当谈论起费老的精神品格无不肃然起敬,深受感动当时费老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仍几乎每天参与外国教授的讲课和讨论,适时地做出必要的补充和解释,引导学员用中国事实恰当地理解西方的理论概念他特别强调以认识中国社会为宗旨的“为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与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依归的现代化理论原则之间的区别这一点对于我这个正在攻读现代外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在笔者看来,费老在此时提出这一口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一是为社会学正名在中国文化脉络下,人们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 道 理,要想推倒压在社会学身上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种种“罪名”和不实之词,就必须显示出社会学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上的效用,为此必须把刚刚恢复的社会学引向侧重经验研究之路,以期表明这门学科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同时又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功效;其 二,社会学恢复伊始,开班第一讲就请美国教授讲授西方社会学理论,这在当时并非没有异议。

      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口号的提出,固然起到了政治上的自我防卫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其三,讲习班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现出费老在社会科学发展前景上3-页 面4社会学研究2006.2的学术洞见和全局观两种观点两个境界,其间差别岂可以道里计费老认为,发展中国社会学既不能用传统学术“复归”的 办 法,也不能 走“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的 路,而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研究社会的这门学科成为科学类似的表述在8 0 年代的一些社会学教科书中所在多有,尽管从今天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上看这种表述似可斟酌以免导入实证主义之)途,但在当时-社会学停滞近3 0 年、十 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不久-强调社会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摹本,致力于经验科学化,与过去惟上、惟书相比已是很大的进步费老认为,社会学研究必须立足本土,同时要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在世界的发展,要有全局观点;结合实际学习 理 论,但不惟书,不惟上,不照抄照搬这在现在看来已近乎老生常谈了,但在当时确乎需要政治勇气,此外更需要文化自觉三、“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文化自觉,这既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研究者本人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的对象并非自然生成的现象,而是由人们有目的的行动造成的结果,其中除了有时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由人的主观动机、意图乃至价值观所引发的行动建构而成与 此 相 关,现代认识论已不再把科学,如数学视为对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的研究,而是看作对关系和关系类型的研究卡西尔,1995 o循此思路可以看到,当代科学的对象正经历着从实体向关系的转变如 社 会 学,在这门学科创立之初从孔德视社会学为社会物理学、斯宾塞基于进化论观念把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到涂尔干主张像研究物一样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实在论观点,以及形形色色()的机械论、有机体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各种还原化约论观点大行其道;曾儿何时,今天的社会学主流已转到从各种不同视角,如制度论、功能论、文化论、建构论、嵌入说、理性选择说等,着重研究不同层面上的行 动 者,如经济与社会、市场与国家、市场与民间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不难看此这里确有一个研究对象从外在向内在、“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趋向,前后两相比较迥然有别导致这一转变固然是因为社会认识论的根基已从经验主义转到后经验主义,自库恩的 科学4-页 面5论 文社会学与文化自觉革命的结构 一书出版以来后经验主义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重大影响明显可见;当然也因为社会学研究实践在不断扩展,社会认识逐步深入,这从以下事实可见一斑:社会学从创立之初实证主义即在方法论上占据主导地位,及至中期研究重心转到美国后与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转向工具实证主义instrumentpositivism,再到 20 世纪6 0 年代以后批判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S S K 等反实证主义流派的勃兴,及至80()年代出现的“人文科学回归宏大理论 Skinner,1985以及试图综合现有理论视角的“新功能主义 Alexander,1985,则是上述研究进路综合、整合发展趋势的理论表达。

      费老一生坚持“从实求知”的学术实践,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紧密地贴近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牢固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自觉地把“士在富民”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始终如一的追求从3 0年代开启的第次学术生命中,他使用人类学方法深入边远乡村,坚持田野调查,完成了 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一系列早期著作,其中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精辟分析并概括为“差序格局”的深刻洞见,为他在海内外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中,费老不顾古稀之年的身心劳累,为重建和发展中国社会学弹精竭虑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他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城市社区,“行行重行行”,实践了“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诺言9 0年代进入晚 年 以 后,当他回顾一生的心路历程时,他把早期的那些研究归结为“人文生态层次上的研究”,表示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人 类“还需要一个所有人类均能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而这更值得社会学去探讨为此他提出“从共存的生态秩序研究进入共荣的心态秩序研究”的命题费老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地谈论文化 问 题,提 出“文化自觉”,强 调“文化自主”,主张不同文化之间要“和而不同”。

      费老的这一思想变化,在笔者看来,是从学术研究上切合了当代社会学对象从外在客体向内外综合转换的发展趋势如在他生命晚年 发 表 的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费老明确提出:工具实证主义的典型特征,一是以伦德伯格为代表,相信社会可以通过科学获得救赎,一是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量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而被米尔斯贬称()()为“抽象的经验主义a b s t r a c t e d e m p i r i c i s m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B r y a n t ,1 9 8 5 5-页 面6社会学研究2 0 0 6.2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学的 科 学 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 以“用”来解决具体 的 问 题 然 而,社会学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精神,本身就是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